“从有很多创新想法却无从下手,到现在项目完善、切合实际,我在训练营里学到了很多专业经验。”老挝国立大学大四学生腾兴奋地说。7月24日在青海西宁举办的第三届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闭营式上,腾和他的两个同学的“‘派南孔’突突车APP”项目拿到一等奖,将有机会获得更多创业支持,付诸实践。
第三届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由复旦大学、青海大学、玉树藏族自治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广西财经学院、杂多县、上海华王集团主办。来自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6国8所高校的42名青年学生代表在训练营中接受了国际导师团队提供的个性化项目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训练,确定了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施办法。老挝国立大学的“‘派南孔’突突车APP”、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的“旅行伴侣”、中国的“云农场”、越南大学的“香蕉的色调”、缅甸仰光大学的“太阳能农作物干燥系统”等七个团队获选优胜项目。这些项目将与创业导师们保持紧密沟通,不断提升项目层级,付诸实践。
为古老流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青年智慧
训练营活动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的一部分,已开展五年。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世界第九长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流入南海。近年来,流域的保护、治理和开发,沿岸各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备受各方关注。
YICMG从2015年起举办,参考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全球性目标,兼顾本流域、本区域的特色问题,制定赛事主题,旨在通过赛事激发澜湄流域青年创新创业的活力,提出流域治理的青年方案与项目,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迄今为止,共举办了四届赛事、三届训练营,吸引了澜湄六国高校师生上千人次参加,共提交政策创新、公益创业和小微企业方案186个。经过精心运营,YICMG现已基本形成六国轮办机制,成为澜湄合作框架内有特色、有影响的青年人文交流品牌和对外宣传高端项目。
每一届YICMG决赛后,获奖团队需根据专家意见,加强实地调研、充实材料,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本次训练营中,所有受邀团队在激情演讲环节,以简洁清晰的语言配以节奏明快的幻灯片,在三分钟内展示了项目半年来的进展。在澜湄咖啡屋环节,导师与全体学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学员们以团队为单位,轮流与导师就项目的进一步孵化交换想法。
6国青年合作交流新机制
推动澜湄青年交流机制化是六国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共识。2018年1月,澜湄合作领导人第二次会议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要“推动青年交流,打造澜湄青年交流品牌项目”。
YICMG已被纳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的活动安排和《澜湄合作第二批项目清单》。为推动优秀项目落地,此前,训练营创业导师团团长陈庐一等人走遍澜湄六国,详细考察各个优秀项目的进展情况,与各国的导师进行了深入讨论,为项目孵化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本届训练营上,创业导师团也对各项目团队进行了一次阶段性的“小考”。“任何一个项目从创新的点子到创业的实践都是非常困难的过程,我希望我们的帮助能够让这些年轻人们有所收获,也希望他们能将创新创业坚持下去。”陈庐一说。
7月24日,作为澜湄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合作交流实践基地,澜湄青年国际营地在青海玉树揭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指出:“澜湄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自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以来,澜湄区域各国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六国青年和人文交流更加深入,合作成果持续涌现。希望通过我们的踏实工作,为推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的全面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团队通力协作
YICMG赛事获得了澜湄六国政府支持,已形成了中国外交部、教育部指导,上海、广西、青海联动,高校、地方、专业机构、企业合作的管理架构。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赛事从策划、组织到参赛,均由青年学子自主完成。训练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学生团队牵头筹备。已连续四次参与活动筹备的复旦大学2015级本科生赵松涛说,“虽然每次活动的任务量都很大,伴随着YICMG的纵深发展,工作也更加繁琐,但也是大有裨益的一次经历。”半年来,从活动设计、训练营通知、作品提交、人员邀请到活动安排等环节,这支学生团队通力协作,有条不紊地确保了每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由复旦大学、青海大学的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为青年交流合作留下亮丽一笔。青海大学的刘小涵坦言:“我一直激动地期待训练营在青海举办。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期间,我得到了最好的锻炼机会和实践舞台。这里有责任、有感动、有收获、有快乐,而更多的还是一种追求和使命。看到代表们满意的微笑,我们也觉得之前的努力付出都有意义。”(记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