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回信4周年和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重要讲话2周年,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讲话精神,深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弘扬抗战精神和铁军精神,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联合主办第二届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青年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2024年度青年学者学术活动合作项目之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4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军事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充分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崔海英教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思想政治课研究》主编曹景文教授分别代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领导进行致辞。崔海英指出,新四军的抗战史是党的历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新四军历史,对于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汲取奋进力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曹景文强调,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工作,尤其注重对新四军历史研究青年学者的扶持与培养。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青年教师、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交的多数论文能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开展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注重对抗战精神和铁军精神育人功能的挖掘,挖掘出了一些新的史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有助于深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研讨会的主体发言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和《思想理论战线》副主编吴爱军主持。
首先,专家学者们围绕党的建设与革命实践展开深入研讨。安徽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闵海霖,从华中地形改造的独特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人民通过打坝、筑堤、修桥、破路等方式补充武器装备劣势的实例,提出“地形改造是有效游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性结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葛赛特通过梳理国统区党组织建设史实,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框架下实现从“地下斗争”到公开政治活动的历史性跨越。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焦平亚基于淮北抗日根据地民兵组织的历史实践,系统梳理了民兵组织在行政管理、军事防御和经济生产三方面的功能架构。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龚祺淇运用翔实史料,详细剖析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的战略准备,包括构建一元化指挥体系、动员全民参战网络、开展经济自救与思想启蒙以及锄奸运动等多维度举措。苏州大学研究生仲翔则聚焦于抗战胜利后新四军面临的整编困境,系统汇报了苏北、鲁南地区新四军在中央军委指导下,通过经济建设、政治重塑、军事斗争和文化教育综合施策,成功实现战略突围的实践路径。这些研究成果以多元视角展现了新四军党的建设与革命实践的丰富内涵,为深化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其次,专家学者围绕文化艺术领域的革命实践与历史贡献进行了探讨。南通大学中国红色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闵靖阳教授从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了新四军美术教育的实践路径。他指出,新四军美术教育涵盖美术干部培养、宣传美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教育三大板块,形成抗战宣传、民众动员、民族精神塑造等六大主题体系。这种独特的美术教育模式不仅培育了大批革命美术人才,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支撑,更推动了中国美术大众化与木刻版画民族化的历史性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肖萧结合新四军老战士朱泽的生平案例,深入剖析华中鲁艺美术群体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育人实践。他指出,在“抗日与艺术并重”的育人机制下,华中鲁艺成功培育出兼具革命信仰与专业技能的“战士-艺术家”群体。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抗战胜利后鲁艺美术工作者持续传承铁军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洁聚焦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其双重功效:一方面显著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实现深度政治动员,强化民众对党领导的政治认同。这种文化与政治相融合的教育实践,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抗战的积极性,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研究成果从文化视角展现了新四军在革命实践中的创新智慧,为理解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多重功能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再次,专家学者围绕经济领域的实践与政策创新进行了讨论。安徽工程大学皖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吴云峰教授聚焦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增资运动。他指出,为改善雇工待遇并激发抗战积极性,根据地颁布《雇工保护条例》,通过立法保障雇工权益、提升福利待遇,有效提高了雇工阶层参与抗战的主动性,成为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上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王宇通过对盐阜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实证研究,揭示中共如何通过经济政策调整完成群众动员、基层改造与干部整顿三大任务,逐步缓解了农村阶级分化,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稳定与社会团结奠定基础。安徽工业大学助教于文豪系统分析淮北行署的群众动员策略。研究表明,淮北行署通过组织带动、物质激励、模范引领和媒介宣传等综合机制,不仅提升了群众政治觉悟,更激发了生产积极性,有效回应了民众“改善生活”的核心诉求。这些研究成果从经济视角展现了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创新智慧,为理解革命时期经济建设与民众动员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借鉴。
最后,专家会学者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讨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昭指出,新四军在战时政治动员中巧妙运用情感力量,通过会议与口号等形式贯穿战斗全程,以此消除士兵疑虑,激发其主动战斗、无畏牺牲与高度服从的精神,为抗战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研究生姜同欣剖析新四军医务人员教育培训体系,揭示其层次化培训方式与丰富课程内容。她认为,该培训体系的筹备、发展及成效均彰显战时特征,反映新四军队伍建设进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红鑫梳理鲁中地区公安队伍建设历程。她指出,鲁中区公安局通过强化内部协调、整合保卫组织,形成统一指挥的公安力量,高效维护根据地稳定,实战中锻炼出一批公安干部,为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储备人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京芝聚焦钟期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阐述其通过整风运动、干部队伍建设等创新举措,显著提升新四军战斗力,确保领导层政治方向正确,为革命胜利筑牢思想与组织根基。此外,部分学者从姚从吾的抗战史料搜集工作及其史观、日本对淄博矿业的侵略等视角切入,为本次论坛增添了多维视角,深化了研究的深度。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深度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从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实践经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学界对新四军历史的认识,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进一步彰显了新四军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弘扬铁军精神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