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本文进行的《国富论》与英帝国研究,仅限于摆出事实。一方面是讲清楚斯密提出了怎样的理论。这不单是指斯密经典的自由贸易的经济理论,而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斯密意图的考量,加之其道德伦理的观点,使我们能够窥探到《国富论》中的帝国思维。
另一方面,笔者主要想讲清这些帝国思维是如何被利用起来的。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的转型期,这一过渡期充满了自由贸易理论与传统重商主义的碰撞;托利党人与辉格党人的论辩。历史是人的经历,我们看到了谢尔本公爵到福克斯-诺斯联合政府同小皮特的论辩,自由贸易理论艰难前行;也看到其后的格伦维尔支持自由贸易,再到哈斯基森进行改革最终使英帝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起来。再观政府政策,从殖民地统治思路的改变,到《谷物法》、《航海条例》等废除而带来的贸易政策转向。这一系列历史实践都无疑受到亚当·斯密学说的影响,而特别是小皮特与哈斯基森,更是直言不讳的告诉后人,自己是斯密的学生。
史学研究应注重事物的客观性,不可强求联系。笔者认为斯密政治思想与英帝国之间只存在"互动",而非相互"决定".因为斯密在着述时不可能预料到其后英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事实上,斯密"所极力倡导的贸易自由原则,要到70年以后,才成为英国历史进程中一面醒目的旗帜,并最终成为整个不列颠帝国政策的基石".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直到19世纪30~40年代,传统的重商主义理论呈现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巨大的历史惯性,并没有在第一英帝国瓦解之时崩溃,而是又主导了英国的经济和殖民统治半个多世纪。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也并没有在出现之后立即对英帝国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只能将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思想看做是对时代的把握,进而产生的一种政治理想。
而另一方面,英国选择斯密的学说也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因而不能夸大《国富论》影响力。18世纪的英国扩张被西利爵士称为是"心不在焉"式的,即冒险家们、商人、殖民地官员甚至传教士都积极推动殖民地扩张,而英国政府在这方面却稍显被动。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版图仍然在不断地扩大。对斯密自由贸易学说的选择,我们不仅要看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一切可能是出于阶级利益的纯粹政治需求。
若言《国富论》的初衷就旨在为某个阶级辩护,则又陷入了另一种极端。其荒谬之处就如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成为后来法国激进派利用的借口,我们就将卢梭的学说也定性为"激进的",显然这种做法不可取。
因此,笔者认为"互动"就如同二者相互交谈,但对方心里所想的是什么却未可知。我们知道的,只是《国富论》曾经传递出怎样的信息,而后英帝国又是如何回复的罢了。
参考文献:
学术专着:
[1]郭家宏:《日不落帝国的兴衰--英国与英帝国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郭家宏:《从旧帝国到新帝国--1783-1815年英帝国史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姜守明:《从民族国家走向帝国之路:近代早期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张本英:《自由帝国的建立--1815~1870年英帝国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张亚东:《重商帝国:1689--1783年的英帝国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英]爱德蒙?柏克着,缪哲选译:《美洲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英]大卫?休谟着,张若衡译:《休谟政治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8][英]大卫·休谟着,张正萍译:《休谟论说文集卷1:论政治与经济》,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英]肯尼斯·O·摩根着,王觉非等译:《牛津英国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0][英]唐纳德·温奇着,褚平译:《亚当·斯密的政治学》,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版。
[11][英]亚当?斯密着,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2][英]亚当?斯密着,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3][英]亚当?斯密着,胡长明译:《国富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期刊论文:
[1]洪霞:《英帝国话语霸权的兴起及其消解》,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0卷第4期。
[2]康子兴:《亚当斯密论商业社会的"财富"与"正义"》,载《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四期。
[3]林凯:《国家竞争与英国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转变》,载《经济视角(下)》,2010年03期。
[4]李新宽:《浅析重商主义与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李秀丽:《从亚当·斯密到严复》,载《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2期。
[6]潘兴明:《英帝国政治治理评析--差异化治理模式及效应考察》,载《史学集刊》,2013年9月第5期。
[7]阎照祥:《自由主义时代英帝国的深刻诠释--读〈自由帝国的建立〉》,载《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8]赵伯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和形成》,载《东南亚》,1985年04期。
[9]张本英:《心不在焉"式的版图扩张?--19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载《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赵秀荣:《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拓展与转型》,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学位论文
[1]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5.
[2]徐娜:《在自由与帝国之间--英帝国的初创》,[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13.
[3]吕盈盈:《简论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英文文献:
[1]John Gallagher and Ronald Robinson,"The Imperialism of Free Trade",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Second series,Vol.VI,No.1(1953)。
[2]J.R.Seeley,Expansion of England:Two courses of lectures(London:Macmillan,1914)
[3]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Shanghai:World Book Inc.,2009)
[4]A.L.Rowse,The English Spirit:Essays in History and Literature(London:Macmillan,1944),p.55.
[5]R.P.Thomas&D.N.McCloskey:overseas trade and empire 1700-1860.
网络资源:
[1]维基百科:新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