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的三件缨络胸饰之一,金链上串着两颗形如石榴的小金球,金球表面密密麻麻地镶嵌着众多凸起的“小金珠”,细得连肉眼都看不清。如此高难度的金属焊接在那个没有显微镜和先进辅助机器的时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个谜。
同期发现的还有未镶嵌宝石的金戒指。专家分析,这些金戒指意味着当时可能已经有了“来样定制”的服务,虽然宋代中国还没有宝石,但是船可以到达斯里兰卡,把戒指运到那边镶嵌宝石。
“水晶宫”上方是一架巨型天车,中心悬挂着一台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准身下的20多米长、9米多宽的“南海I号”整个船身内部,进行着无死角“正摄影像”拍摄。借助这台三维激光扫描仪,考古队在发掘前首先要完成对“南海I号”船舱内原始状况的三维记录,最精确的可达到0.6毫米的清晰度,即便是一根头发丝也会被清晰摄录下来。
6年来,“南海I号”出水的文物中不仅包括了大量的瓷器、铁器,还包括了非常精美的金银器、漆木器、玉器、钱币等。最令人称奇的是,船舱内还发现了与宋代船员有关的文物,包括人体骨骸和咸鸭蛋。
“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工作方法是独创的,将水下考古和陆地考古的一些方法结合起来,成为打开了解宋代人生活大门的一把钥匙。
考古队员今天怎样从船上提取文物,未来还能依据这些大数据,把这些货物装回去。
通过大数据测绘以及三维激光影像技术,测绘组能够对“南海I号”生成立体三维数字模型,在云软件上生成古船内部各船舱的完整数据和影像记录。这些测绘的时间甚至不少于考古挖掘的时间,而且还要进行后期大量的整合、计算,为的是让“南海I号”遗址发掘可以实现逆向复原。
在崔勇的脑海中,“南海I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封存了某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物质与精神的神秘空间,它封存了大量人们想象不到的宋代生活片段。
目前,“南海I号”船舱内的考古挖掘工作已接近尾声,清理出超过10万件文物,出水文物的数量、精美程度、丰富程度大大超乎预期,揭示出一幅神秘的宋代远洋生活图景。“南海I号”考古特别引入“公众考古”模式,隔着玻璃幕墙,每位进馆的游客都可以目睹考古队员的现场作业。如今,船舱内的文物清理挖掘工作已接近尾声,一个个谜团正被解开,但更多课题又被开启。
记者采访时,考古队员赵峰正拿着一张由天车生成的“正摄影像”图,与船舱内的文物实物进行比对,按照类别、位置等分类对整个船舱内的文物进行分组登记。完成这些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后,考古队员才能正式提取文物。
为破解这个“时间胶囊”,崔勇借鉴了“聚落考古学”——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切入考古挖掘,挖掘的重点不仅仅是文物,更是要通过对一个相应范围遗址的整体性系统发掘,破解古人吃穿住用、生老病死的综合性信息,把古人的生活重新拼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