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教育论文
  • 正文内容

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阅读:1093 次 作者: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19-08-04 16:24:4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免费提供的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课程决定未来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遵循“教书启智、育人达贤”的培养理念,设置启智达贤的课程目标,选择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内容,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机制,建立多元取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提升未来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卓越教师;课程体系;建构

  自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来,承担卓越项目的师范院校紧紧围绕培养计划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办学实际,对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进行了合理定位,通过设置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总的看来,对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课程目标设定是否贴近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课程内容能否激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卓越品质,课程实施能否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课程评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诸多问题都有待在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课程目标:启智达贤

  教育部提出的“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不仅对新时期的教育价值观进行了科学解读和定位,而且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为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卓越幼儿园教师是一种未来指向的追求[1],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美好愿景,高校应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精神认真落实到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以培养高尚的师德为前提,以拓展广博的专业知识为核心,以提升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融入卓越的潜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向卓越跨越。基于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目标的分析和解读,卓越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德”“才”兼具的素质。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理念和师德养成教育。结合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实践,我们主要围绕“启智“”达贤”二个维度设定课程目标。

  一是“达贤”目标,即以培养职业理念坚定、师德高尚的高素质保教人才为目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说高尚的品德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这种品质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职业角色认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把专业理念与师德作为首要维度,摆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不仅影响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及专业活动,也影响他们今后保教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同样,师德也是未来幼儿园教师提升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虐童”事件时常发生的今天,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师德要求越来越高,师德教育就显得愈发重要。笃实的专业信仰、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富有责任心的人格特征等“达贤”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显性的德育课程来体现,更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进行有机渗透来完成。

  二是“启智”目标,即以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幼儿保教能力突出的实践型人才为目标。这里所说的“智”不仅包括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也包含创新与超越、批判与反思能力。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借助于统整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2],这就决定了要想真正培养出保教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必须通过全科型的培养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在设定“启智”课程目标时,既要重视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重视广博的人文素养;既要考虑专业技能的提高,又要考虑实践反思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幼儿为本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它是根据课程目标,按照特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知识系统。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也是课程目标的直接反映。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理念,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的要求,要实现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必须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和幼儿的发展,帮助未来幼儿园教师养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在确保专业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结合幼儿在生活与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凸显实践型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宗旨。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建构了“育人达贤的通识课程模块”和“教书启智的专业课程模块”。

  (一)“育人达贤”的通识课程模块

  开设通识教育课模块的目的就是让未来卓越教师能够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饱有学识的卓越气质和形象[3]。这一模块课程既不是狭隘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模式,又不是带有明显职业特色的工具性课程,而是能够秉承博雅教育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课程,课程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广博的知识。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这一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也涉及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等提升职业信念和职业情操的职业教育课程,还包括用以提升学生健康与国防意识的体育与国防教育课程等。这种人文、自然和社会相互融合交叉的模块化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对他们的知识结构、精神品质和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教书启智”的专业课程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核心课程,不仅是未来卓越幼儿园教师专业品质养成、专业知识掌握与专业技能形成的重要载体,更是卓越幼儿园教师独有品质的保障。因此,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课程内容,为学生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真正实现“教书启智”的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模块式课程设计理念,在编制和设计模块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把“教书启智”的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等四大模块。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目的是为了夯实卓越幼儿园老师的专业基础,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以保证他们以后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必须科学地设定课程比例,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结构,处理好卓越幼儿园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中的广博与精深的关系。只有拥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做到知识的运用自如、融会贯通,这里的“广博”与“精深”不仅是指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问题,更是指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实现与幼儿分享和交流,进而促进幼儿的理解与发展[4]。因此,这一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前教育领域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管理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保证卓越幼儿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独立承担幼儿园各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组织与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全能型”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理念要求学生要拥有深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等能力。该模块主要包括键盘、舞蹈、乐理与试唱、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手工等保证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技能类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他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依据验证效果可以不断地修正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所以,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与专业理论课程模块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效果是衡量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指标,只有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全程渗透实施实践课程模块,才能切实提升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并真正意义上达成课程目标。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涵盖校内和校外的见习、实习、研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课程。

  三、课程实施:三位一体

  高校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共同培养教师是西方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如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就是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同合作培养教师的经典范例,这种合作培养模式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搭建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切实解决了传统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凸显了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高校与地方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是卓越幼儿园教师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与地方政府、幼儿园必须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并要依据资源优势,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结构和数量,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与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把幼儿园教师培养纳入政府计划,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为高校提供有利于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环境支持;高校作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核心和中枢,要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中,并依据高校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幼儿园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一环,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幼儿园与高校是互惠共赢的合作共同体,通过这一共同体双方可以实现师资共有、课题共研、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共同合作,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不仅要贯穿于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而且要落实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卫生学、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等课程都可以由高校教师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承担,这种“双导师”制可以让学生既能学到高校教师的学理性剖析的方法,也能领悟到幼儿园教师实践反思精神的实质,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全程指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感悟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和幼儿园还可以共同承担相关教科研课题,高校可以凭借雄厚的师资和一流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训设备等为幼儿园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资源支撑,幼儿园也可以为高校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验证的实践支持。

  四、课程评价:多元取向

  课程评价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是有机统一体,它包括课程方案评价、过程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三个部分。借助课程评价,可以明确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而全面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完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这就要求课程评价应该以多元为取向,对课程做出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性而非结果性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要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通过评价不仅要发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还要借助评价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

  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既要涉及理论知识教学的评价内容,也要涉及实践知识教学的评价项目;既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水平评价指标,也要关注学生职业素质要求指标;既要考核学生校内学习知识储备的量,也要评价学生校外实践自我反思的质。要根据不同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设计与组织教学能力、艺术技能,还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普通话通过率、考编率、就业率、工作与专业的吻合度等指标体系。

  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与改进功能,保证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幼儿园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制度、教师听课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多元评价机制。

  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为了增强卓越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力求课程评价做到全面、客观,必须构建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园长,以及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委员会”,并明确各自在课程方案制定、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实施等不同环节的责任,共同协作,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以保证课程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效果,还必须持续关注毕业生入职后的发展情况,了解幼儿园对未来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以便有效地调控课程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项目实施的科学性、预见性,形成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

  课程是决定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教书启智、育人达贤”的培养理念,设置并优化符合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切实创新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J].早期教育,2016(2):2-4.

  [2]张俊.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品牌[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5(3):29-34.

  [3]柳海民.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6-101.

  [4]方建华.“卓越幼儿园教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5(3):22-26.


标签:教育论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