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路遥国际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阅读:1362 次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布日期:2019-12-10 17:55:05
基本介绍:

  12月2日是路遥的七十岁诞辰。12月7日,由北京出版集团、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路遥国际文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中外高校的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共同探讨路遥创作在文学史内外的意义及对当下的启示。

  在大会主题报告阶段,文学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李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以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籍专家、岩波书店原总编辑马场公彦依次作了精彩的发言。

  李陀指出,《平凡的世界》是非常自觉的现实主义写作,“它为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的经验,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他认为,《平凡的世界》描绘了气势宏大的当代农民群像,描绘了有几千年根基的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并揭示出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它站在世纪断裂的尖锐节点上,为我们构建了观察和分析乡土社会及其变革的总体性画面。“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世界》非常不平凡。”

  陈晓明认为,《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生活的细致,以人性冷暖作为生活底色,堪称一部纯朴优美的“乡村人伦关系的教科书”。

  杨庆祥则以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他指出,《人生》超越了故事,上升到了人物美学和叙事美学的层面。另一方面,《人生》也是一部“道德劝诫小说”,高加林的人生起落展现出了相向而行的美学特征,实际上延续着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传统。“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再读路遥的《人生》或者《平凡的世界》,还是觉得它很好看,它还是能够解决我们的爱欲、我们的痛苦。它是一个高度本土化的、高度内在于我们心理模式的作品。”

  格非着眼于路遥小说中的城乡伦理冲突。他指出,作为文学隐喻的《人生》具有超越文学本身的价值,对我们思考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和视野。通过作为被现代知识塑造的乡村青年高加林的经历,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格非认为,虽然路遥在《人生》里基本持有发展主义的观点,但与此同时,《人生》又暗含着路遥对现代文明去路的深刻思考。“路遥有一种对失重的深深的忧虑。他是被裹挟进整个历史变动中去的。我个人把路遥称为有诚意的作家,他带着他的诚恳,把自己的思考和创作跟整个时代的巨变联系在一起,这是路遥最感动我的地方。他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就是平凡人的思考。”

  马场公彦从中日文学、文化比较的视野出发,深入剖析路遥反复书写的“城乡交叉地带”主题。他指出,日本乃至整个以小农社会为主的东亚地区,都存在路遥作品所探讨的农民贫困、农村疲敝、城乡差距等问题。重建乡村、培养农村现代化的个人意识是不可忽视的议题,却未在文学史上得到充分的开拓。路遥作品对乡土社会的深入观察与关怀,正是其能超越国境和语言并被广泛传播、广泛阅读的潜力所在。

  主题报告结束后,嘉宾们围绕路遥的写作,就现代化转型、重建情感结构、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等议题展开了精彩深入的对谈。李陀提出,文学不应简化生活,而是要敢碰生活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像路遥一样,把一切摊开,看看我们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格非为本次研讨会作了闭幕致辞。他指出,路遥的写作不仅具有文学的意义,而且对我们了解今天中国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此前落幕的“我的平凡的世界”征文比赛、典藏版《路遥全集》发布会等均吸引了大量读者及相关研究者的参与和关注。


标签: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