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 正文内容

跟着故事游安徽:谢朓与谢家山

阅读:984 次 作者: 来源:搜狐号 发布日期:2018-05-16 11:32:23
基本介绍:

  大青山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七公里处,主峰青林山海拔三百七十余米。山险峻而常青,因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筑室于青林山别支包子山南而得名。唐天宝十二年,敕改青山为谢公山,后人又称谢家山、谢家青山。筑于包子山南的宅室就是谢公宅,宅占地十余亩,有流泉奇石,又摩崖石刻环宅而布。宅后,层峦叠障,苍松映绿。距宅三里许的山顶有小亭,名谢氏山亭。前有小池,石垒四壁约半亩许,传说为谢朓所凿,故又称谢公池、谢公井,素有姑孰八景之一“元晖古井”之美称。寻访古迹,那灰色的瓦顶,在正午太阳的照耀下,金灿灿的一片,不禁令人眼炫。再往远处看,北面是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墓地与桓墓山,西面是李白的墓地和太白祠。翠绿的树林和波光闪烁的湖水交相辉映,在一片宁静中舒缓地散逸着古人曾经留下的气息,不禁将后人的思绪拉回到悠长的南齐时代。

  说起谢朓(464-499),出身颇为显赫。其高祖谢据为儒雅宰相谢安之兄,祖父谢述乃吴兴太守,祖母为史学家范晔之姐,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五言山水诗始祖谢灵运也是他的先祖。满门贵胄,书香远飘,对谢朓远大政治抱负的形成以及政坛上的升迁、诗坛上地位的奠定无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谢朓家学深厚,少聪慧而好学,素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二十二岁时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二十七岁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朓也跟随至荆州,因文才尤被赏爱。此时不仅随王对他厚爱有加,竟陵王萧子良也是他的文学挚友。萧子良在竟陵郡鸡笼山召集爱好文学的谢朓、沈约、范云以及皇族中萧衍、王融等八人组成一个文学团体,史称“竟陵八友”,他们在一起歌咏山水,抒发情怀。谢朓秉承家风,无论写景还是抒情,谋篇布局还是声律对仗都因“文章清丽”令人叹服。遗憾的是,谢朓这段颇为惬意的生活随着皇室内变而结束。

  公元493年,齐武帝死,临死前叮瞩竟陵王萧子良辅佐,令萧鸾为知尚书事。萧子良素来仁厚,钟情诗词歌赋,朝廷里的许多事都不过问,放手让萧鸾处理。心怀叵测的萧鸾趁机夺取大权。不久,郁林王萧昭业、新安王萧昭文先后即位,又被萧鸾借太后之令杀死。十月,萧鸾登上皇帝宝座,称为明帝。短短的一年内,一个朝廷竟三易其主,在这混乱的政治中血光中,谢朓所依附的萧子良和萧子隆先后“以忧卒”或“被杀”,“竟陵八友”中与谢朓私交最好的王融也被杀害。

  政治就是这样充满玄机。谢朓在山水间的吟咏虽因政局而止,但他却因文才出众而被明帝召京还都。在这场险恶的动乱中,他不但没有受到丝毫的伤害,反而被明帝提拔为骠骑谘仪、领记室和中书郎,负责文案。谢朓不明白其中玄机,再次被动地享受了政治生活的春风。然而,风平浪静下时刻潜着危险漩涡,谢朓又何尝不知呢?他表面平静而内心忐忑着。意外地,这一天竟平和地到来了。公元495年的一个秋天,明帝外派谢朓任宣城太守。虽遭贬,但皇命不可违,谢朓即刻奉命离京上任,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连夜整理行装,急备车马,匆匆向宣城出发。一路上,他既害怕又庆幸。他仰望天空,但见晓星寥落,而黎明曙色已在遥远的东方悄然浮动,透露出清新的气息。顿时感觉心胸为之开阔,不愉快的烦事瞬间云消雾散。毕竟从尔虞我诈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中摆脱出来,踏着露水,渐渐地看见一轮朝日冉冉升起,壮丽的河山又一次展现在诗人的眼前。

  离开京城到宣城,谢朓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当时的南豫州包括姑孰、宣城郡。作为宣城郡太守,由于公事需要,他经常往来于姑孰,距姑孰十多里之外的青山自然成了谢朓游览的地方。仅仅赏景吟诗还不够,谢朓还决意在大青山建宅常住。在征得姑孰地方官的同意后,谢朓在青山南麓凿石为井,名曰谢公池。同时伐木建宅,人称谢公宅。接着,富有诗意的谢朓将奇石、流泉、青林、文筱环列宅庭,这一切让他陶然自得。在登青山、游东田、建宅室中,谢朓开始回归自然,理解自然,在山水中尽情体味人生的旨趣。曾经的悲戚意识在自然山水中获得慰藉,心灵也随之舒展,不禁发出“芳春酒再好,又怎能比得上姑孰的青山”的感慨。

  谢朓离开京城,避开日趋激烈的政治斗争漩涡,到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宣城。作为一方太守,他可以无拘无束地贴近自然。他畅意地寄情于皖南宣州和姑孰的青山绿水,过着亦隐亦官的闲适生活。他的山水诗已经纯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历史已悄然记下这一笔。可宣州、姑孰秀丽明亮的山水在陶冶了他一颗宁静灵魂的同时,并没有绝决灵魂之外潜伏着无数世俗的诱惑。

  宣城任职两年后,当谢朓得知岳父大司马王敬则企图谋反的消息,或因害怕连累,或为取悦明帝,他竟出卖了岳父。这一“大义灭亲”举动使他如愿以偿地被明帝提拔为尚书吏部郎。他又一次返京做官。亲者痛,无如骨肉。他的夫人悲泣不已,不论白天黑夜始终怀藏利刃,设法接近谢朓,并誓死要亲手杀了他。夫妻反目成仇,千夫所指之时,谢朓清醒过来,他不由悔恨万端,懊恼不已,然而木已成舟,罪孽难赎。宫廷内部的争斗永远没有休止。公元498年,明帝死,其子萧宝卷即位。第二年,始安王萧遥光密谋篡位,他也看中了谢朓的才能,盛邀谢朓助其篡位。有了上次“大义灭亲”经历的谢朓怎么可能答应?但天真的谢朓竟把天大的机密告知他人,萧遥光恶人先告状,联名诬告谢朓谋反,三十六岁的谢朓便成了政治冤鬼,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就这样殁于残酷的政治刀剑之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耸立了大青山,谢朓的山水诗和足迹却耸立了谢家青山。谢家青山论其高度并不能称为天下第一山,然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却远远超过自然高度。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后人还在这青山的断碑残诗中踽踽独行,他们想从断碑中猜出一些故事,想从残诗中破译中国文人命运的密码,但迎来的只是大青山无尽的沉默。


标签:文学作品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