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叙事散文
  • 正文内容

问炊烟去了哪里?

阅读:3105 次 作者:赵文新 来源:一起问道 发布日期:2018-11-29 10:08:12
基本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作品展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有名的诗句描绘乡村暖人的场景,多少年来人们吟诵着,成为回忆乡愁的意象。今年春天,当我跟随延庆乡村记忆摄制组到各村采写,风箱、灶台、降蓬等厨房物品变成记忆的时候,感受着乡村生活的变化。

  我记事起,是上世纪70年代,农村做饭每家都拉风箱烧大锅,庄稼秸杆、树叶是当时填充灶膛的主要燃料。那时候一日三餐,村庄腾起的袅袅炊烟,成为孩子回家吃饭的标识,也是农村别样的景色。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放学回来,每天的“功课”,除了很少的家庭作业,就是为家里柴米油盐中的“柴”去分担。我们几个小伙伴赶快“武装”起来:背上背着用荆条编的桶形大篓子,手上拿着长长的竹筢子,到公路两旁或树林里搂树叶。每当弓着身子,背着满满一篓子落叶,踏着夕阳回家的时候,仿佛看到拉风箱的大灶中,带着青烟的火苗呼呼地燃烧着,嗡嗡直响。那时侯就很生动地说:“火笑了!”心中溢满了快乐,觉得自己也能帮父母做点儿事了。眼看着家里的树叶堆高了,像小山了,觉得很富有,就像家里有了存款,睡觉都踏实。家里秸杆少,一般过年过节做些花样饭菜的时候再烧,平时都烧树叶。树叶燃烧得快,遇到贴玉米面饼子可要忙乎开了。先往灶膛里塞进一大把树叶,拉几下风箱火着了,赶快涮一下手,抟抟玉米面往锅里贴饼。不是有句话冷锅贴饼子——蔫溜了,贴饼子一定要热锅。贴了几个,再蹲下去往灶膛攒一大把树叶。手上沾了树叶沫,再涮一把手,往锅里贴饼子。一顿饭下来,攒柴、烧火、洗手、贴饼,反反复复,锅上锅下手不停,忙得不可开交。若是赶上阴雨天,柴火不干,趴在灶膛上用劲吹火,忽的一下,蹿出火苗,把前面的头发撩了一撮,头发很长时间还发黄发焦。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家买了小蜂窝炉子,每天烧三块煤,就可以烧水、做饭。红红的小火苗跃动着,每天看着水壶在火上袅袅地升腾着水汽,听着水声“嗞嗞”地响着,一种美好的轻松悠悠地划过心底。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拉风箱、烧大锅了,感觉生活的步履又迈开大步向前走去,脚印清晰可见。十几元钱买的蜂窝炉子,替代了祖传多少代的大锅大灶,小小的变化,引发我们多少欣喜和宽慰啊!

  上世纪90年代,我参加工作后,家里添置了煤气罐。开始是用火柴点火,当火柴点开煤气罐灶头,“嘭”的一声响起来,据说煤气不纯,黄蓝相间的火苗呼呼地着了。煤气灶有两个灶头,同时做饭,方便多了。我家的煤气灶成了当时农村中的奢侈品,煤气架摆在堂屋。时有邻居过来看,母亲给他们演示,自豪感随着红红的火苗向外燃烧。每次做完饭,都用塑料布蒙上,就像缝纫机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但换煤气是个力气活,连罐带气五、六十斤,力气小的还扛不动。农村没有换气站,用完一罐气需要到县城来换。我家使用的时候,想方设法省着用。饭未做好,赶紧关上煤气灶,用余温再加热一下;或者做完饭后,墩上一壶水,水温了,再从小蜂窝上烧开。

  后来煤气灶又更新成自动打火。每当一拧开关,火苗“刷”地着了,蓝蓝的火苗油画一般铺满锅底,“嗡嗡”火苗的声音,就像一首小夜曲悠扬动听,做出的饭菜觉得更香甜了。如今,天燃气管道又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家正享受这种福利。每天像开自来水一样开气儿,省事、快捷地做饭、炒菜,让我在享受烹调乐趣的同时,能更好地品尝舌尖的美味。还有电磁炉、微波炉、光波炉等现代化产品填充厨房,使厨房来了一场革命,昔日围着锅台转的情景留在回忆中,留在走过的时光里。

  村庄不见炊烟,问炊烟去了哪里?改编几句歌词抒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不见炊烟升起,做饭更加从容满意。愿你变作彩霞,见证生活的日新月异!”

标签:叙事散文,征文作品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