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杂文 评论
  • 正文内容

读《伯夷列传》有感

阅读:2563 次 作者:允执中 来源:问道文学 发布日期:2018-12-27 13:09:35
基本介绍:

  读了司马迁的《伯夷列传》,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可谓识大义者。兄弟禅让,礼义相谦;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国亡则耻食周粟,不屈不苟,采薇而食,终饿死首阳山。

  在那个远古的封建传统极浓的社会,忠、孝、节、义也许备受推崇,但兄弟二人成了历史的悲剧人物。惋兮!悲兮!气壮矣!像这样识大义,尚大节的品格,现在恐怕是凤毛麟角啦!

  伯夷、叔齐不惟是司马迁颂其“积仁洁行”,唐代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称颂他们“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拟其行为“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崪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的“豪杰之士”。文圣孔丘评说他们“求仁而得仁”;孟子也曾赞他们“圣之清者。”其高风亮节、浩然大气之风为后世称颂。                忠、孝、节、义,在历史悠久的文明社会,占据着着一定地位。即便在现代社会,也不乏为人们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谈忠论孝话节义》的杂文,虽短小而犀利,我看后颇有感触,似乎感到现在这一传统的文明与美德已被普遍忽视,这一现象愈来愈向脆弱的边缘走向,当今和谐社会,这是令人倍感担忧和议论的话题。

  《谈忠论孝话节义》这篇短文,是浙江金华人鲁邦盛律师的一片杰作,他不但透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潜在意识的危机,也是对人性与文化素质逐渐薄弱和蜕变的鞭笞。显然,这篇短小精悍的“匕首”,剖析了社会和家庭那些自私自利、不顾人伦和道德的“佼佼者”,为那些利令智昏、失去灵魂的孤独者展示了做人的红绿灯。

  ——文曰:“忠,诚也,一般是指对上司,诚心尽力者曰为忠,常见的有忠心、忠诚、忠实、忠于、忠魂、忠贞等;孝,顺从也,一般是指对父母长辈尽心奉养并顺从,如孝敬、孝道、孝子等;节,操守也,表示人的品格、节操,如高风亮节等;义,公正也,合理而应当做的称为义,一般是指对朋友兄弟等。

  忠孝节义为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忠、孝两字是中国社会最基础的道德价值观,节义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只要是中国人,相信都懂是“忠孝节义”的内涵。

  那么我为什么要来个“谈忠话孝论忠义”?这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最近在酒席上常弹的高调,而该高调已经得到了众朋友的认可。

  “忠孝节义”的基础是“孝”,假如一个人不孝,那么他就不可能会忠于上司,更不可能会对朋友讲“义”。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个不孝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容不下,还能容得下上司、朋友吗?不可能!不孝的人,说明他是一个自私透顶的人,心里只有他自己,不可能会有其他人。一个自私的人是不可能会效忠于上司付义于朋友的。他之所以与你称兄道弟,那是因为他认为你有利用价值,对他有好处,他与你结交的目的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必然要讲回报。一旦你没有投资价值了,他当然会远你而去。银行都是欺贫爱富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家银行会把款贷给穷光蛋的先例。

  所以,看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对父母的态度。假如他是一个不孝之辈,不管他对你的态度如何,千万不要听他鬼话,更不要听他甜言蜜语,否则必被他的表象所迷惑。

  不能交往的人除“不孝”之辈外,还有就是老是在你面前讲人家坏话的人,这样的人绝不能深交。因为他今天在你面前讲张三的坏话,明天就会在李四面前议论你的不是,与你聊天就是套你。这样的人是典型的小人。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都看不穿林彪的鬼脸,可见小人的隐身术是很深的。相术说:脸上没有肉,一辈子混不熟,林彪就是这样的面相。所以,对脸上无肉,天生三角眼的人,我们还是要小心一点为妙,免得什么时候被他害了都不知道。

  此外,阴阳怪气者,绝不能信任。女人叽叽喳喳是她的天性,而男人叽叽喳喳者必为人妖。识别一个人到底是人还是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言行的特点。

  总而言之,人必须首先要有孝心,仅有孝行是不够的。一个不孝之人,必然对上司不忠,对朋友不义。假如论坛上有老板,建议你对你的员工首先考察一下他是否具有孝心;其次考察一下他是否喜欢打小报告,是否擅长找人不是;第三吗,看看他的脸相,是否长就一幅三角眼,脸上是否有肉感。若是一个人对父母长辈不孝,且又阴阳怪气,同时长相又不太雅观者,必是小人,绝不能重用。小人者,不可能有孝,更不可能有忠有义,故必须要事先预防,免得措手不及。”

  这是一篇颇有哲理和寓意深邃的文章,虽然在论证“以貌取人”上略有微词,但无伤大雅,真正认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重在一个人的言行表现,一个人尽管丑陋,或者五官以及肢体残缺,并不证明他的心灵是善良或者是邪恶的。该文所说的“相术之说”似乎混淆了道德与人性的概念,从历代演变的种种事件中可以看到,不乏一些相貌堂堂的谦谦君子,却双手沾满了鲜血,貌不惊人的人物比比皆是,却能造福人类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过去,有人也许耳闻目睹过这样的人——其在外杀人放火,回到家里却是一个“绝顶”的膝下孝子,像这样的“孝子”,当他的父母获知他在外面恶迹昭著,恐怕也不会原谅他吧?因此,看一个人的好坏,不能界定与相貌,不能脸谱化,假若以貌定格,识人洞若观火,泾渭分明,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在当今社会提倡新风了。

  就该文上面所说:“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都看不穿林彪的鬼脸”,那么这句话只能用在9?13事件以后来说,看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直至四野挥师南下,毛泽东不失为“慧眼识英雄”,倘若不是9?13事件,林彪功不可磨。即便林彪走了不归之路,但不能否认,功是功,过是过,不能一棍子把历史人物打进地狱。因此,不能拿历史问题与眼前的社会问题等同起来;至于人性不变,并不证明他的行为不变,历来不管是大人物,还是一介草民,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变化,正如《三字经》开首语诠释人生那样:人自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寥寥数语,十分透彻地道出人的习性是随着生活环境变化的;还有“孟母择邻”的故事,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总而言之,该文看后确又可取之处,不过不要太慎小慎微。我相信从社会到个人,只要不偏离做人的道德准则,胸怀坦荡与社会,取舍严律与个人,和谐社会,亿万斯年。

标签:评论,读后感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