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文学湘军江华现象研究的文学意义

阅读:1065 次 作者:李祥红 来源:红网 发布日期:2019-04-23 09:34:01
基本介绍:

  中南大学教授聂茂先生集10余年的研究,在最近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该书系共由7部专著组成,其中一部专著就是《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以一部专著来研究一个县域的作家群现象,应该是聂茂先生在以中国经验的历史视野和文学湘军的现实视野,多方位、多层次的比较研究后而确定下来的研究对象、路径和方法,其文学意义在于阐释了一个文学湘军境况下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样本,让我们从中把握民族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逻辑和现象与实质认识,从而推动民族文学的实践水平提高和理论创新与认同,达到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目的。这是近年来民族文学评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著作从文学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的历史认识入手,把民族作家历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实践活动,进行了学理性总结和阐述,丰富了文学评论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民族文学的生存境遇决定了民族文学的发展历史曲线。这种文学生存境遇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前期突出反映在民族作家个体性上。著作列举并分析了沈从文、彭学明等作家个体,而后又反映在地域性的民族作家群上。由于民族文学生存境遇合适度的优化,新时期以后不少地区形成了地域性作家群现象。那也就说明了研究这一现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成为中国民族文学评论和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绕不过的命题。著作还提纲挈领地分析和高度评价了湘西文学群体,称“其艺术水平和作品数量达到了地域文学所能企及的高峰。”自然,著作对研究样本“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释和透析,并试图从中厘析出民族文学的发生学根源,并运用文学现场样本研究方式,审视民族文学在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趋势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象,探寻其中规律,生产出具有中国本土气象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知识。江华地处偏远,所接受的文学理论前沿信息相对滞后和残缺,但就是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劣势,倒成为了江华民族文学理论思潮沉淀的优势,也营造了瑶族文化传统力成为民族文学发生、发展的雄厚基础的氛围。著作充分注意了江华民族文学的这种特殊的生存境遇,因而从“主流价值浸润下瑶文化的野性生命力”的解构入手,在历史和时代的框架里,以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认同过程中的自信自强自觉,还原了江华作家群的孵化、成长和破茧化蝶的历程。这种研究思路的理论价值在于突破了过去的民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的静态化、文本化和孤立化。

  著作从“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这个适度的研究视角,较好地阐述了研究样本必须具有独特性和中国文学普遍性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也充分说明著作注意了在“中国经验”语境下,民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在研究样本选取上的科学性。江华作家群作为样本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江华地域和瑶族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文学特征,也就是符合历史和时代特征的文学差异性表述,包括独特的美学价值取向、定位;情感表达;文化内涵;文体色彩以及独特的民族历史、民俗风情。但这种独特性又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中叙述表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讲述的少数民族故事,就是在讲述中国故事。因而样本又具有中国文学中民族文学的同一样、普遍性意义,著作辩证地阐释了江华作家群所表现的这种辩证关系,深刻地发掘了瑶族文学的审美生成和发展,并称之为新时期的瑶族文学。

  文化认同与瑶族文学的自信自强的有机统一,也较好体现在样本的解析研究之中。著作认为:“与其他民族相比,瑶族的独有文化属性甚至要更单薄一些,因为瑶族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因为语言系统的缺失,这种印记在瑶族文学那里基本停留在口头传说阶段。”〔1〕但即使这样,江华作家仍旗帜鲜明地高举“瑶族文学”大旗,向世人展示江华作家在瑶族文学上的努力与贡献,不仅在各种文学刊物,发表瑶族文学鲜明特色的作品;在作者简介里标明“瑶族”的身份,而且还创办了《瑶族文学》《瑶风》等文学刊物,在瑶族地区和相关高等院校发行,向各级文联和作协报送。江华文联长年坚持举办“瑶家火塘”的文学采风和沙龙活动。其中还有鲜明特点就是把瑶族传统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张力。并认为:这种民族自信和自觉,是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海洋所言:“现在,中国南方山区社会文化环境宽松和谐,江华瑶族恢复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又有打造文化品牌开发生态旅游产业的需求,所以江华瑶族学者又能出神入化地论述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征。”〔2〕江华的文学创作已经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觉醒。

  著作深刻地阐述了民族文学发展潜力和短板,以江华现象为样本解析当今民族文学现代性意义。他的著作开宗明义就阐明了:他研究民族文学是处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学的意义之境”的。他认为:总体来看,全球化一方面给民族作家们以启迪,让他们继续一个劲地钻入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等“井”中,准备“坐井观天”;另一方面则是对民族文学的日益解构。〔3〕他的这个认识判断是符合江华作家群的现状的。江华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离不开他们的个体的民族生活及其认知;离不开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影响。这是江华作家群之所以形成发展的基础。但是,也不排除江华作家群随着整个中国文坛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日益觉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好瑶族文学、瑶族文化和瑶族作家的代言人,把瑶族的声音按照认同的音质、音高、音强、音调汇入“中国声音”,而走向“世界文学”。

  著作用三个篇章从中国民族文学的艺术特征、湖南民族文学的书写亮点和新时期以来瑶族文学的审美生成,解析和阐述了江华作家群的背景,外在条件和内生土壤、动力及延续生命力,之后,又逐一对江华作家群的主要作家与作品进行了一一解读,都印证着他在绪论中亮明的判断结论:那就是江华作家群现象表明,江华作家的文学是江华的,是瑶族的,同时又是正在走向世界的。他写到:“读黄爱平的诗歌,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诗人努力展示的与其说是个人“小我”的心灵镜象,不如说他有一种迫切的“代言意识”和“载道情结”。换言之,诗人要执着表达的是一种瑶族历史文化的精神寻根,是一种瑶族人文关怀和身份追寻的现代性转述。”〔4〕他的著作又从作家的创作历程,深刻分析了江华作家的特质,既有瑶族文学的地域性文化和民族传统内核的坚守,又融入在时代前进的潮流中。其中,详细地分析了作家陈茂智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心路。“陈茂智的青年同样在多种思想的融合中成长。”“他从高中开始写作投稿,有过文学青年的朦胧期和狂热期。是以小小说《绿篱》的发表开始的,在《百花园》杂志上发表,当年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代表作》一书。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姐姐的园》在《湖南文学》1995年第11期“文学新人”栏目推出,由此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应该说,他从事文学创作的起点是比较高的。”〔5〕一路走来,陈茂智把他的文学作品在2008年汇集成《静静的大瑶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接着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归隐者》。聂茂高度赞扬这部长篇小说开拓了民族文学的表现空间,可以称之为一部“新民族文学”。“它超越了一般作品中地域的狭隘、思维的封闭和保守,将笔触和思考深入人类社会更为高原的生存理念和精神境界。既突出了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独特性,又扩展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空间,写出了人类追求诗意栖居的另一种可能。”〔6〕他也从外部因素的推动影响,来分析江华作家群的文学现代性意义。比如人生行旅的环境变化展开了江华作家视野,从地理空间上推动江华作家形成世界性文学自觉的提升。作家帕男工作生活在云南,创作出版50多部300多万字的诗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成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云南文学研究绕不过的作家。著作认为:“帕男的艺术创造没有因为文体的区分而把自己归属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帕男的文学创作从诗歌开始,在文坛耕耘20余载之后散文集问世,报告文学的创作也在诗歌之后。”“但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文学的极致是诗歌”。〔7〕帕男在边疆、在云南红土高原,坚守着诗歌创作阵地,成绩不凡。“帕男在自己的诗歌中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及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或者说东方古老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8〕我们还注意到了,聂茂认为:江华作家另一工作身份的工作性质、内容及环境等因素,也在推动江华文学的现代性意义。他解释了在永州市人大机关任职的周龙江;在湖南涔天河工程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任职的金锦云、李祥红。聂茂在著作里借用了宋勇先生的评语,说:“他(李祥红)想让全国人民和世界瑶胞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认识瑶族,研究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在江华,江华就是‘神州瑶都’,当诗人与官员,以及人大代表的身份结合在一起时,李祥红诗意充盈时大脑便传递发出一个又一个的奇思妙想,而这些,又都是切实可行,正在实施的。”〔9〕

  聂茂先生以一个地域的少数民族作家群现象为研究对象,新开了民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的先河。通读这本著作,给当下的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评论的拓展,是有发人深思的启示的。

  ──民族文学发展需要文学评论的深度引导。著作出版发行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引起民族文学的研究者评论者创作者,甚至文学地理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从古至今,地域性文学成就突出现象屡见不鲜,文学流派以及文学家群体现象,层出不穷。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作家群体的地域性文学现象的发现和研究,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学发展尤为需要文学评论的引导和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文学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存在主义学说、生态主义学说、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历史分析等文艺思想的影响”。而且,更多的是文学的“中心”也会对“民族文学”的影响力造成一定消解,强势的民族文学不断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大流,一路狂奔,弱势的民族文学则可能是懈怠,甚至一蹶不振。〔10〕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民族文学方面虽然不能说是弱势,但对于与有文学历史的其他民族来说,劣势一目了然。几十年来,瑶族的作家们以不服输的韧劲和勇攀高峰的文学闯劲,在中国文学天地里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涌现了江华作家群的类似现象。但正是这样,瑶族文学的继续发展,似乎遇到了一个瓶颈,“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而不是“追溯之前的可喜成绩,忽略当下及未来发展的后劲。”这不仅需要瑶族作家的内生动力,也需要文学评论的引导和鼓劲。诚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这只是一个方向和目标,而突破口在哪里,路径在哪里?必须有一个具体分析情况、具体“拨云见日”的指点和确定。对一个作家是这样,对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群更是这样。因为少数民族作家群本身在地理空间上就远离文学的“中心”,是一群草根式的文学耕耘者,甚至是一群还不成熟还不能形成“文学创作自觉”的文学作者。文学创作能力需要培养和经营,无师自通是没有的,无师成大业者更是没有的。聂茂著作一经发行,江华作家们阅读后受到极大鼓舞,不仅在精神上加油鼓劲,关键在作品的解构上,以理论的清醒和高度让江华作家们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现在江华的作家们已卯足劲,向着民族文学发展目标,奋力前进。今年一开年,江华的文学活动接连不断,还自费出版文学刊物《青样儿》,瑶族文学创作一时风生水起。

  ──民族文学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需要文学评论的专注。聂茂的著作就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的地域性作家群体进行研究,是开展民族文学评论研究新模式;将一个地域少数民族文学样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历史和地理中去考察,开创了民族文学接近文学“中心”的新的快捷路径,密切了民族文学与全球化、现代性的互动关系。这也就能有效地消除强势民族文学与弱势民族文学之间的历史差距,让每一个民族的文学之花,一样开得更加灿烂繁荣,为共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发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的丰富发展,是我们文学走向厚植现代性的必由之路。这也是一个摆在中国文学发展之中的重大课题,要解构和回答这个重大课题,其视角和举措无疑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但其中文学评论的专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学的自发民间文学历史较长,而自觉的文学创作则还处于起步后的阶段,尤其是对于没有自己文字系统的瑶族,自觉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而瑶族文学的发展,除了瑶族作家的奋发努力外,各级文学组织的支持、关心帮助和文学评论的关注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江华瑶族作家群任重而道远。聂茂的著作专门研究江华瑶族作家群现象,不仅是基于对整个民族文学的评论研究,而且也是对江华瑶族作家的肯定、鼓励和鞭策。但是,他也指出:民族文学工作者包括江华瑶族作家们,要深深懂的:“弱小民族文化需要扶持,亦更需要关怀,但其自身无须自傲和自卑,更不能寄希望于他人的扶持和关怀,而应全身心投入到本民族文化的发掘和推广中去。作为民族文学的创作主体,少数民族作家应树立伟大抱负,以自觉的民族意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创作出不负时代和各个民族的优秀作品,这是民族文学的发展所在,也是民族文学的希望所在。”

  ──推进民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还要弘扬“中国经验”。聂茂的著作从理论上诠释了在民族文学研究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处理逻辑,体现了民族文学评论的哲学意义。民族文学终究要在登上文学高原,创造文学高峰上去奋斗,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价值。而民族文学评论的任务,还要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去拓展。聂茂的研究,带了个好头,初步探寻了研究的方法和范围,尤其是把民族文学评论与研究放在了全球化语境下去考量,从而引起文学领域的人们对民族文学的重新定位、重新审视。换言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文学的复兴;进而需要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成员文学的崛起。从这个境遇需求而言,民族文学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而对民族文学的关注和扶持是这一“高度重视”需求的题中之意。

  参考资料:

  〔1〕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25

  〔2〕李祥红、王孟文,瑶族盘瓠龙犬图腾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P3

  〔3〕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3

  〔4〕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156

  〔5〕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219

  〔6〕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223

  〔7〕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280

  〔8〕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286

  〔9〕宋勇,神话传说的现实喻意,理论与创作,2008(2)

  〔10〕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1

  〔11〕聂茂,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P11-12

  QQ??20190421151416.png

  作者简介:李祥红,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近百篇(首),出版有诗集《沧桑瑶山》等多种。


标签: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