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挥汗如雨案前笔走龙蛇
“农民书法家”高卫刚的墨香人生
无纺布上的书法“巨”作
清晨的麦田,早早已进入到忙碌时刻,与别家的麦田不同,高卫刚的地里除了水和一些吃食,旁边还摆放着一个笔盒,一摞“纸”。“在地里干完活休息时,我喜欢坐在地头写两笔,过过瘾!”高卫刚找了块相对平整的地面,直接把“纸张”摊开在地上开始挥毫。他笑着告诉记者,这所谓的“纸”是家里糊房顶用的无纺布。一次偶然尝试,他发现无纺布上可以练字后,便尝试把这些“纸张”带在身边。
高卫刚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家中4亩多地承载着他的生活日常。麦收时节,他常常与家人一起来到田间忙碌。广阔的麦田中,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或忙碌、或休憩的身影,在他的眼中构成了一幅朴素而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这样看似与书法艺术毫不相干的生活,却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今年4月,高卫刚创作了一幅宽一米一、长六十余米的“大作”,作品内容涵盖了《千字文》《兰亭集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沁园春・雪》《将进酒》等经典篇章,共计2804字。
灵感源于高卫刚从北京打工返乡后的一次偶然发现,坐在院中偶尔抬头,看到了屋顶上一大卷要糊房顶的无纺布,他心中一动:“这能不能用来写字?”说干就干,高卫刚搬来梯子与妻子一起,将这一大卷无纺布卸了下来。摊开这巨幅“纸张”,蘸就墨汁,他开始尝试书写,“无纺布没有宣纸那么好的吸水性,不过墨汁不会印染横流,完全可以练笔使用。”
于是,高卫刚便开始筹划,用这卷无纺布做一篇“大”作品。为了完成这幅心血之作,他日夜不辍,废寝忘食。在创作过程中,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书法意境之中,将自己多年来对书法的理解和感悟都倾注在了笔端。终于,经过了3天多的时间,无数次挥毫,他终于在无纺布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翰墨传奇”。
生活即灵感,热爱是老师
“我觉得,书法、人和生活都是相
通的。”高卫刚笑着说,“你看拳术里有柔有刚,书法也是如此,该含蓄的时候要含蓄,该奔放的时候就要大胆地表现出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在书法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就像麦收时,那种忙碌而有序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和节奏,这种力量和节奏融入书法中,就会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高卫刚没有得到过系统的训练,对他来说,生活是灵感的源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高卫刚从小就对书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为了能学习书法,他省吃俭用,一点点攒钱购买字帖。那些珍贵的字帖,成了他童年时期最重要的书法老师。
由于经济的压力,中学都没上完的他,便开始为生活奔波。十八岁后,高卫刚就开始在邯郸煤矿打
工,后来又辗转于山西、陕西的煤矿。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从未间断。打工期间,只要有机会,高卫刚就会去参观各地的碑林和书画廊。他临过王羲之、赵孟頫、颜真卿、米芾、张旭、王铎、徐渭等多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仔细揣摩他们的笔法、结构和气韵,从每一笔一划中汲取着书法艺术的养分。
现在高卫刚回到了邯郸老家,除了打理家中的4亩田地之外,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己热爱的书法艺术。“‘二王’的书法写得很柔美,但我觉得自己写的行草应该稍微硬朗一点,要能形成自己的特点。”高卫刚对自己的书法风格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摸索,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着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开始尝试写出属于自己行草风格的书体。
平凡笔墨里的
梦想坚守与业界评说
邯郸市书法家协会的成员王小林,在看到高卫刚的作品后,给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高卫刚的书法有深厚的功底,他对传统书法的学习非常扎实。他的行草有自己的风格,线条流畅,气势不凡。建议他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再多学习一下魏晋的书风,相信他的作
品会更加出彩。他为了书法坚持了二十多年,这份热爱和执着让人钦佩。”
另一位资深书法爱好者李老师也表示:“高卫刚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的自由书写状态非常难得。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书写时没有刻意的停顿和思考,一切都是自然流畅。”
还有人评价道:“他的作品气势有了,但在规范性上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不过,他的功底深厚,创造欲望强烈,对用笔的把控能力也不错。相信在未来,他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在书法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面对这些评价,高卫刚深知,自己在书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觉得书法艺术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追求,以后我一定会有新的体悟,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去练习,不停地去学习和提高。”
高卫刚,这位“农民书法家”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艺术篇章。相信他的故事,也能激励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为自己心中之理想而克难,为能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光彩而不断前行。(记者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