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七彩绘夏——首届温州书画类培训机构联盟美术展”在温州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汇集联盟13家机构的少儿作品,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更成为亲子携手走进艺术、共享独特时光的温馨空间,也是温州社会美育力量凝聚的重要标志。
展厅里的童真佳作
多元艺术的生动呈现
踏入美术馆,一楼的“大眼睛”率先抓住视线。数十个“眼睛”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眼睛造型,中心的圆形画框是“瞳孔”,里面盛满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想象——有游弋的水母、闪烁的星空、城市的剪影等;外围的“眼眶”则各有妙趣:有的裹着银色锡箔纸,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有的缀着黏土捏成的星星、笑脸,与“瞳孔”中的画相映成趣。“妈妈你看!这个眼睛里画的水母好漂亮!”一个小女孩踮着脚,指尖指向“瞳孔”里的图案,兴奋地晃着家长的手,不少观众也在此驻足,被这些充满童真的创作吸引。
二楼挑高处的“空中画廊”别具一格,数十个泡沫盘子串成垂挂装置,盘子上的画作风格鲜明:既有米老鼠、哪吒、龙猫等孩子们熟悉的卡通形象;也有水墨风的鱼虾,寥寥几笔勾勒身形,墨色浓淡间藏着传统韵味。抬头望去,像一串静止却热闹的“故事转盘”,引得孩子们仰着脖子辨认,不时发出“这是哪吒!”“那是孙悟空!”的欢呼。家长们则笑着陪孩子一起辨认,在共同发现中拉近彼此距离。
展厅内其他作品同样亮眼:绘画与服饰的结合充满巧思,在白色T恤上作画,在白色布鞋上作画,让画变成可穿戴的艺术。石膏像素描、静物与风景水粉画则展现着扎实功底,藏着孩子们对细节的较真。最令人惊喜的是作品与温州本土元素的融合:“温州的白天与黑夜”剪纸中,瓯越大桥、洞头渔村、江心屿等温州的景色,都在黑色卡纸上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戏曲风韵”组图以彩铅、拼接技法,在圆形画框里再现戏曲风采;而《永嘉风光图》用集群写生勾勒楠溪江古村,飞檐装饰与毛笔题字更添诗意。多样形式里,童真与巧思扑面而来。
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
自豪地拉着家长合影
本次展览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温州美术馆、温州书画院)主办。温州美术馆工作人员马俪净介绍,温州书画类培训机构联盟自2021年成立,共有40家机构,以往多是机构参与美术馆活动,“这次想让他们真正成为主角”。作为首次以“联盟”名义合作的展览,团队选择“让机构自主策划展区”——通过公平分配展位,既展现各家特色,也为未来合作积累经验。
筹备从今年4月启动,细节磨合贯穿始终:机构需提交参展意愿、手绘陈列草图,小到写生作品排列,大到服饰悬挂方案,都要一一沟通。最让团队感慨的是孩子们的转变:“有些孩子起初不愿意交出作品,开展后看到作品挂在美术馆,突然明白‘展览是让更多人看见自己的创造力’,拉着家长合影时的自豪藏不住。”
兼顾各年龄段群体
形成立体教育平台
近年来,温州美术馆始终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尤其关注青少年艺术素养的培育,助推书画培训机构扎根本土、深耕教学,为普及书画艺术、发掘后备人才作出积极贡献。温州美术馆馆长董姝说:“此次联盟美术展,既是对书画培训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推动行业交流的平台,更借孩子们的画笔,为亲子提供艺术共享的契机,唤起社会对少儿美育的关注。”谈及未来规划,董姝表示将持续深耕少儿艺术领域,计划推出更专业的展览:“各机构应共享经验,美术馆将发挥平台基地作用,让少儿艺术的声音更响亮。”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方喜说:“在国家推进美育的契机下,艺术培训大有可为。让孩子以画笔描绘楠溪江、泰顺廊桥,既能认识家乡,也让亲子在共同探索中收获成长,正是文旅融合的意义。”他还提到,未来美术馆将兼顾各年龄段、不同群体,形成立体教育平台,为儿童艺术教育拓展更多可能。
这个夏天,温州美术馆的“七彩绘夏”并非孤例,温州图书馆“多巴胺的夏天”展览让阅读空间变身色彩乐园,温州市文化馆“童心共绘 筑梦强城”展览以少儿画作与艺术装置构筑童梦幻境,多场少儿美术展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亲子共赴的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