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印度尼西亚两天内连续发生四起自杀式爆炸袭击,并且这些自杀式袭击都以家庭为单位实施,袭击者中最小的还不到10岁。
儿童参与恐怖行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16年曾爆出一条视频,视频中身为恐怖分子的父母正在为他们的女儿“送行”,随后两个小女孩就将去执行任务——充当“人肉炸弹”炸掉当地的一个警局。
相信大家都会觉得难以想象,到底什么样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杀人机器?与血腥暴力相伴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你别说,最近我就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类似的故事,里面有孩子有杀戮,不过在沉重之余也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父亲的信徒》。
这是一部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城市边缘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小王国”里,这里只有一条狭长昏暗的管道与外界相连,一共住着十来个人——大多都是此前曾遭遇人生不幸的女人和她们的孩子。
而唯一的成年男人就是文森特·卡索饰演的格雷戈里,他既是这里所有孩子的“养父”,所有女人的“丈夫”,也可以说是这个小社会的绝对权威和主宰。
电影开场,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与社会的压力,这里每一个人似乎都生活得自由自在:女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晒日光浴享受生活;
孩子们也从来不缺少玩伴和老师,在格雷戈里的带领下,大家平日里一块上课学习知识,一块愉快地玩耍。一眼看上去,场面非常和谐且温馨。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细节让人隐隐地感觉到不安——隔三差五孩子们就要被聚集起来练习开枪射击,甚至还有进阶版的“一对一杀人演习”。
没错,这就是要把孩子们训练成专业杀手的节奏,而与成年杀手比起来,杀人的儿童甚至更可怕。毕竟面对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突然对你动手,谁会有一丝丝防备呢?而格雷戈里正是利用这一点,从小给孩子们洗脑,让他们靠人畜无害的外貌杀人赚钱。
孩子们外出杀人的场面
电影中有一个贴满小星星的纸板,刚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它就像我们的学校里一样,用来奖励那些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小朋友,但看到后面你会发现,这些类似“小红花”的东西更像是任务完成的标志,每贴上新的一个就代表孩子们杀了一个人。
每到月末呢,格雷戈里还会进行工作总结,对表现优异的孩子(杀人的过程顺利)进行公开表彰和奖赏。而我们的小男主——11岁的亚历山大就是这里的“王牌杀手”之一。
亚历山大从小由格雷戈里抚养长大,也经受了长年的杀人训练和洗脑式教育。他安静沉稳对“父亲”言听计从,他敏捷聪慧执行任务总是快准狠;不过他也和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很多同龄人一样——有点小叛逆,也十分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正因如此,每个月亚历山大都特别努力地争取更多的“小红花”,每次和小伙伴的射击比赛他也一定会拼尽全力。片中他因为枪打得准而露出的那一抹得意微笑,带着孩童的天真,看起来无比美好,但想到他背负的人命血债,又莫名地让人揪心。
总之,因为亚历山大和其他孩子们早已完成了“思想改造”,大家都很听话,每次出门回来都会自觉把铁门锁好,没人想过逃离,没人想过反抗“父亲”或质疑他的命令是否合理。而因为杀人干净利落,亚历山大也一直很讨“父亲”的喜欢。
所以,尽管在我们看来格雷戈里的行为好像很变态很邪恶,但片中的那个小社会一直运转良好。
直到有一天,格雷戈里带回了一个新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名叫里奥,他之前应该接受过不错的教育,看待事物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初来乍到也不在乎“父亲”的权威。
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里奥先是质疑格雷戈里给孩子们传授的知识是错的,纠正他春播秋收并不是必然,有些植物就是适合冬天播种;
接着又阻止格雷戈里杀鸡,因为他觉得“鸡是恐龙的近亲,再这样杀它们可能也会灭绝的”。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些观点还挺有趣的,但对于片中的格雷戈里来说,里奥的行为让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在他的“王国”里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果然,第二天个性十足的里奥就神秘死亡了。
格雷戈里对众人解释说孩子是被冻死的:昨晚他曾屡次三番劝里奥进屋暖和暖和,不过里奥始终怄气不同意,最终才酿成了悲剧。
众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套说辞,唯有亚历山大不相信。因为昨晚他曾偷偷跑去给里奥送吃的,里奥说:明早他要跟格雷戈里一块去寻宝,并请求亚历山大哥哥帮自己照顾一下小鸡。
很显然,格雷戈里是在说谎。正因为这件事,亚历山大第一次对“父亲”产生了怀疑。而所有对权威的反抗又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
听到里奥死去流泪的亚历山大
正如片中所展现的,在里奥死后,亚历山大开始拒绝“吃鸡”,而格雷戈里也进一步展现出他的“暴君本色”——你不是不吃么,那我偏要硬塞进你的嘴里。
所以其实我们很容易猜到后面剧情的走向——自我意志渐渐觉醒的亚历山大势必会踏上反抗“父亲”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三件事对他的变化与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件是在外出执行任务时亚历山大走进一家小超市,老板完全没有感受到他的杀意,而是把他当做普通的孩子,热情地递出一块巧克力并告诉他“做个好孩子”。
这一行为让亚历山大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他天性中温暖的部分。
第二件是他的亲生弟弟的降生。怀抱着刚落地的小家伙,亚历山大笑得干净明亮,那一刻他似乎才真正明白了,生命意味着什么,生命有多么神圣。
而第三件则是片中他最后一次执行杀人任务。说起来训练时格雷戈里曾定下一条规矩,杀完人必须马上掉头就跑,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亚历山大干掉目标之后又折回去了。
于是,看着鲜血一点点流出,听着被害人痛苦的呻吟,他被震惊了,这一刻他似乎才真正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生命的终结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有多么可怕。
正是以上三件事的催化,让亚历山大彻底完成了觉醒,他终于建立起相对正常的世界观和善恶观,也撕破了“父亲”伪善的面具。于是我们看到,影片最后他抱着刚出生的弟弟夺门而出,格雷戈里闻声赶来。亚历山大在弟弟耳朵里塞起棉花,然后缓缓端起枪。至于他到底有没有杀掉“父亲”,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整体看下来,应该说《父亲的信徒》是一部蛮有深意的电影,从情境的设定到人物的塑造再到一些象征与隐喻符号的使用,创作者都为我们提供了多重解读空间。
首先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明显可以读出“俄狄浦斯情结”的意味。即在片中的小型社会里,格雷戈里是唯一掌握性资源的人,也是亚历山大的妈妈的占有者和支配者,所以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亚历山大势必会经历一种内心的冲突——一方面在潜意识里憎恨、嫉妒自己的“父亲”,但一方面又希望能拥有“父亲”的权力和力量。
你甚至完全可以把本片理解为一部讲述极端情境下少年成长的作品,而片中的“父亲”就既是亚历山大成长的动力,也是阻力。从这个角度看,本片虽然设定离奇,但也折射出可能出现在很多家庭中的潜在危机——面对强势的父亲对自己的塑造,孩子该如何完成对自我认知体系的建构?影片给出的答案很明了,这一过程势必是从反叛开始的。
而跳出家庭的维度,“父亲”其实也可以引申为“父权”或者说“集权”。这样说来,它其实和希腊电影《狗牙》十分相似。
《狗牙》
在那部电影里,一家的几个孩子被父母圈养起来,接受各种洗脑教育,他们没有道德感与羞耻感,甚至对于语言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正如在《父亲的信徒》中一开始所有孩子都把杀人视为正常。
《狗牙》中父母对“贱货”的诠释
说白了,在这两部电影中所谓的“家”某种程度上说都可以看做是“国”的缩影,而集霸道与专横于一身的“父亲”形象,就像是集权独裁者的一种投射;而所谓的“思想改造”,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实世界中国家机器对民众进行的思想控制。
特别是联系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你会发现《父亲的信徒》讲述的故事早已跳脱出了纯虚构的范畴,父母把孩子培养成杀人机器,儿童从小被送进冷血恐怖分子训练营——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在世界的很多角落,都正在发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而更让人心痛的是,现实里的这些孩子甚至不像亚历山大一样拥有反抗的机会和可能。从出生开始他们就被某种扭曲的崇高所绑架,被剥夺了幼稚与天真的权利,在本应玩玩具的时候却只能终日与刀枪为伍,在本应听着童话故事安然睡去的年纪却只能一次次行走在死亡边缘,甚至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就早早被炮火吞噬。
招募儿童恐怖分子动画截图
人类最后的底线一定要有保护孩子这一条,但现在看来这条底线似乎也正在被逾越。那些肆意践踏孩子的生命与尊严的就不配为“人”,把孩子培养成恐怖分子的极端情况就不说了,虐童、性侵儿童的事件,这两年发生的还少么?所以人类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如今,引爆网络的新闻热度早已散去,但恶魔总在人间,立法仍需完善,保持警惕永远不会错,也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保护好身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