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影音 音乐
  • 正文内容

13岁成名,20岁练功过度巅峰跌落

阅读:1019 次 作者: 来源:腾讯娱乐 发布日期:2018-06-29 10:58:48
基本介绍:

  炎炎夏夜,在这条灯火缭绕的街上,随处可见摆得密密麻麻的圆桌板凳。大排档的老板在门前吆喝,热情直爽的武汉人三五成群坐下,推杯换盏,谈笑风生。

  其间手持各种乐器的民间艺人上前,拿着歌单邀食客们点歌。山间小调、流行歌曲、京剧选段信手拈来,食客和艺人们一唱一和,生活的喜怒哀乐都融在了这歌声里。

  在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中,“老通城”的名声如雷贯耳,擅于吉他弹唱的他,在这条街上已经“献唱”近30年。

  02

  老通城原名吕文礼,1964年生人,老家河南周口农村。

  毫无疑问,他是那种有天分也很勤奋的人,这位农家子弟12岁就考上了河南省越调剧团;

  13岁他就能和艺术家申凤梅同台表演戏曲《诸葛亮》;

  后来经过几年刻苦学习与磨练,又考上了河南省戏曲学校;

  毕业后进入河南省歌舞剧院,他成为一名戏曲演员——国家的“正职员工”,吃上了商品粮。同时,作为越调大师申凤梅的重要搭档,他频频登上央视、香港歌剧院等大舞台。这成为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但天妒英才,由于儿时生活环境恶劣,加上长期练功过度劳累,吕文礼20多岁时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常常疼到直不起来。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这意味着他在舞台上的演艺生涯就此终止。

  无奈之下,1991年他只身来到武汉投奔表姐,希望能在包罗万象的武汉讨一份生活。

  03

  万事开头难,初来吉庆街谋生的吕文礼,只是个不起眼的年轻人。

  每天傍晚,当吉庆街大排档的客人渐渐多起来之后,他拿着一把吉他穿梭在喧嚣嘈杂中,微驼着背,向客人们腼腆地兜售自己的技艺。

  但现实常常是,运气不好遇上脾气差的客人,吕文礼陪着笑脸唱完一段,却要被讽刺挖苦:“唱的不到位、唱错了”;

  最怕遇上些没素质的混混,不仅对认真表演的吕文礼说三道四,看完表演还不给钱;

  更多时候,吕文礼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因为初来乍到的他,除了背有些驼,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通常客人不会请他表演。

  独自在这座城市奔忙,委屈和心酸无处诉说。

  每次在卖艺中遇到困难,吕文礼就会独自骑车去长江边坐着。看着平静的江水缓缓流过,仿佛也涤荡了他内心的郁闷;看着来往的行人和江中的船只,大老爷们突然觉得心酸都不是事儿,江大湖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长江水真的帮我消了不少愁!”吕文礼笑着感慨道。

  04

  但吕文礼毕竟是个有天分又勤奋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吕文礼慢慢试探与摸索出了——属于吉庆街和他自己特有的生存之道。

  你要勇敢地唱出来,让客人看到自己的魅力;

  要懂得活络气氛,给食客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众口难调,艺人们需要根据客人的口味进行不同的表演,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出现脍炙人口的新歌,吕文礼把歌词一句句抄在本子上背诵,然后配合谱子弹唱。

  “年纪大了眼花,有些歌词都记不太熟,只能一句句抄下来每天练习。”吕文礼翻开他的歌词本,说到:“我家里还有好几本呢,写满了歌词和谱子。”

  《军中绿花》、《雪海情歌》、《两只蝴蝶》、《我们不一样》……歌词本字迹工整,全是客人们爱听的流行歌曲。

  除了翻唱,吕文礼也非常热爱创作,灵感来了就会写上一两首歌曲。他说唱别人的歌儿总是没感觉,既然自己对武汉有着深深的情结,何不自己作词作曲,创作属于大武汉的歌呢?

  比如这首《家在汉口》——“我家在汉口,人称大码头。两江三岸花如海,背靠黄鹤楼。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楼。外地人讲义气,武汉人讲胃口。”

  怎么说呢这歌?

  歌词非常接地气,反映了武汉的码头文化。讲胃口这事儿,一说江城夏天的小龙虾,你肯定“晓得鸟”。

  就这样,时光流转,吕文礼一步步在吉庆街扎下了根。

  不仅如此,声名最盛的时候,吉庆街民间“四大天王”—— “老通城”、“麻雀”、“潇洒”、“黄瓜”,四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吉庆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老通城”说的就是吕文礼。吉庆街最出名的莫过于老通城的豆皮,这是全城着名的早点小吃,也是吉庆街的一种文化符号。

  到了现在,老通城在吉庆街乃至武汉名声响亮,每天都有热情的顾客点名找他;有些好朋友还会大老远请他去范湖表演。

  他的舞台不再局限于这条街,名声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90年代,日本某世界500强的老板慕名前来,当时老通城给他唱了邓丽君的歌。时隔十几年,最近这位老板带着自己的团队来武汉参加活动,工作结束后再次找到老通城。故人相遇,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头发花白的老头儿,那位日本老板眼泪掉下来。

  05

  在吉庆街卖艺近三十年,老通城买了一间小房子,和家人定居在武汉,现在生活也算美满幸福。大儿子现在成为一名老师,已经结婚生子;小儿子今年18岁,刚刚参加完高考。

  只是如今,四大天王其他三人有的病逝,有的回老家养老,只有老通城一人还坚守在这里表演。

  是啊,穿红的走了,穿绿的来了,老李走了,老王来了。吉庆街就如同一个无拘无束的漂泊码头,饱经沧桑的民间艺人游走于龙鱼之间,为客人们演唱各种歌曲,将人情冷暖娓娓道来。

  晚上七八点吃完饭,老通城就会背着吉他,来吉庆街上工,凌晨一两点再收工回家。

  与当年的青涩懵懂相比,现在老通城显得游刃有余。一路上跟相熟的大排档老板打招呼,来街上吃饭的熟客不少,老通城去表演助兴,一首歌20元。几首弹唱下来,一晚就能收获几百元。

  “在吉庆街待了二十几年,最让我开心的是,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手机从来不换号,因为怕与这些老朋友断了联系。”

  “再也没有哪条街像吉庆街这样充满市井气,也没有哪个城市的人像武汉这么包容了。我很清楚,这里就是我的根据地。”

  老通城说他对武汉感情很深,在这里来来回回快30年,早已成为武汉的一份子。

  我想,这大概就是老通城每晚来到此处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老通城随手弹唱了他的新歌——《武汉的江,武汉的河》,在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他的表演更动人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