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影音 影视
  • 正文内容

《人生一串》完结了,来聊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阅读:985 次 作者: 来源:腾讯娱乐 发布日期:2018-07-26 10:59:46
基本介绍:

  现在是7月25号晚上八点四十分,可能是今年最好看的食物记录片《人生一串》,正式完结了。

  在你又一次被勾出馋虫,打算约上朋友直奔烧烤摊的间隙,不妨先看看关于这部片子的彩蛋。

  截图复述剧情的方法太俗了,我们来聊点你不知道的事——没有被剪入正片的情节,刻意被埋藏的情绪,镜头之外,滋滋作响的烤串之间,那些硬核又温柔的江湖气。

  * * *

  很少人知道,《人生一串》剧组,有个自己的公众号。

  和街边烧烤一样,这个公众号也散发着原始粗犷的气质。

  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从几百到一千多不等,没有排版,没有运营,也没有宣传,三月份之后也没再更新了。

  这与其说是个公众号,不如说是剧组的日记本,记录着拍摄中的种种见闻。如果你是个真正的粉丝,会在这里发现一些好玩的番外。

  比如第一集打头阵的小二哥,其实有着优良的“烧烤血统”:他父母都是东北人。

  在家和父母说东北话,在外说四川话,小二哥练就了流利的“双语技能”。你现在再倒回第一集看,肯定能发现他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一些东北话的影子。

  再比如,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个长久的疑惑——为什么人们都说阉羊的肉比较好吃?

  结果,被葫芦岛一位烧烤师傅一语点醒:

  还有更重磅的:剧组公众号透露,其实《人生一串》原定的首发平台是腾讯视频。至于后来为什么变成了b站,我们不得而知,权当是一场“缘,妙不可言”的巧合——

  对观众们来说,b站之于《人生一串》,就像烤串上的那一把孜然。各种脑洞大开的弹幕,正好和稳中带皮的节目风格完美契合,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观看体验。

  第一集抓猪的镜头,无数损友把自己基友/闺蜜的名字发在弹幕里

  烤章鱼的镜头,冷不丁来个“古神克苏鲁”的弹幕

  让我一口快乐水喷在屏幕上

  后来导演接受采访,说他凌晨三四点钟还在刷弹幕,根本停不下来。尤其是每集最后满屏的“多谢款待”,总能把人看到泪目。

  于是在最后一集的片尾谢幕时,他专门写了这样一段台词,向b站的观众们致敬:

  这个夏天,我们因为烧烤相遇相识,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没想到吧,这个被弹幕疯狂点名表扬的“百万年薪文案”,其实就是导演自己。还有更意想不到的:那个念文案的烟酒嗓旁白,也是导演本人。

  他在公众号里写了不少东西,个人风格还挺明显的,喜欢导演文案风格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看。

  这个公众号里,藏着一些导演心头偏爱,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放进正片里的店家。它还交代了一个所有人都好奇的问题——这部在开头就明确表示“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的纪录片,是怎样选出这些店的?

  导演后来在采访中提到,其实拍摄《人生一串》的灵感,就诞生在烧烤餐桌上。吃夜宵的幸福感让人动容,而最富于放松自如的潇洒氛围的,莫过于露天烧烤摊。

  最开始的标准很严格,只拍街边小摊,“头顶带棚子的一律不要”。

  街边撸串,食客们吃得奔放,三五杯酒下肚,氛围、情绪和烟火气,就都像顺着脖子爬上脸的酒劲儿一样升腾起来。

  第三集烤韭菜的爷俩

  算是少数符合原始标准的店了

  想在大城市里找到路边摊位不容易,目光自然会投向小城——这也是片中大部分店铺都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原因。

  而要想获得小城市的一手资讯,也肯定得到现场亲自考察。于是剧组派出几队人马,跑遍中国去进行田野调查。

  总导演的东北线

  但即便在县城乃至小镇,完全不带棚子的传奇烧烤摊也并不多见。后来剧组逐渐放宽了标准,但总体思路还是没变。在开拍前征集线索时,剧组是这么定义自己的:

  与《舌尖》不同,《串》关注的是平民美食、市井百态、草根英雄。用纪录片的手段展示真实,用电影的画面呈现美食。

  据说他们吃了五百多家烧烤店,才最后选出了三十家。入选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特色烤品和独家绝活。

  在此基础上,会更倾向于老店。“和剧组去吃的那么一次两次相比,食客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口碑显然合逻辑得多”。

  而更重要的是,“时间久了,容易沉淀出故事和人的情感,这是我们想拍的东西。”

  所以你看,《人生一串》本质上也不仅仅是拍烧烤,那些引人向往的烟火气,离不开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

  只是导演的手法比较克制,再传奇的故事,也只放到食物中来穿针引线。但你我都知道,那些埋藏起来的情绪,往往才最为动人。

  烧烤的烟火气重,江湖气也重。b站还有个“人生一串”的同名直播间,里面轮播着一些没被剪进正片的镜头。

  在这些片段里,你能发现这些当年的硬瓷和狠角色们留下的蛛丝马迹。

  正片中把各个烧烤店的主理人称为“烧烤老炮儿”们。导演的文章里有句话——

  何谓老炮儿?老炮儿就是随着岁月的磨洗,渐渐服老的炮儿。

  有这样硬核的角色做支撑,剧情才在无声处又丰满了几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看到每一集的片尾,讲到他们的近况和对未来的打算时,总有一种站在月台上看火车渐开渐远的落寞感。

  说来,其实《人生一串》的拍摄方法规规矩矩,甚至每一集的套路都比较固定:

  讲讲店的来历,老板对食材和选料的要求,讲讲独家秘方和老板的行业坚持。

  紧接着是食客吃得很开心的镜头(特别是嘴部特写,摄像机好像要贴脸上了的那种)。

  说着不同方言的食客们,用不同的方式评价真好吃。一杯酒灌下去,下一个故事又开始了,最后再来个满分作文把几个人物串起来——观众们的口水和泪水,就这样一次一次被激发出来,周而复始。

  影视行业有句话叫“人们通过再现来理解生活”,但未加修饰的人间烟火也自有其魅力,也许把这种“真实”原原本本地拍出来,就足够令人动容。

  想拍出这样接地气的真实感,也是要下功夫的。每次拍摄之前,剧组会和食客们喝上两杯,聊聊工作拉拉家常。伴着孜然和啤酒沫,气氛很容易就放松下来。

  片中那些说笑间五味杂陈的人生百态,绝大多数都是真实的抓拍。

  用企鹅读者@Mr.异的话来说:烧烤,登不上大雅之堂,却充满了真情实感。管你今天是当了一日大爷还是装了一天孙子,晚上到了烧烤摊,通通都会放下架子卸下伪装,四仰八叉放任自流地回归饮食男女。

  夜幕早就降临了,你是不是也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了呢?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