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文学
  • 正文内容

汪涌豪:文学须有超拔出世俗日常的能力

阅读:1265 次 作者: 来源:文学报 发布日期:2018-12-21 07:33:05
基本介绍: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自然涌现出许多振奋精神、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但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也看得到各种利益、矛盾的夹杂与纠葛。它们既为文学的反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作家的创作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的作家心无主见,目迷五色,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里,把握其当下的变化与未来可能有的发展,只一味地追赶与趋奉,甚至出让理想去迎合,放弃对更深广的价值世界的叩问,就会沉溺于庸俗的日常乃或个人的小世界,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失去与更多的人群、乃至更广大世界的相关性。此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九次作代会上要对作家提出“怀远”与“博见”的要求,又希望作家能“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或许会有人说,我手写我口,我反映我所身在的生活有什么错。但我们想说的是,检视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历史,有太多的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好的文学恰恰受惠于作家有从具体的生活中超拔出来的能力,即不被当下的时尚尤其是物性的力量所裹挟,不愿以与世俗相平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反映生活,相反,每每与之保持必要的距离,以便更好地审视与批判其可能有的一切浮伪与不情,求得主体精神的升华和作品超越性的实现。此又是总书记说的好的文艺作品必“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所以当我们说文学要发声,要与时代同行,是必须包含文学须超拔出世俗日常这一维度的。文学创作必须有审视、反思的视角和批判、引导的自觉意识。只有将这一点考虑进去,文学反映生活的意思才完整,才真正能够成立。

标签:人物报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