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年12月26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导、河南大学和河南省旅游局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承办,开封市旅游局、郑州市旅游局和洛阳市旅游局协办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河南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论坛”在河南开封举行。
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和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朱建伟分别致辞,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表主旨演讲。戴斌表示,中国文化旅游不能只靠老祖宗老遗产,做文化旅游,不妨轻松一些,务必回到当下生活中来,务必回到老百姓需要来。
随后,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程遂营教授发布了《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5》的研究成果。
《报告》由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的专家团队编写,内容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历程以及整体市场动态和行业关注热点。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文化旅游报告2015》是国内第一本专门论述文化旅游发展的报告,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报告》共分四部分,总论部分首先界定了文化旅游的内涵,并从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政策环境、产业形态、金融投资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产业篇分别对旅游演艺、主题公园和主题酒店三个典型业态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理论篇重点围绕乡村文化旅游、节庆/节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进行了重点分析,阐述了文化旅游在各领域融合的现状、格局和未来趋势;专题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专项分析,分别介绍了开封市、云南省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和开发模式,并对“一带一路”中国沿线省市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估。
《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已经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的热情高涨,华侨城等传统旅游企业不断加大文化旅游的投入,万达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更是大手笔布局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村镇与街区、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品等成为重点投资的领域和方向。
《报告》认为,随着游客消费需求的升级,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必须摆脱“建园子、盖房子、辟广场、竖雕像、刻碑林、搞雕塑”传统模式,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强化“创意+科技”的核心驱动作用;必须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交由市场主体在文物保护前提下创新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大力推动“互联网+”和“旅游+”行动,革新文化旅游的商业组织模式;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为最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研究显示,在旅游演艺领域,市场结构逐渐优化,投资规模不断升级,红色旅游演出剧目收到热捧,“走出去”战略初步显现;在主题公园领域,业态上更加丰富,空间上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投资主体日趋广泛,本土文化开始得到重视,市场开始进入寡头竞争阶段;在主题酒店领域,标准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题酒店题材更加丰富,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主题酒店集团,但集团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仍显不足。
“旅游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场绞尽脑汁的智力猜谜。”戴斌在题序《报告》时表示,“如果说早期的旅游仅仅满足了人们开眼界的需求,当代旅游则要使游客能够理解和感悟他人的生活和思想,并把这些理解和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旅游开发不再只是复古一座城,只有本地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城市才能够吸引异地游客到访。”
发布会后,来自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旅游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河南省旅游局、郑州市旅游局、开封市旅游局和洛阳市旅游局等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清明上河园等主要旅游产业及涉旅产业代表机构,围绕河南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展开研讨,共同谋划文化旅游发展的未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