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院、老物件是散落在民间的明珠,件件带着故事,传承乡村文明。章丘发挥地区特点,各村别出心裁,结合村庄特色,打造出一个个纪念馆,将乡村文明有厚度,有深度,民众体验其中有感情、有温度。普集街道千年古祠堂化身博物馆破旧院落化身博平古郡博物馆,传承了千年古村历史,记住了浓浓乡愁,也唤醒了人民的乡村记忆。这得益于普集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积极建言献策,帮助博平村成功申报了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并将刘氏祠堂修建成博平古郡博物馆,其间收入当地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老物件”,再现古村文明和传统风俗习惯。
古代博平正是从东面的周村穿过章丘进入济南的必经之路,古代往来旱码头周村与济南之间的商贾,大都从这条街上经过,商贸繁华,现在保存清至民国的老建筑非常多,这些宅院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诸多建筑雕花细腻,形象逼真,垂花木雕保留完好。村里还有一条乡土建筑保留集中、完整的古街,一条街就保留了十栋老宅,这在当地是不多见的。在博平村诸多的古建中,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当属刘连权故居和刘家祠堂。刘氏祠堂正南面有一座青砖垒砌、青石基座的影壁,最北面的祠堂正殿,是当年供奉刘氏祖先牌位的地方,祠堂两边是东西厢房。正殿面阔三间。正殿的屋顶比两侧的厢房高,正脊上有精美的缠枝花卉砖雕。
从硬化道路8000多米,到恢复古建筑,古画上墙。如今,在章丘市普集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的推动下,博平村街道整洁卫生,仁、智、礼、仪、信名言警句跃然墙上,一派文明景象。不仅如此,博平古郡博物馆还对体现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实物也加强了收集,收集了包括风箱、(盘、石槽、旧瓦罐、独轮推、纺车、铁环等实物500多件。刁镇儒商精神传承乡村记忆
“智者虑,必取舍于利害之间。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此儒商之大道也……”12月20日,在章丘市刁镇旧军村孟洛川纪念馆正式开馆,幼童口中朗诵的《儒商之道》仿佛将人带入当年孟洛川打拼商海的时代。旧军庄志同时发行,书中、文中、纪念馆中浓浓的儒商文化气息感染者每一个人,乡愁不仅有了精神寄托也有了物质载体。
孟洛川纪念馆与刁镇中小学一起,成了孩子们经世哲学的教育基地,刁镇还重新整理总结了孟家“儒商之道”作为中小学特色教学内容普及教育。“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儒商精神正逐渐从几代人的记忆里走出来,旧军小学的学生们又读起传承百年的儒商之道,重温为数代人铭记的乡村记忆。日积月累中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儒商精神内涵,内化于心成为新一代人的为人处世准则。《旧军庄志》发行,让人们更明晰旧军深厚历史,提升村民自豪感,从而更有利于延续乡村记忆。
纪念馆馆长孟钢说,当地群众对孟洛川纪念馆的支持热情让他感动。纪念馆开建之初,当地群众就踊跃地将自己收藏的物品全都捐了出来。旧西村的村民孟庆禄拿出传承数代的字画和瑞蚨祥创始之初的包装纸和胸牌。“这些都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先人在瑞蚨祥绸布店工作过,这么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当时的东西,哪怕一张包装纸,其中感情不言而喻。”还有很多村民的捐赠都是珍稀之物。
一把“良心尺”,驰骋商海百余年。孟钢说,纪念馆里珍藏的这把尺子是孟洛川创瑞蚨祥之时所用,比市面上的布尺要多一寸,“老百姓买瑞蚨祥的布,花同样的钱,比在别处多一些,在当时备受百姓欢迎。”这也是孟洛川恪守诚信、返利于民理念的最好体现。这把尺子孟家已经收藏近两个世纪,如今也捐了出来归纪念馆收藏。
纪念馆收藏了瑞蚨祥时期的老物件,还展示了当时经商场景,包括孟洛川铜像也是经后人整理当时老照片,根据其形象打造的。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把老宅子休憩一新,展示当时生产、贸易场景。参观者能在其中感受厚重的儒商文化。(记者 刘媛媛 通讯员 田骄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