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文艺论文
  • 正文内容

学术期刊职业审稿人:设想与实现

阅读:939 次 作者:李二斌 来源:中国出版 发布日期:2018-03-23 19:06:39
基本介绍:

  [摘  要]  学术期刊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一环,审稿在遴选论文时也处于关键的环节,传统审稿方式仅从学者的学术义务出发,无法根本提高审稿效率。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使审稿人真正成为学术期刊的一分子,两者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审稿人应尽之责、应有之权、应得之利,对审稿质量进行绩效评价,优审优酬,最大程度上提高审稿效率,服务学术期刊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学术期刊   职业审稿人   审稿效率   契约关系   绩效评价

  当前,学术论文在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学位获取、项目评审、项目结题、职称评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术论文,尤其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或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往往意味着层次高、质量好。为什么核心期刊或者高影响因子论文能够发挥如此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核心期刊尤其是高影响因子期刊数量较少,办刊正规,并且能够基本秉承客观公正原则对论文进行评审,在“入口”和“出口”处两头控制,从而保证论文质量。所谓入口控制,即作者从投稿到刊发,需要经过编辑部初审—两位外审专家审稿—主编定稿三个流程,从众多的稿件中大浪淘沙,去芜存菁。所谓出口控制,即期刊刊期、载文量较为固定,即使文章数量再多,也要受此因素限制;确定刊发论文后,论文还须经过“三校一对”程序,从而保证论文质量达标。当然,遴选学术论文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专家审稿。为此,一方面学术期刊纷纷发布公告,招募审稿专家,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同行纷纷围绕如何提高审稿质量展开了讨论,这方面又包含两个层面的讨论,一是从技术层面讨论,比如如何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1],建立审稿专家的动态评价体系[2],制定专家审稿规则[3],审稿专家的选择与动态管理[4]。二是从规则层面尝试固化学术期刊与审稿人的关系,比如规范审稿专家的权利和义务[5],建立完善审稿专家聘用制度等[6]。但无论是从实际情况看,还是从学术讨论角度看,都鲜有涉及尝试改变学术期刊与审稿人的关系。因此,笔者将从审稿现状出发,探讨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的设想和实现路径。

  一、学术期刊审稿现状

  学术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审稿专家的评审。环顾国内学术期刊审稿现状,审稿方式多为在线电子审稿、双向匿名审稿,审稿人多数是兼职审稿,由高校教师、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等单位科研教学人员组成。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今天,学术研究愈来愈专、愈来愈深、愈来愈精,可以说,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审稿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审稿专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学术期刊一般会选择“小同行”专家。目前,多数学术期刊采取的审稿模式是:前期邀请,发送论文;审稿人根据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审稿完成后,学术期刊再寄上数十元至二三百元不等的审稿费。应该说,一份及时且高质量的审稿意见价值远超这些物质报酬,而这种审稿关系能够长期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是,作为审稿人的学者们有一定的义务为学术期刊审稿,所以这种非市场行为只需支付象征性报酬。

  目前,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双向匿名审稿、稿件外审方式,对于公平审稿、选稿,提高期刊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审稿方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结合笔者的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期刊与审稿人关系松散,难以长期合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学术期刊联系审稿人、送审稿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诚如前文所言,两者的合作仅是义务性的,并没有建立劳动合同关系,难以长期有效合作。②审稿效率难以根本保证。所谓审稿效率,即为审稿质量和速度,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当然效率越高越好。但问题是,担任学术期刊审稿人的学者们也很忙碌。在两者没有建立紧密关系之前,审稿质量与审稿速度难以保证,碰到责任心不强、科研能力一般的审稿人,审稿速度慢,审稿质量差,只会拖累编辑工作流程。③匿名审稿的弊端。学术期刊采用匿名审稿的初衷,是为了去除作者信息干扰,促使审稿人公正、严格审稿。但实际上,一些审稿人依仗匿名审稿,或妄加评论,或不着边际,或言不及义等。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编辑不够专业,将这种审稿意见返给作者,只会让作者困惑、不解和迷茫,进而破坏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除此之外,在与学术期刊同行交流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审稿人的审稿效率与学术期刊的级别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学术期刊越是核心期刊、级别越高、学界影响力越大,审稿效率越高;反之,审稿效率越低。都是同一种审稿方式,同样的报酬,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表层的原因是,审稿人主观上愿意审稿,并且以为高级别期刊审稿为荣;深层原因是,高级别学术期刊为审稿人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平台,审稿人有可能以此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对于大多数非核心的一般期刊而言,几乎不能做到以上两点,所以他们无论是邀请知名专家审稿,或者是非知名专家审稿,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二、职业审稿人制度设想

  如前文所言,当前学术期刊审稿存在较大的问题,唯有破除旧思想观念,从构建学术期刊与审稿人之间新型关系着手。过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不牢固而且难以持久,新型的关系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就是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所谓“职业审稿人”,指的是学术期刊聘请学者担任审稿人,与编辑部的编辑、校对人员一样,审稿人也是编辑部的成员,只不过是“虚拟成员”。学术期刊与审稿人签订合作协议,形成正式的劳动关系。这里所说的职业审稿人,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招聘,也不需要到单位人事部门办理报到、入编等手续,只是学术期刊编辑部根据科研能力、责任心等因素,与审稿人之间建立的劳动合作关系。在确定达成合作意向后,学术期刊与审稿人充分讨论质量要求、审稿时间、审稿数量、审稿报酬、审稿人聘期等项目,并签订协议。这样,审稿人不再是游离于学术期刊的外部成员,而是真正属于学术期刊内部的一分子。

  职业审稿人的优点非常明显。首先,学术期刊与审稿人之间关系牢固,且具有约束力,审稿人工作忠诚度高。过去,审稿人突然收到某个学术期刊编辑的邮件,要求帮助审稿,审稿人只能从自身角度评阅论文,而不能站在期刊角度评阅论文。现在,两者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审稿人不仅可以从某个学科前沿角度评阅论文,而且熟悉期刊办刊特色、用稿要求等因素,能够很好地从学术期刊角度决定论文的取舍。在稿件数量不多、质量有限的情况下,尽力提高现有论文质量,避免出现“无米下锅”;在稿件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情况下,优中选优,避免“稿件撞车”。其次,审稿效率得到根本保证。过去的审稿,审稿效率高低取决于刊物级别、编辑与审稿人的私人关系以及审稿人个人的责任心,没有制度保证。职业审稿人则能够既快又好地完成审稿工作,审稿效率得到根本保证,这对提高期刊办刊水平和论文质量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大多数人论文写作的出发点在于职称评定、项目的报审和结题或者评奖等,而这些都有时间要求,如果能够做到审稿速度快、审稿质量高,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吸引大量作者,获取优质学术资源。再次,使审稿人有进有出,能上能下。审稿人的时间、精力、能力也是有限的,对学术期刊而言,最好选取审稿人责任心强、科研能力强、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时审稿。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后,学术期刊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审稿人,动态调整审稿专家库,服务学术期刊发展。

  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获得高质量审稿意见。审稿报酬问题在有的期刊人眼中属于细枝末节问题,但笔者认为,物质报酬也是尊重审稿人劳动的重要体现。过去的审稿是按件付酬,审好审坏一个样,审快审慢一个样,不能充分体现审稿人劳动的价值。采用职业审稿人制度,就是要绩效评价,优审优酬,审稿速度快、质量高就能得到较高报酬,反之则不能。另外,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后,是否还要坚持匿名审稿?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双向匿名审稿的出发点来思考这个问题,双向匿名审稿屏蔽了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联系,理论上可以使审稿人公正评阅论文质量,并提出修改意见。但问题在于,有时尽管审稿人意见十分精到,但作者接受或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修改,这时审稿意见往往是中看不中用;或者是审稿人依仗匿名,不负责任地审稿。在职业审稿人制度里,笔者建议无须匿名审稿,审稿人直接审阅原稿,不需要担心审稿人是否有成见进而影响审稿,因为审稿人已经是学术期刊的一分子,影响审稿公正的可能性很小。这样,审稿人可以根据投稿人已经发表论文、所在单位、所在学科、课题情况等作者信息综合评估作者科研能力,完全开放审稿,进而撰写有针对性的评阅意见和修改建议,这样会比原来的审稿效果更好。

  三、职业审稿人实现途径

  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首先就要确定用人标准。职业审稿人不似以前的兼职审稿,重点在于“职业”二字,所以应当慎重考虑,不能盲目寻找。职业审稿人遴选标准应该是责任心强、科研能力强、时间充足、精力充沛。在笔者日常送审论文过程中,发现中青年审稿人审稿效率高,符合职业审稿人的遴选标准。

  在了解职业审稿人科研情况、发表论文情况之后,初步确定符合期刊要求的人选,再与其联系,将刊物特色、办刊风格、稿件录用标准等与之交流,征求其合作的意愿,得到肯定回复之后便提出邀请,予以聘用。这一过程中既要热情邀请,也要理性对待,不能勉强。达成合作意向后,则需要签订协议,保障双方权利。签订审稿协议后,授予聘书意味着双方合作关系确立。聘书也是荣誉证书。签订协议非常重要,因为期刊与审稿人两者的关系得到书面确认,对于双方都具有约束性作用。在协议中,应当明确规定审稿专家的责权利,包括应尽之责、应有之权、应得之利。[7]签订审稿协议后,可以试行审稿,由此评判审阅人的审稿能力和审稿质量。遇到不理想的情况,则主动沟通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审稿人尽快熟悉审稿工作,提高审稿水平。同时,要把期刊情况,包括办刊宗旨、报道范围,以及稿件录用标准等及时告知审稿专家,以便他们准确把握审稿尺度。这样,期刊与审稿专家两者关系得到磨合,长期合作便有了稳固的基础。

  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工作的内容要实,工作的形式可以以数字化形式实现。学术期刊与职业审稿人之间有契约关系,但审稿人不必到编辑部上班,工作时间、地点自定。学术期刊可利用已有的采编系统建立一个数字化审稿平台,或者合作开发有关APP(第三方应用程序),为审稿人提供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终端审稿方式,最大化方便职业审稿人高效、快速审稿。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还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作用。学术期刊的编辑不应是稿子来了送审,送审回来将意见返回给作者的二传手,应该是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节点”“中枢”。可以预见的是,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后,编辑的工作量不是减轻,而是增加了。首先,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后,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任务都外包了,编辑就没事可做了,而是编辑在送审论文之前,要遴选出或者督促作者修改总体质量达到送审标准的论文。其次,职业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必定是认真、专业、详细的,编辑在得到审稿意见后,需要与作者充分沟通交流修改办法,逐条逐项落实审稿意见,还要督促作者尽快完成修改。再次,当作者对审稿意见有异议时,需要编辑向审稿人传达交流作者的意见,共同协商论文修改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语

  当前,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对于提高审稿质量、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维护学术公平公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是一种尝试,尝试改变学术期刊与审稿人之间的关系,使传统的兼职审稿变为专职审稿,审稿人成为学术期刊的成员,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两者之间的合作效率。优审优酬、绩效评价,非常有利于调动审稿人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审稿效率。笔者相信,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实行职业审稿人制度只是转变办刊方式的一小步,而对于提高期刊质量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文系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2014年度资助项目“高校社科学报建立完善审稿专家聘用制度路径探析”(LGNY14B5)、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13年度资助项目“行业特色型高校学报发展路径探析”(2013YB01)、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资助项目“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数字化专业刊转型及服务于政府决策路径研究”(SK201603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丽莹,冯树民,刘彤.如何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7, 19(1)

  [2]杨波,王小唯,程建霞,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的动态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4)

  [3]朱大明.关于制定“科技期刊审稿专家规则”的建议[J].编辑学报,2007, 19(1)

  [4]黄劲松,彭超群,杨兵.审稿专家的选择与管理[J].编辑学报,2003, 15(1)

  [5]陶范.审稿专家的责任与权利[J].编辑学报,2010,22(6)

  [6]李二斌,宋雪飞,刘浩.学术期刊可以建立审稿专家聘用制[J].编辑学报,2014,26(6)

  [7]刘潇.如何让专家欣然、高效、准确地审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4)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