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文化研究院主办,《长江文化研究》编辑部承办的“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今年2月15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管、湖北省社科院主办的国内首本以长江文化为重点的文化类综合性学术期刊《长江文化研究》正式创刊发行,本次研讨会即围绕“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理富出席会议并致辞,湖北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兼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黄学龙主持会议。
在主旨发言环节,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霍巍系统梳理了长江上游从远古至明清的文化发展脉络,呼吁深化区域性研究以溯源中华文明,并寄望湖北发挥枢纽和引领作用,积极推动长江文化研究学术平台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院首席专家、教授张西平充分肯定了《长江文化研究》设立“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专栏的重大意义,指出长江文化研究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积极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促进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与表达做出贡献;同时,他对办好《长江文化研究》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韩美群认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并驾齐驱,是奠基中华文明的“双核”。长江文化以其独特禀赋和融合力,为中华文明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南方智慧”与“水乡基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锐副教授认为,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国思想界第一次在世界大势的底层逻辑中,对传统与现代、东西文明、近代国家转型路径等进行了探讨,为20世纪中国思想启蒙与政治实践奠定了基础。
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环节,《长江文化研究》执行主编张卫东汇报了《长江文化研究》自创刊以来的有关情况,着重提出期刊编辑人才必须具备“七个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魏文享教授指出,期刊栏目设置和选题方向要关注学术前沿,并以数字史学视角下长江经济带近代转型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为例,给出了具体选题建议;《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俞晖分享了《江西社会科学》有关编校核查、意识形态把关、特色栏目设置方面的经验;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盛垒副社长表示,当前学术文章供需失衡严重,学术期刊界应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四川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许丽梅副社长认为,《长江文化研究》在跨学科研究中做出了表率,建议期刊持续做优做强特色栏目;《中州学刊》李玲玲副社长介绍了该刊栏目设置及办刊特色;《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邹国慰编审对《长江文化研究》栏目设置、文稿体量提出了改进建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张敏编审希望《长江文化研究》在选题方面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在问题和专题双重导向下,优选交叉学科研究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曾巍主编、《湖北社会科学》申华社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常明明常务副主编、《新闻与传播评论》刘金波主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彭建军编审、《武汉大学学报》桂莉编审、《学习与实践》杨思奇编辑等省内期刊同仁,一致认为《长江文化研究》是具有起点高、质量优、特色明、前景广的高品质学术期刊,希望今后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和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与《长江文化研究》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为湖北期刊强省和长江文化研究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黄学龙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湖北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首提之地,虽位居中游但在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始终力争上游,先后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和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发布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和长江文化国际传播项目,联动上中下游举办学术研讨会,创办《长江文化研究》学术期刊。他表示,《长江文化研究》要用好这次研讨会成果,提升参与学术创新意识,成为前沿成果的汇聚地;坚守高质量办刊理念,找到在期刊矩阵中的生态位;探索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在全方位、多视角呈现长江文化研究成果中形成学术界的记忆点。
武汉市委宣传部领导、市社科联领导、湖北省委宣传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出席会议,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杂志社代表及媒体记者参加会议。(通讯员 徐皞亮 可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