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道德伦理观。
亚当斯密在其一生的着作中,多次探讨经济自由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而一切问题的起点都是从分析"人"而入手的。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有"利己之心",每个人的自利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源。而在其另一部伦理学着作《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又将"同情"作为人的本性所在。这两个观点看似冲突,实则不然。如何调和利己之心产生的贫富不均与人人与生俱来的"同情心",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这也便是着名的"斯密悖论".
然而,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解决"斯密悖论"的关键,"在于发现财富的秘密……若要使分配链最底层的人民拥有富足的生活资料,就必须有一个巨大的财富总量为前提……实现财富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有关……在于劳动分工".
正是劳动分工使每个人都具有劳动属性,商品也是由劳动凝聚而成并非金银,斯密也由此产生了对重商主义的质疑。同时,由分工产生了交换,并且由于"同情心"的存在,每个人都将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无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因而在亚当·斯密看来,商品交换的过程与同情心产生过程如出一辙。所以要保障一个自由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商品会因为供求关系导致一种自发的平衡,即"自然价格",而正义也如同自然价格一般,会由于人性中的同情心而自发实现。
正是因为秉承这样一种伦理观,亚当斯密进而提出自己的政府观与殖民改革观。
第二节政府观。
斯密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商业社会中,人最大的自由就是财产权,财产权得不到保障,则自由成为无稽之谈。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障每个人的财产权,这不仅是自由的所在,更是商业社会得以发展的根基。休谟曾言"商业只能在自由政府中繁荣……君主国必然需要等级臣属关系来维持",而他的思想也对斯密的着述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亚当斯密在《法学演讲录》中也谈到人类的自然需求。曾言除衣食住以外,人类的欲望也会促使其增加更多的财产,而"法律和政府为那些增加参禅的人们提供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全的享用其成果".而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的表述虽较休谟隐晦,但其强调社会分工和每个人都具有的永无止尽的改善自己条件的欲望,也侧面体现了财产权在亚当斯密心中的重要性。
此外,斯密还详细讨论了政府职能:"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
由此看出,政府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政府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从这里反面思考,不难看出,斯密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斯密并没有走向绝对化。一方面,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便是斯密所认为政府的责任所在,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另一方面,国家有开支就要有收入。在税收上,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此外,斯密认为,商业会促进一个公平良善政府的产生,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离:"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最初是因为社会进步、商业事务的不断增加提出来的",结果这一权力的分离得到不断的完善。这一点也是他的分工理论在政府运作中的体现。而另外一方面,商业自由也必须由权力分离而保障。"公正的司法依赖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即每一个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安全意义上的自由。为了是每一个个人都能完全安全地感到自己拥有属于他的权利,把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不仅仅是必须的,而且应该使司法权尽可能地独立于行政权。法官不能因为行政权的突然变化而被罢免……".斯密对于消除政府司法腐败、经济垄断的呼吁,简言之就构成了其后北美十三洲"无代表不纳税"的要求。这种惊人的相似性,都要归功于斯密对于时代的敏锐把握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第三节殖民改革观。
在《国富论》第四卷中,亚当·斯密专门用一章详细讨论了殖民地问题,表达了其对殖民地的帝国政策理论。斯密既提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殖民地,也重点研究了现实的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其核心思想就是殖民地自由贸易理论。他从贸易垄断和殖民地防护两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贸易垄断没有丝毫益处,反而防卫殖民帝国会给母国造成巨大负担,从而提出了改革殖民统治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
亚当斯密的殖民帝国思想的内核仍然是自由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垄断,斯密指出母国对殖民地的垄断贸易不仅对母国的贸易和生产不利,也对殖民地的发展不利。首先,对于母国,"自航海条例订立以来,英国财富虽有了很大的增加,但其增加,必定没和殖民地贸易的增加,保持同一的比例……殖民地贸易不断增加,而其他许多国外贸易部门,尤其是对欧洲其他各国的国外贸易,却不断凋落"."由于殖民地贸易的独占,必然使大部分英国资本,违反自然趋势,流入殖民地贸易,所以殖民地贸易的独占,排斥一切外国资本,必然减少投在此种贸易上的资本的总量,使少于自由贸易下自然会有的资本量。但由于独占会减少这贸易部门中资本的竞争,所以必然会提高这贸易部门的利润率。由于它减少一切其他贸易部门英国资本的竞争,所以必然提高一切其他贸易部门的英国利润率……导致英国其他产业的自然均衡遭到破坏……长此以往,英国的整个工商业系统将会失去安全性".其次,对于殖民地,斯密认为专营贸易是一个"障碍物",它不仅压制了母国之外的国家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殖民地贸易的拓展。
关于殖民帝国防卫问题,斯密认为维护殖民地安全与稳定需要耗费大量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几乎全部都由英国支付,而殖民地对分担帝国防务的承诺也一直得不到兑现,这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他指出"英国,对殖民地所课的税,能与平时所付的费用相等,已属罕见,若要支付战时殖民地所增加的费用,那就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的。所以,这样的殖民地,对其母国,只是负担,不是财源"."英国统治殖民地的主要目的,或更确切地说唯一目的,一向就是维持独占。殖民地不曾提供任何收入,来维持母国的内政,亦不曾提供任何兵力,来维持母国的国防;其主要利益,据说就是这种专营的贸易".因此,斯密得出结论:
"所以,在先进的经营管理下,英国从统治殖民地,毫无所得只有损失。"考虑到这两方面后,斯密提出了自己的殖民主张--实行自由贸易。他指出他的建议"若真的被采纳,那末英国不仅能立即摆脱掉殖民地平时每年全部军事费用,而且可与殖民地可立商约,使英国能够有效地确保自由贸易,那与它今日享受的独占权相比,虽对商人不怎么有利,但对人民大众必更有利。这样,殖民地和母国,就象好朋友的分离,那末几乎为近来的不和所消灭的殖民地对母国的自然感情,就会很快地恢复".但是,他又认识到自己提出的会是一个"不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采纳的议案","建议英国自动放弃对殖民地的统治权……或许不会为任何国家所采纳,因为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自动放弃对一个地方的统治权",而且,"如果英国立刻开放殖民地贸易,这不仅会带来许多暂时性的困难,而且会使现今投放在这个领域中的劳动与资本蒙受巨大的永久性损失",因此,他主张"适度地、逐渐地放弃贸易独占权,直到殖民地贸易开始自由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