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主导学说的变

阅读:1116 次 作者: 来源:论文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10:42:00
基本介绍:

  第一节资本积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一词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其着作《国富论》中,为了与"重农主义"等学说及其自己所主张的"自由贸易"理论相区分而提出的。他把"重商主义"看做是一种政治经济学体系,并对之作了激烈的批判。在1776年《国富论》发表之前,虽然没有"重商主义"这一系统的理论,但其政策实践以及诸多分散的思想业已存在,并已经持续发展了两个多世纪。"英国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一时期:一方面,都铎王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整个国家的日常开支日益庞大,统治者希望在激烈的海洋和殖民争霸中占一席之地甚至一跃成为殖民霸主,并开始与老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国展开争霸战争。所以,英国的统治者急需新阶层的财政支持以及其在殖民扩张和贸易中的先锋作用。另一方面,英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地理大发现又极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都使得英国的工商业开始迅速崛起,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开始强烈增长。而"一个以商人、手工工场主以及利用贸易和手工业致富的新贵族为主体的新兴阶层迅速强大",他们也急需国家制定政策来维护并保卫本国商业的发展以及海外贸易的安全;因此,"英王与这个新兴阶层建立起了非正式联盟……由国家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干预范围广、规模大".整个重商主义时代也呈现出了大政府的明显特点。从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直到乔治三世,虽然君权强弱有所变化,但却一直都保持了"强大王权"的特点,"国王也都把君权神授作为意识形态来大肆宣扬","国家政策能够直接帮助工商业资产阶级在世界市场上展开竞争".国家完善的行政机构、强大的武装力量以及不断增强的经济职能都很好地推动了重商主义的实践。

  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认为"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对制造品进口征收高额关税","特别重视同殖民地的贸易,要求独占殖民地作为其销售市场和主要原料供给地",要求尽量减少人们的需求,人们应该厉行节约以积累财富等。通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英国迅速积累起了巨额财富,这为其在与西、葡、荷、法的争霸斗争中取得胜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支持。

  整个重商主义时代,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殖民政策,构建起了重商主义的经济体制,成为第一大英帝国的立国之本,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与需求,使英国得以成为世界上首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并成为世界工厂。

  首先,重商主义体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财富,为后来的工业大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工业资本;其次,重商主义体制使"英国成功整合了国内市场,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海外市场从传统的欧洲市场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形成世界市场";再次,重商主义体制"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商品经济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促使"雇佣劳动的出现和对小生产者的剥夺",圈地运动更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必需的粮食与原料;最后,重商主义体制"带动技术率先突破,在一个农本社会里孕育了工业文明".这一时期的手工工场已经为满足持续扩大的市场的需要而发明了一些机械,如纺车、织袜机、采矿机械等,这为后来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工业革命--思维的转折。

  18世纪中叶,在重商主义体制所孕育的大环境下,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短短几十年内,英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机器轰鸣的工业城镇、迅速增加的城镇人口、急速增加的工业产品、大量涌现的财富等等。"以发展速度最为惊人的纺织工业为例。1815年后的25年间,它以每年6%~7%的比率增长,到1837年已吸收英国全部工业劳动力的30%.

  其产品占了整个英国出口产品的70%".这一切都使英国成为毫无疑问的世界工业霸主,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非常廉价的工业产品使其在海外贸易中占尽优势,又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新的产品销售市场以及原料供应地,以维持本国工业的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使英国深深地卷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成为世界工厂,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海外市场,"对外贸易对英国工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了英国工业增长的发动机……1770年英国工业产值增为3690万英镑,出口额为1120万英镑,1800年英国工业产值增至6820万英镑,出口额为2350万英镑".这种对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英帝国范围内的殖民地已远远无法满足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必须在帝国范围外寻找和占领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迫切需要废除殖民地的贸易垄断,重视独占殖民地贸易的重商主义体制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工业化的英国急需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

  政治上,工业革命的发展孕育了一个新的阶级--工业资本家,随着英国的工业化,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工业财富,对社会的影响力愈加明显;其次,工业生产对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也使得他们迫切需要获得政治影响力,敦促政府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和殖民政策。然而,传统的贵族等保守势力却强烈反对实行自由贸易,影响英帝国几个世纪的重商主义体制依然发挥作用。

  第三节自由贸易思想的确立。

  传统的重商主义体制主张垄断殖民地贸易,限制了其开拓海外市场的行动,因此他们迫切要改变重商主义对市场的限制,实行自由贸易,从而将产品销往世界每一个角落。为了表达其利益需求,推动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工业资本家们在政治上不断寻求议会改革,增加其议会席位,扩大其在议会中的利益表达空间和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渴望财富的欲求促使工业资本家们在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因而转向寻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而获得广泛支持。因此,工业资本家们与盛名已久的《国富论》理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转化为现实的英国政治实践。

  与重商主义理论不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再从国家争夺霸权的起点出发,而是从更小的个体--"人"出发,更加本质地论述了财富的形成,即"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他们自己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强调"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劳动创造财富、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其中的自由贸易理论也强调放弃殖民地垄断贸易、实行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往来,这些都非常符合工业资本家们当前的利益需求,因此就被从书架上取下来,成为工业资本家阶层的理论外衣。

  19世纪中期,第二英帝国就在工业资本家因渴求财富而进行的实践举动与《国富论》的持续互动下逐渐成型并不断发展成熟。有关自由贸易思想以及英帝国实践的讨论,在接下几章会有更多涉及,本章节只做一个历史脉络梳理,因而省去了重复的内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