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转型时期的历史概述

阅读:1561 次 作者: 来源:论文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10:42:47
基本介绍:

  第一章导言

  大英帝国的历史发展具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色,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学界关注而热衷的话题。植根于安格鲁、撒克逊人的迁徙传统,英吉利民族的冒险精神,加之岛国地理位置与大陆分隔,易于形成海权上的中心地位。这一切也都使英国成为一个外向型的岛国,并逐渐走向世界殖民并加以开化的道路。

  在海外拓殖过程中,历史实践与诸思想理论交相辉映。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欲望和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私人欲望相互碰撞。不久,欲望的碰撞产生了不同利益团体。随着殖民地商业的发展,对母国的依赖程度降低;国内私营贸易越来越受到垄断资本的挤压。传统的重商主义体制主张垄断殖民地贸易,限制了新兴工业资本家开拓海外市场的行动,因此他们迫切要改变重商主义对市场的限制,实行自由贸易,从而将产品销往世界每一个角落。为了表达其利益需求,推动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工业资本家们在政治上不断寻求议会改革,增加其议会席位,扩大其在议会中的利益表达空间和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但是,要想在与传统重商主义体制和封建土地贵族的斗争中取胜,并达到满足其本阶层的利益需求,光靠对财富的简单欲望是无法获得广泛支持的。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将其利益主张纳入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之中。因此,工业资本家们就必须拥有一套能符合并体现其阶层需要的系统理论。而盛名已久的《国富论》,却长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英国政治实践,也在这时体现了其价值。

  可见,一时之欲不足以支撑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甚至很快就被放弃。除非这种"欲望"变为一种理想和奋斗目标,乃至最终成为一个团体或党派的诉求,才会持续不断、延绵不绝。而在向理想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理论铺陈,而表达诉求,也需要提供合适的理论支撑,赋予其伦理意义。这样才可以赢得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也让实践更具逻辑性与科学性。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问世,无疑符合了当时英帝国的需求。这部巨作一方面包含斯密本人对当时帝国政策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为英帝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富论》诞生的年代,正逢英国历史从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转型时期,这一时间段也是英帝国新旧殖民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

  本文主要讨论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大英帝国在第一帝国转向第二帝国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二是探讨《国富论》这本着作中折射出亚当斯密怎样的政治思想;三是英帝国在从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转型时,是如何实践《国富论》中政治思想的。

  在章节安排上,有关问题一的探讨在第二、三章。第二章主要梳理大英帝国从15世纪到的19世纪历史脉络;第三章主要梳理大英帝国在这一时期内主导政治思想的变迁。问题二所探讨的内容涵盖第四、五章。其中,第四章是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总体把握,进而在第五章深入探讨《国富论》中折射出的斯密的政治思想。问题三就集中在第六章,主要探讨英帝国在《国富论》诞生后,对其中所阐述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历史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又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最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笔者得以证明在文章结尾给出的结论,即《国富论》与英帝国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历史的互动。

  第二章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转型时期的历史概述

  纵观英帝国的历史,总是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似乎每一次的辉煌都伴随着一个低谷,而一次又一次从低谷中走向巅峰。14-15世纪的英国几乎征服整个法国,在15世纪后期又因三十年玫瑰战争淡出欧陆舞台。从16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逐步又从偏居一隅的岛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而成为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历经第一帝国、第二帝国而后进入"新帝国主义"阶段;其中的变化层次多样,既有英国内部自身的前进变化,又有包括殖民地在内的庞大殖民帝国的发展进步。二者却并非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影响,关系交错复杂。

  第一节关于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的说法

  历史学家罗斯教授指出,"冒险导致发现,发现导致探索,探索导致殖民,从而导致殖民".可见英帝国最早殖民活动是从冒险开始的。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说,英帝国的形成过程开始于16世纪,或者15世纪后期。不容置疑的是,英帝国的形成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帝国前史阶段,或称帝国的酝酿时期,它肇始于15世纪后半期的海上冒险活动。有记录的英国人最早的海外冒险发生于1456年,那时,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刚刚结束,英国封建内讧的红白玫瑰战争又起……布里斯托尔市市长·威廉斯特米曾闯入地中海,企图从东部地中海沿岸换回本国所需要的大量香料,这是英国人第一次进入浩瀚的地中海世界冒险航行。"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原有的殖民政策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帝国。此外,同法国的"拿破仑战争"胜利,也使英国在"1783-1815年……进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开始了从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从旧的殖民体制到新的殖民体制的过渡。"历史学界通常将北美十三洲的独立看作是大英帝国历史的分界点,这一点,张本英在《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之中谈到"美国独立之前建立的英帝国被称为第一英帝国,美国独立之后建立的英帝国被称为第二英帝国。因为它与第一英帝国在帝国版图、帝国指导思想、帝国统治政策、帝国统治体制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将第一帝国称为旧帝国,将第二英帝国称为新帝国。"之后,在19世纪70年代到1914年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欧洲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因而,在1870年代,英国殖民主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常认为是第二帝国的结尾。

  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的说法是学界为研究之便而做的区分,因此本文也参考多数学者的划分方法,将15世纪后期至1783年美国独立这段时间的英国称为第一帝国,从美国独立以后到1870年代这段时间称为第二帝国。而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的过渡阶段,则主要是指1783年-1815年这段时间,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

  第二节第一大英帝国(15‐18世纪中期)

  自15世纪末从新航路开辟以来,诸多西欧国家纷纷投入紧张的海外扩张活动中,并乐此不疲,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各种殖民征服与扩张中凭借地理大发现和本国海军的优势迅速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实际上,在这一获利甚丰的扩张活动中,英国起步较晚,但却发展较快,逐渐在殖民争霸斗争中展露锋芒。

  16世纪,英国仍然处于农业社会,正在进行宗教改革,力量相对较弱,无法与大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抗,也无力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扩张。当时的英国只能依靠于海上贸易、贩卖布匹和黑奴等活动,并热衷于海盗式地劫掠西班牙船只来获取财富。西班牙因此遭受严重损失,并决定远征英国。1588年,英西加莱海战,英国皇家海军大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但巨大的战争消耗与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不力造成了英国经济困难。"那些在开始时不起眼的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女王的谨慎和迟钝使她不能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1558年后,税收制度无法挽回的衰落了,议会津贴赶不上通货膨胀……偷税漏税现象非常普遍……与西班牙的战争每年要消耗25万英镑,议会的津贴、国王的土地收入、关税和封建社会制度下各种财政收入加起来也不足以抵偿战争费用".为此伊丽莎白"卖官鬻爵……此外,给王公大臣、宠臣某些特权,如专卖权、垄断权等".如果说赐予这些特权是权宜之计,那么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垄断贸易可以说是越走越远了,自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特许状,授予英国商人建立的英属东印度公司在东印度地区的贸易垄断权,从此英国开始了在印度、东亚以及东南亚的大规模的殖民贸易与殖民扩张。

  由此可见,英帝国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政策是与国内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随后的斯图亚特王朝"人口增长带来了就业压力、失业现象严重".年轻人无论是出于"改善性迁移"还是"生存性迁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外地谋生,或者出于英国国教的迫害,踏上新的土地建立家园。17世纪,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海外扩张活动,成立了许多专门的殖民贸易公司,并在北美和印度等地建立了许多殖民地。17世纪初,英国开始跻身于在北美的殖民活动。在北美,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1620年,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开始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17世纪20~30年代,英国先后占领了西印度群岛的圣基茨等地,把这些地方变成种植园、贩奴基地和海盗出没之所。

  除此之外,17世纪初,英国的主要贸易活动都集中在利凡特和东印度公司的进口贸易上,到了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荷兰,保住自己已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殖民优势,颁布了《航海条例》,限制荷兰的海上贸易。"两国时有武力冲突,最初在对荷兰的战争中,英国并不占优势……但从长远来说,由于荷兰的强大没有根基,主要依赖商业货运及转口贸易,因此无法与有着发达的农业、工业基础的英国长期抗衡。1651年英国的航海法响了第一枪。此后,通过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破了荷兰垄断海上贸易的局面,夺取了荷兰的一部分殖民地,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扫清了障碍。"18世纪,英国的殖民活动进一步扩大,在北美、印度等的殖民地持续扩大,开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进行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并与法国展开了激烈的殖民争霸斗争,第一英帝国由此建立起来,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在北美,13个殖民地已实现了经济自立,越来越成为英国的殖民重心,为英国殖民争霸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在印度及东亚地区,英属东印度公司不断扩展其殖民活动,"探查航海线路了解情况……设立商站进行贸易……扩张地盘实行统治".此外,英国政府还为东印度公司提供保障与支持,并开始在印度设立总督一职,加强统治;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开始将犯人流放到这些地方,进行殖民垦殖活动,并逐渐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平民移民,开始建立起了在大洋洲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与之紧紧相随的是英国与法国在大西洋、北美以及印度等地展开的激烈的争霸战争。1689年至1763年间,英法两国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每次都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英国的殖民地也随之大大增加。1713年,法属新斯科舍半岛、纽芬兰和哈得逊河沿岸,西属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均转到英国手中。

  尤其是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成为最大赢家,法国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地区割给英国,并撤出整个印度地区(仅留五个城市),英国从此成为真正的海外殖民霸主,成为传奇的日不落帝国。

  从16世纪到七年战争,英国在开拓北美、印度和大洋洲等殖民地以及在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的争霸战争中,海军力量迅速增强,其中,"从1649年至1660年,在短短的11年中,英国共建造了98艘军舰……其远征船队大都配备了较强的火力".而这对英国的财富积累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与挑战,国家的生存依赖于一国财富的积累。国家对财富的极大需求也要求英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攫取最多的财富,而在当时有限的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下,对殖民地的垄断贸易无疑成为最有效的财富积累方式,由此催生了重商主义体制,国家主导下的重商主义政策成为第一英帝国的主导战略以及主要特征。

  第三节第二大英帝国(1783‐1870)

  七年战争后,英国彻底削弱了法国的势力,但是巨大的战争费用也使得英国自身不堪重负,再加上维持与保卫庞大的殖民帝国又需要巨额的军费支出,英国只能转而投向殖民地人民,开始对殖民地征收赋税,而不仅仅限于关税收入。征税问题增加了殖民地人民的生活负担,引起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强烈反抗,英国政府不当的应对政策又直接导致了后来美国的独立,英国的殖民统治遭遇了巨大的失败与挑战,旧的帝国统治体制无法继续维持。

  之后,英国开始重整旗鼓、调整整个帝国的殖民统治政策,倾向于加强对殖民地的政治控制,"明显地表现出强化帝国权力的特征",并开始把殖民统治的重心从北美转向东方以及印度地区。"这一时期英帝国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对印度和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政策的调整".在加拿大,英国通过《魁北克法案》,加强殖民统治;其后,1791年英国又制定《加拿大宪法》,分省而治,建立代议制机构,但又限制殖民地议会的权力,大大加强了总督的权力;在印度,英国在1773年颁布《调整法案》,逐步削弱东印度公司的控制权,议会开始插手印度事务,总督的权力也大为增强。"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一起,构成了第二英帝国的核心".

  19世纪前期,英国迫于国际形势的压迫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继续调整帝国的殖民统治政策。"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政府采取了重点发展海军,攻击敌人殖民地,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的政策".英国在海上与殖民地地区与法国展开了争夺。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英国从法国等国家手中夺去了大量的殖民地,英帝国的版图迅速扩大,第二英帝国基本定型。这一时期,殖民地人民也日益要求扩大自治权利,进行各种起义斗争,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帝国政策。在加拿大,迫于上、下加拿大起义的压力以及诸英国政治家的努力,自1848年起,开始建立了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并向议会负责的责任制政府,由此确立了英帝国内部移民殖民地的统治政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按照"系统殖民"理论,采取积极措施鼓励自由民移民垦殖,而不是将这些地方作为大英帝国的罪犯流放地,使得这些殖民地逐步发展壮大,并开始走上移民自治的道路;在印度,英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印度公司的控制,1813年,通过《特许状法案》,进一步完善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英属印度领土大大扩大……英国议会控制印度这一机制得以确立".

  除了原先已有的殖民地外,英国还在工业革命后经济上自由贸易需求的主导下占据了诸多的贸易战略据点,为本国的海外贸易保驾护航,并支持拉美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占领拉美地区的市场,从而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无形帝国"."1843年合并纳泰,1860、1868年从波尔人手中夺得得拉果阿海湾,1861年和1866年夺得圣卢斯亚海湾……";1819年占领新加坡,并建立起海峡殖民地;"1839年1月,英国……攻占了位于红海与阿拉伯海汇合处的亚丁";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这些都使无形的贸易帝国逐渐发展壮大并成熟起来,英帝国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帝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