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孟子“王道”思想及其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阅读:1357 次 作者: 来源:论文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10:55:11
基本介绍:

  结语

  孟子"王道"思想的产生具有其时代背景,孟子正处于中国史上一个变动最为激烈的时代,社会意识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孟子在继承了孔子"先王之道"后,并以其"性善论"的人性观点为基础,将孔子的"先王之道"思想理论升华为"王道"思想,这为战国时期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奠定了一种治国的政治范式。并逐渐成为儒家后世学者构建理想社会的理论依据,对后世的中国古代治世思想影响至深,并促进了古代社会尊经崇古的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形成。

  儒家认识到为王者的品质对于王朝统治的重要意义。以"性善论"为心性基础的"王道"思想,提倡"仁政",认为君主既能"选贤任能",又可"保民安民"."王道"思想依托先王思想中的以德治国、勤政爱民、尊贤用能等思想,具体做到给民"恒产"、轻徭薄赋、轻刑罚、救济穷人。这是儒家政治理性的表现,同时又对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产生巨大影响。

  西方的政治研究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统治形式与政体两个方面,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则不同,他们更偏重于对于政治经验的总结。鉴于此,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提出也是在效法先王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得出的。对于先王治国方略的效法其实质就是对于过去政治经验的推崇,通过借鉴古之做法,寻求政治稳固的方法、途径。"法先王"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治道范式。孟子的"王道"思想为这一政治范式的形成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孟子的"王道"思想以"仁义"、"仁德"为核心,这一思想确实对后世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国家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战国七雄争霸,战争连起,各国诸侯致力于称霸统一天下,虽然孟子极尽游说各国诸侯,但"王道"思想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并且从今日的评析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忽视孟子"王道"思想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人治思想凸显。孟子的王道理论,提倡君主施行仁政,但是其根本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是为了稳固君主的统治,归根结底这一思想还是作为君主统治臣民的理论依据。这体现的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模式:人治。人治就是以人为核心实现统治,由人的好恶来制定国家运转的秩序。孟子以君主是否实行王道来判定国家是否实现善治,而"王道"从何而来呢?

  大多是先王的治国之策,所以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标准,从中国古代社会开始我们就形成了人治的社会环境,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情社会"的形成。人治下的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社会治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我们很难依章办事,也就增加了理想社会实现的难度。

  今日我们回观孟子的"王道"思想,虽然其产生和倡行的时代与今日不同,但是"王道"思想中所蕴含的治世之道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用。虽然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孟子所提倡的德治与法治的内涵与今日大不相同,实行德治与法治的目的也极为不同。但是在在孟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德治与法治并用的思想。孟子认为以德治民不仅要"善政",更要"善教"百姓,就是要对百姓实现仁道教化。善政是可以获得百姓的钱财,增加国库积蓄;而善政是可以得民心,维护国家安定强盛。在德治的基础上孟子还主张法治,依法而治是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是统治官民的根本制度,用法家的官吏担任国家的要职,国家方能富强。在孟子看来,德治与法治二者共同作用,君主为政之道缺一不可。孟子的这一观点,与我国当下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并重的发展战略目标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无论孟子"王道"思想中的"以德化民"、"尊贤使能"还是"给民恒产"、"轻徭薄赋"、"救济穷人"、"轻刑罚"的治民之策,都是把"民"放在第一位的,孟子意识到了民对君的重要作用,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是一直在强调君主以"仁"修身,对百姓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归一。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我们国一直所坚持的为政理念,把百姓放在执政的第一位,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

  王道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下我们更应当汲取其合理的内容,肃清其人治的毒瘤,以便更好的为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8.

  [2]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77.

  [3]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81.

  [4]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78.

  [5]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49.

  [6]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7.

  [7]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52.

  [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78.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0:20.

  [10]游唤民。《尚书》法先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1(4):50.

  [11]于凯,黄爱梅。周人"天命"观念中"先王"的位置及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1(3):16.

  [12]刘芳玲。法先王与中国传统治道范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2007(1):18.

  [13]王灿。"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6):30.

  [14]游唤民。《尚书》法先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1(4):50.

  [15]邹纪孟。法先王不为复古--孟轲政治隅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6(4):51.

  [16]孙晓迪。孟子"王道"思想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13.

  [17][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刚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2:43.

  [18]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卷七十四)[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801.

  [19][晋]范宁,[唐]杨士勋。十三经注疏·春秋毅梁传注疏·成公元年(卷十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2417.

  [2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8.

  [2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6.

  [2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6.

  [2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6.

  [2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6.

  [25]杨伯峻。论语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

  [2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1.

  [2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1.

  [2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0.

  [2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9.

  [3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9.

  [3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9.

  [32]蔡元培。中国伦理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3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

  [3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3.

  [35]黄俊杰。孟子思想史论(第一卷)[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171.

  [36]杨伯峻。论语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204.

  [37]杨伯峻。论语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52.

  [3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6.

  [3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7.

  [4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94.

  [4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6.

  [4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9.

  [4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44]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87.

  [45]刘云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2001:65.

  [46][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90.

  [47]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89.

  [4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4.

  [4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5.

  [50]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60.

  [5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73.

  [52]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74.

  [53]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901.

  [5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55]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

  [5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6.

  [5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1.

  [5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5.

  [5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9.

  [6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96.

  [6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94.

  [6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7.

  [6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6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

  [65]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5.

  [6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54.

  [6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54.

  [6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4.

  [6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3.

  [7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

  [7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43.

  [7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1.

  [7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3.

  [7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38.

  [75]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6.

  [7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6.

  [7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8.

  [7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7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

  [8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8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8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

  [8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

  [8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7.

  [85]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64.

  [8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8.

  [8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31.

  [8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94.

  [8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58.

  [9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0

  [9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94.

  [9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9.

  [9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0.

  [9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5.

  [95]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31.

  [9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1.

  [9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7.

  [9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58.

  [9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1.

  [10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7.

  [10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8.

  [10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

  [10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

  [10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6.

  [105]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

  [10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4.

  [10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

  [10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89.

  [109]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2.

  [110]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89.

  [111]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89.

  [112]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57.

  [113]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64.

  [114]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115]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

  [116]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

  [117]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3.

  [118]杨伯峻。孟子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

  [113]十三经注疏。礼记?祭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1587.

  [120]刘芳玲。法先王与中国传统治道范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2007(1):18.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