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政治范式是指,存在于我们国家政治结构中的深层次内同,无论经历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何种变迁,它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延续着属于我们的政治文化传统,是烙印在国人文化积淀中的特定文化传统。我们的政治思维都潜移默化的受到政治范式的影响,但对我们起影响作用的政治范式并非只有一种。在这里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孟子"王道"思想的形成与"法先王"这一政治范式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民众的政治思维中,先王观念一直拥有普遍而强大的政治基础。我们回观儒道法墨等各家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不难发现,无论各家提出何种观念都会依托古人思想,而这里的古人大多为先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各家学派想增加自家学说的厚度与可信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百姓世俗的心态,通过如此的方式,百姓是易于、乐于接受的。对于先王思想的崇敬与信奉,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追溯"法先王"政治范式的形成,其从最初的《尚书》记载中,周公为统一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逐步发展为现实政治统治服务的神话,成为了在人们思维中普遍认可的,具有权威性的政治思维范式。甚至"先王观念"这一文化权威凌驾于现实君主的政治权威之上。孟子的"王道"思想在这一政治范式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身兼三统的王道理想范式。
孟子的"王道"思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君主"为王"的治国方略;另一方面,"王道"中的"王",有代指"先王",具体而言,包括了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所以"王道"又是先王梦的治国原则。孟子所希冀的,是现实的君主效仿先王的治国之策,实现现世的良政。孟子依据三王的统治,提出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仁政".
我们观先秦诸子乃至后世的思想,会发现他们几乎都喜欢"挟先王以令当今".由此我们可以说"先王"一词,已经不但是对以往贤王的总称,而是伦理道德上的典范,是思想家们立论的出发点,推理的起点,甚至是评定一个人物,剖析一种制度,评价一个时代的重要准则之一。在先秦诸子中尤其儒家最为典型,儒家的理想国正是依据古之圣王的治世之道而构建的。西周初期就出现了把先王理想化的现象,周公在其诸多的诰命中都称颂了夏、商两朝的明德君主,到西周晚期先王已经被理想化了,至春秋战国,先王观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语》中很多文献都多次提到了"先王之制"、"先王之策"等先王治世的策略、方略。发展至孔子,则是提出"先王之道"的理念。儒家开始了先王之治与先王之道的理想国家构建。孟子继孔子之后,"言必称尧舜",推崇先王的思想一直延续,更明显的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石。孟子的"王道"思想就是在如此的政治范式中构建出,这一思想涵盖了夏商周三代所有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孟子身兼三统的王道理想范式是希望通过法先王把当时的君主引入他所构建的政治理想中,他对诸侯宣传古之明君,其实质是希望把现实中不符合"王道"思想的君主们,改造成为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政治道德理论上的圣人,最终通过这些君主实现天下"王道".但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无法实现。
(二)"法先王":中国传统政治范式。
如上文所说,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思维都会被一些"范式"所影响、支配,这表现在我们在思考一些政治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逻辑的处理上有着令人感慨的相似之处。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被政治方式所"统治".而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我们又是需要这样的"政治范式"来实现国家的辨识度。
中国自古有之的祖先崇拜思想是"法先王"的思想渊源。商人就自称祖先为"先王".
至周朝,但是既包含了他们的祖先又涵盖了历史上的圣王。到了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则是沿用了西周的思路,并进一步扩展为所有在历史上做出贡献的明德贤君,先王观念一直延续。儒、道、阴阳诸家虽尊重的先王不同,但"法先王"思想是诸家思想的共同特点。儒墨两家崇尚尧舜禹三代圣王;道家崇尚神农、皇帝;阴阳家崇尚皇帝;《易传》
中尊崇庖牺氏与神农氏;《淮南子》赞颂伏羲与女娲。在当时的文献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词语已经被抹去了具体人格,成为神圣先王的代名词,比如"古者圣王"、"皇"、"帝"、"先王"、"神人"等。《礼记?祭法》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119]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文献中帝、祖宗神、先王是共同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把先王塑造成为无以伦比的文化英雄,尤其是儒家则更是把先王神圣化:先王可以通晓宇宙人生,可以知"道";先王是伦理道德上是完人,尧让舜,舜坚守孝道,禹疏通河道,文武周公之德都是思想家们所推崇的;先王还是礼乐刑法的创造者,所有后世之王都需效仿。总之,在这些思想家看来,先王是万能的,是一切道德礼仪和文明秩序的制定者,是社会稳定的主导者。这种隐藏在祖先崇拜、先王崇拜之中的神圣性、权威性的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从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中来考察先王,我们发现,所谓先王,并非只某个人,而成为了一个泛指,所指的对象也是模糊的。进一步来看,诸子们所关注的并非是先王具体的人,而是先王的代表意义以及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先王是历史人物的代表,他们源于真实的历史,但又不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完全重合,他们已经从历史人物中抽离出来,成为具体历史人物品质的升华。所以,思想家们是在对先王们进行理想中的描述,而非现实意义上的刻画。
在古代社会之中,先王的神圣化实质上是成为了一种具有渗透力、感染力的象征符号。经过理想化的"先王"被反复写进历史之中,并被给予了一定精神、政治等特殊的含义,承载了一种情感,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一条五行的纽带。先王被神圣化,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具有权威性的政治范式,成为一种政治上的象征符号,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成为人们敬畏和神圣的对象。[120]
"法先王"思想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各派学说或是统治思想,都会依托"先王之道"阐述本朝的统治之道,它凝聚在了当时国人的思想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治道的一种政治范式。成为了我们所拥有的政治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