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王道"思想是通过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王道"的核心是实行仁政,是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孟子认为君主是都是可以施行仁政的,可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以安定天上,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63]
"王道"思想的内容包括:
以德化民、尊贤使能与以民为本。
1.以德化民。
战乱时代,民不聊生,孟子认为只有国家实现统一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就如何实现统一这一问题,不同于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的是,孟子并不主张单纯依靠武力来结束国家的战乱。孟子所提倡的是王道与武力相结合的统一策略。孟子所说的"以德行仁者王",就是强调君主要凭借自己的道德品质,运用仁政来统一天下,这也正是孟子所提倡的"王道"."王道"的精髓之处在于"以德服人",通过君主自身的德行,以及对百姓所实行的德政,来使人衷心悦服。所以孟子在和齐王谈话时提出: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64]
大意是说,如果齐王现在开始实行仁政,那就会招来天下所有的贤人来本朝为官,所有种地的人都会来本朝种地,所有的商人都会在本朝经商,来往的客人也都会来本国借道,其他国家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会来您这里告状。如果是这样的景象,又有谁能抵挡您得到天下呢?
依孟子所言,行"仁德"者,天下之人必会主动归顺,反之不然。相对于"王道"的统治之方,孟子称其为"霸道",即"以力假仁者"[65],也就是仗恃实力然后假借仁义之名借以号召征伐天下,实现统一的方略。孟子反对"霸道",反对梁惠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土地,而让自己不喜欢百姓粉身碎骨在战场上的"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66]的兼并战争,在大败之后又"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67],正是把他不喜欢者的祸害推及到了她喜爱的人。但与此同时,孟子并非完全排斥武力,在以"王道"为主轴的道路上,为了夺取政权,统一天下,是可以适当的使用武力的。这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篇中,通过孟子推崇商汤做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孟子是赞通过为王者之师吊民伐罪:"'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68]
这段文字所提及的是商汤征讨,从葛国开始。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军,其他方向的国民都不高兴。百姓都希望商汤可以先来到自己的国家杀掉那残暴的君主、慰问受苦的百姓。百姓们买卖照常进行,庄家照常生产。商汤的到来,正像天降及时甘霖,百姓都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孟子尊崇商汤,支持商汤征战是因为汤先行"仁政",征战的目的也是早日实现天下的"王道".孟子同样赞赏当时齐国对于燕国的征伐,当时的燕国百姓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不他哉?避水火也。"[69]
百姓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些王者都是率仁义之师,用暴力手段,达到"仁政"的目的,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实现国家统一。
依上所述,孟子认为能实现国家统一之人,必是"不嗜杀人者".[70]
所谓"不嗜杀人者"就是不喜欢杀人的君主,也就是实行仁政的君主,才能够统一天下。孟子又说,"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71]
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的君主,所向披靡无人能抵。孟子所信奉的"仁政",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实现统一的方略问题,其二是指君主的统治手段问题。而两者的实质不外乎"以德化民".
孟子认为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实行仁政也不能管理好天下。"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72]
还有一些诸侯,虽有仁爱的心肠和仁爱的声誉,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他的政治也不能成为后代的模范,原因就在于他不实行前代圣王之道的缘故。因此,孟子最后总结到,"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也就是光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光有好法,好法又自己运用不起来。好心和好法要配合起来方能"平治天下".
同时孟子还认为:"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这所存者幸也。"[73]
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道德轨迹,在下位的人没有法律约束,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法,这样的国家还能生存,那真是侥幸。孟子在其中所提到为君、为观、工匠、百姓在社会生活中都应有德。
孟子提倡的是以"仁政"来进行政治统征,也就是凭借君主自身的"德行"为榜样,向百姓推行"德政",才能实现善治。推行"德政"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74]
这段论述,正是强调,良政与良好的教育相比,后者更获人心。再良好的政治,百姓也有些惧怕,但良好的教育则百姓乐于接受。所以良政是可以得到百姓的财富,良教则是可以得到百姓的心。也就能实现"沛然德教溢乎四海。"[75]
这也正是"以德化民"的缘由。
只有对百姓实行仁德教化,收获民心,"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76]
而"仁德教化"的内容。就是向百姓传输以仁义为核心的"推恩"思想。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推行仁义。正所谓"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7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78]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79]
孟子提倡"王道"治天下,其最为关键的环节则是君主和官吏,如若出现"上无道摇"、"朝不信道"的现象,"王道"自然不能实行。所以孟子对上层统治者的"德行"强调的尤为突出。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80]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仁者无敌。'王请勿疑!"[81]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82]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83]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8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85]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86]
孟子反复强调,君主要追求"仁义",只要为王者心怀"仁德",则天下无敌,必成大业。推行了仁政,四方的百姓都会归顺,百姓也会爱戴君主,并可保代代为王。
在孟子的思想中,作为对"德政"的补充,法制也被提及。孟子对于当时统治经验的重要总结就体现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87],则国家往往容易灭亡。但孟子"法治"的实质还是对一般官吏和百姓的守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使民行德,把"德行"作为统治的根基。
2.尊贤使能。
孟子首先提出"为天下得人难"[88]
的观点。孟子认为把天下让给别人比较容易,而替天下的百姓找出出色的人才治理国家却是很难的,由此可见孟子对于"人才"的重视。
在实行"王道"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尊贤使能".君主的德治是需要拥有贤才之人的贯彻和执行的,所以寻得能人是统治天下的需要。在孟子看来"不信仁贤,则国空虚。"[89]
只有仁贤在君两侧相伴,国家才能不空虚而富强。为此,孟子追溯历史,列举秦穆公任用贤人称霸天下,说明用贤的重要性。"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90]
这是因为虞国不用百里奚,所以灭亡;而秦穆公用了百里奚,所以称霸天下。由此孟子得出观点:不用贤人就会导致灭亡,即使国家想要勉强存在也是很难的。
对于统治如此重要的贤能之人,并不易得,所以孟子更加珍视"人才".对于贤才的渴求自古有之,"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91]
"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
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92]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患。而当尧发现了舜之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向他学习,并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各种官吏,以及牛羊、仓库无不具备,从而使舜在田野之中得到周到的生活照顾,然后提拔他到很高的职位上,这正体现了王公尊敬贤者的事例。孟子说"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认为尧帮助天下的百姓找到贤相圣君舜,这便是"仁"的一方面。
孟子还提出了选拔人才的方法:"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93]
如果要用新进的,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件事情要慎重。因此,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要全国的人民都说某个人好,然后君主再去了解他,如果发现他真的有才干,再去任用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要是全国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再去详细了解,如果发现他真的不好,再撤他的官。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可杀,然后去了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杀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这与孟子"王道"思想核心是一致的,君主的决策要依靠百姓,同时体现出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发现贤能之人后,我们要做的就是"人用其才",也就是尊贤使能中的"使能".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9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才有官位,那么,天下的士子都会愿意到这个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如此便可实现朝堂上人才济济励精图治,国库中财物充实,再修明政法,呈现"国家闲暇"的安定局面。
孟子"尊贤使能"的思想显然继承孔子,并更进一步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选拔人才"上。孟子认为有贤德的人来自于民间。"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胶扁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95]
舜是从田野之中兴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举出来,胶鬲从鱼盐的工作中被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被释放而提举出来,孙叔敖从海边被提举出来,百里奚从市场上被提举出来。
这些贤能的人都来自民间,这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于这些贤才,孟子不予余力的赞颂,甚至孟子还主张尊贤禅让,反对不仁之人站于高位,因为这样会造成"播其恶于众也"[96]的局面。
孟子不仅多次赞颂伯夷、伊尹、柳下惠等贤能之人,并且指出君主应"立贤无方。"[97]
不仅如此,作为君主还要多听贤能者的善言。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孟子对于"人才"的尊重,并热情的讴歌贤能之人。
3.以民为本。
"重民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如思想家提出过,如晏婴、子产等。《左传》中如胃论,"国将兴,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思想家虽认为百姓重要,但大多出发的角度是为了摆脱神对民的桎梏方面来论述的。而孟子的重民思想,则是从君民关系上来论述,具有重大的进步性。正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8]
百姓最为重要,土谷神次之,君主未清。看似激进的说法,实质是为其"王道"思想的核心服务的。君主行"仁"自然要对百姓以"德",把臣民放于重要的地位。所谓"君为轻",一方面是指,君主和臣子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君主与百姓的关系。
孟子认为,虽然按照等级地位来说,君主在上,臣子在下,但实际而言,君主还需经常向臣子请教治国之道,所以从道德上来讲,二者还是师生关系,甚至会出现"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99]的现象,作为仁君应尊重自己的臣子,而非无理由的随便召唤。而就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君主作为榜样,亦或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谓不称职的君主,无外乎孟子所说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100]
君主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马栏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样的君主就相当于率领着禽兽来吃人,不可为民之君。除此之外不称职的君主还包括不给农民生存的固定产业,使得百姓好的年成生活依旧穷苦,坏的年成直接面对死亡,百姓难免"放辟邪侈",等到他们真的犯罪之后,又用重刑,这就是陷害民众的昏庸之君。如此无到的君主,孟子认为可以换掉或者杀掉。
孟子的"民为贵"观点是从历代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01]
夏桀和商纣丧失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二者失去百姓的支持,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而获得天下的方法,正是获得百姓的支持,获得百姓支持的方法就是要获得民心,得民心者就会得到百姓支持,获得民心的方法则是:百姓所希望的,替他们积聚起来;百姓所厌恶的,不要强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孟子认为商纣和夏桀失去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去民心,由这些历史的教训孟子总结出一条重要的政治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家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同时,在孟子"王道"思想中,还包含了"保民而王"的思想。"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102]
如果君主对百姓实行仁政,百姓们就会自然的爱护他们的上级,并情愿为长官们牺牲自己。但相反,如果在上位的人不关心百姓,并且还残害他们,那么百姓就会"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103]
在孟子看来,即使是一个小国,只要民众心向君主,依靠民众的力量,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滕文公曾问于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的回答是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104]
由此可见,在孟子的思想中,只要爱护、依靠民众,就可以实现国家的安定统治与天下的统一。
正是出于"民重君轻"的思想,民众作为国家的根本,孟子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制民恒产",帮助百姓发展农、木、渔业的发展,实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其二是轻徭薄赋,统治者应多听取民众的意见,减轻民众的徭役负担。其三是轻刑罚,对于被判刑人的生杀也要询问百姓,只有这样才能为观父母。其四是救济穷人,尤其是对鳏寡孤独的照顾。
(1)制民以"恒产".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05]
以上是孟子描绘的理想百姓的生活状态。君主给每家百姓午亩的住宅,然后再住宅周围种上桑树,这样就可以保证五十岁的人有丝棉袄穿。给百姓时间去饲养鸡狗猪这样的家禽,那么七十岁的老者就都有肉吃。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百姓耕种的时间,那么八口之家就不会饿肚子。办好各级学校,反复的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教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便可有人帮助背负物件,轻松在街上行走了。老年人各个穿锦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要实现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生活,君主首先要做的就是给百姓们生存用的私有产业。如同上文所说的,百姓要有五亩房产,百亩的田地,并且可以饲养鸡狗猪之类的家禽,这样百姓才可以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在好的年景中吃饱穿暖,在凶年中不会被饿死。之后再进行道德教育,使百姓知荣辱而讲礼仪,发掘他们本善的内心。
《孟子?梁惠王上》中第一次提出"王道"一词:"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06]孟子认为老百姓对生养死丧没有什么不满的,就是王道的开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内容之一就是让百姓生活有保证、安居乐业。"制民之产"就是君主让百姓们拥有自己固定的资产,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如果百姓无恒产,就会首先想到解决温饱,当居无定所的时候,有谁会坚持道德观念?"无恒产,因无恒心",当百姓处于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状态之下,他们是很难存有善心,这样百姓就可能会"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07]
社会上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会很多,犯罪也不可避免,社会不会安定。所以,孟子认为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就要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解决了百姓的生计问题,才能"仓禀实而知礼节".
在孟子那个时代,民产是由君主掌握的,所以孟子认为君主应该规定百姓所拥有的产业的多少。"恒产"并不只是百姓生活的保障,而是直接关系到统治者是否能得民心而治国的中心环节。所以,孟子一方面是"制民之产",另一方面也辅之以"井田制".
孟子认为,井田制虽是西周的制度,但也适用于当下。具体的内容为:"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108]
这段文字的大义是:田野和城市税收标准不同,田野是用九分抽一的助法,城市是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每家有五十亩的垚田是祭祀用的;如果家中还有剩余人力,就再给二十亩的土地。这样百姓们无论是死亡还是搬家都不会离开本乡的。共用一井田的人家,平日出入,相互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这样百姓之间就会亲密友善了。每一方里的土地为一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的土地,其中有一百亩是公有田地,由八家人共同耕种,另外八百亩土地分别分给八家。要先把公有田耕种完成了,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孟子对于井田制的论述,一直存有异议,在其他篇的论述也存在不同,但核心都是使民有百亩"恒产".
除此之外,孟子还要求君主做到"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109],春天考察耕种的情况,补助那些耕种不足的人家,秋季考察收获的情况,补助那些收成不好的人家。统治者要关心人民生产,救济生活困难。并且提倡百姓在耕种的时候,君主要不加以干涉,做到"不违农时","勿夺其时",;要求农民"宽余其田","深耕易祸"施肥农田,耕耘要深,除草要快。
虽然孟子主张把一定的土地分给农民用于自家的生产,但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孟子这一主张提出的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君主对人民实行封建统治,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把小农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让他们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土地,给百姓以维持生计的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有土地可以耕种,并且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些促使百姓愿意为生产而劳作的措施,实际上是为了发展当时的经济。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孟子"制民恒产"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经济思想,他在一定程度上关心了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恒产是农民恒心的物质前提,这是为了实现民众的"养生丧死无憾",开始君主的"王道"统治。
(2)轻徭薄赋。
在当时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下,孟子认为制民恒产自然是可以在制度上保证民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百姓依旧面对一个生存难题,就是国家所要征收的各种赋税徭役。赋税和徭役和统治者资产的主要来源,决定着国家的财富。同时,这二者的轻重也对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征收赋税是无偿、暴力的进行,征收的多少自然受当时经济水平的限制,但是具体征收多少,还是由统治者的需要和意志决定的。如果国家制定的税收种类过于繁杂,即使百姓有恒田,也依旧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更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孟子反对当时君主竭泽而渔的征税方法,他主张对人民轻徭薄赋,对百姓的征税有一定的限度,为百姓生活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滕文公在向孟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情时,孟子曾经提及古代的税收制度:"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110]
三代对于税率的规定分别为:夏代每家有五十亩的田地,按照贡法征税;商朝每家有七十亩的田地,按照助法征税;周代每家有一百亩的田地,按照彻法征税。虽然三种征税的方法具体的内容有所不同,三代实质上都是十分抽一。这里"彻法"中的"彻"指的是"通"的意思,也就是在不同情况的通盘计算下贯彻十分抽一的税率。"助"是借助的意思,指的是借助人民的劳动来耕种公有土地。孟子在此还借助古代贤者"龙子"的说法,提出"田税最好是'助'法,而非'贡'法。因为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而得一个定数,不区分丰收和灾荒,都按照这个定数来征收。丰收的年成,到处都是谷物,多征收一点也不算苛暴,却并不多收;灾荒年成,每家的收成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用费,也非要收满那一定的数目。这样不和实情的税收制度,难免使得百姓有怨言,君主不得人心。
所以孟子感叹:"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11]
作为一国君主号称是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整年辛苦劳作,而结果却是不能养活爹娘,还要通过借高利贷来凑够纳税的数目,最终一家老小抛尸露骨于山沟之中,那么君主作为百姓父母的作用又体现下何处?
相比较,孟子说滕国已经实现了做大官的人有一定的田租收入,并子孙相传,那么就让百姓也有些田地的收入吧。所以作为君主要运用"助"法征税,保证百姓基本收入,才能安治国家。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招揽四方百姓,强国安民,必然要轻徭薄赋,做到"市廛而不征","关讥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税".[112]
而且一再强调"什一,去关市之征。"也就是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商品的赋税。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113]
如上所述,征税有三种: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谷米繁荣赋税,还有征发人力的赋税。作为君主,在三种税收之中,应当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向百姓征税。如果君主用了其中的两种税制同时征税,那么百姓就可能会因没有粮食吃而饿死;如果三种税制都同时采用,那父亲便顾不得儿子,儿子也顾不得父亲了。所以孟子极力主张"薄税敛",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轻徭薄赋"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如施仁政于民"就要"薄税敛"并且徭役还要以"不违农时"为原则。否则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这叫"陷溺"其民。
(3)轻刑罚与救济穷人。
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中,轻刑罚与救济穷人是不能被忽视的两个内容。"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114]
孟子认为,君主要对百姓施行仁政就要轻刑罚,少收税。孟子认为如若统治者能够施行仁政,百姓生活安逸,自然犯罪的就少,但君主不行仁政,百姓"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所以民众之所以犯罪,多数是统治者逼迫所致,如此,在对犯罪者做出处罚时自然要轻刑罚。并且对于犯罪之人是否应该被杀,也要听从百姓的意见,而非左右大臣和亲信的。孟子反对株连制度,他以文王为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罪人不孥。"[115]
认为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对于犯罪的人,刑罚只对其自身就好,不要牵连他的妻室儿女等亲人。但遗憾的是,孟子的这一观点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但具有积极意义。
而对于穷苦人民,孟子认为更应该多关注他们,从救济鳏、寡、孤、独开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116]
这四种人事社会上穷苦无靠的人。
正如《诗经?小雅?正月篇》所说,有钱财的人是可以过得去的了,要可怜那些孤单的无依无靠者把。这也正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
孟子所提倡的"以民为本"思想就是要君主在统治治国是着眼人民的利益。"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17]
孟子在回答齐宣王是否要夺取燕国土地时,阐述的就是这个观点。如果取之,燕国的百姓高兴,就夺取;如果百姓不高兴,就不取。在齐国攻打燕国时,燕民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美酒来欢迎您的军队,说明他们拥戴您,这样您统一燕国也是没有错的。所以,在孟子看来,是否夺地,是从燕民利益出发的,而非统治者的利益。除此,君主还要做到"与民同乐".他劝梁惠王与百姓一起欣赏台池鸟兽,告诫齐宣王无论是"好鼓乐"、"好田猎"亦或是"好货"、"好色",都要与民同。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18]
在孟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察觉而出,孟子强调"以民为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的统治。即便是这样,就当是的历史背景,在众多思想家推崇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的大背景下,孟子的思想还是冲破了传统君权观的桎梏,给民权思想带来一丝的曙光,这是我们传统政治思想中的珍贵财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范仲淹继承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提出了影响后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孟子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这样的民本思想依旧闪着其生命的光辉,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