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之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47]
对于"王道"的理解,最早是源于孔子。至孟子时,则是完善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仁政"、"王道"正是孟子所秉承的治国理念。《孟子.梁惠王上》篇中,首次提到"王道"一词,孟子认为当百姓对于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时,正是王道的开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8]
无论于《尚书》中,还是《孔子》中,都蕴藏了"王道"思想。孟子对"王道"思想的构建也多依于古之先王。在《孟子》一书中,多次以先王治政之例为引,从而论述孟子所秉承的政治、经济思想。孟子正是在法效先王"治国之道"的基础上阐述其"王道"思想。
在百家思想争鸣的战国时期,提及"王道"就不能规避"霸道".孟子清晰的论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49]
大意是在说:倚仗自己的实力,假借仁义的名号称霸天下的诸侯,称霸天下必定是因为国家的武力强大。而以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君主是可以不以武力强大作为基础的,即使是小国也可以实现天下的归顺。这便是"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的原因。在孟子看来,霸者得天下是靠武力、法、术、势等手段使人服,百姓不见得是真正臣服,而是不敢不服。
而王者则是以"仁"为内在,"义"为外在,不在争霸天下,却已经得天下民心。"王"、"霸"二者在功业上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内在"民心"上,显然行"王道"者更胜一筹。孟子在明确表达了自己"尊王贱霸"价值观的基础上,论述了,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实行王道,君主就要做到"以德化民"、"尊贤使能"、"以民为本".
(一)先王与"王道"思想的构建。
孟子在构建"王道"思想时,引先王的做法佐证其理论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其中包括"先王"的仁政爱民、选贤任能的治国思想,以及人性本善的治国基础。我们既可以把先王思想作为"王道"思想构建的基础,又可以把其看成孟子论证自己学说的手段和途径。孟子的"王道"思想也是对先王之道的进一步发展。
先王观最初兴起于西周初期,周公以夏商亡国之君为鉴,提醒周的统治者们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治理要谨慎。周公追溯三代历史,总结出有德者得天下,而失德者失天下。
周公总结夏商周三代国君的治国言行,提出先王观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了先王庄重恭谨、严于自律;敬重旧臣、任用贤臣;慎罚等方面。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之人,继承周公思想,把先王观发展为"先王之道".至孟子之时,"言必称尧舜",可见孟子已经把先王之道融入自己所有的言论之中,作为其思想的理论支撑。在汉代以后,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指导思想,它不断粉饰先王,神化、圣化先王,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于先王之道的宣传,使得现世之君得以改造,使国君们可以朝着儒家规划的方向发展,成为仁爱、道义的圣明之君。
孟子认为,只要去做人人都可以为尧舜。尧舜之道也不过就是孝和悌而已。人们穿上尧的衣服,说尧的话,作尧的所作所为,便是尧了。尧舜在孟子看来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了,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学习的。孟子总结先王之道,目的是人人可以效仿先王,以实现"王道".
孟子认为君主要实行"王道"就要做到农户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并且保证劳作时间,加以减免税收,使百姓具有基本生活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孟子"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制民恒产、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只有满足了百姓们生存的需要,才能够再进行仁义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这些观点在"先王"之时已有论述,《尚书》中就曾记载:
《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50]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宮括……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51]
"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茲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52]
《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53]
而在孟子论述中,也多次提及"先王"们的行为,希望现实君主可以效法先王们的做法,以实现孟子所述的"王道".孟子在和梁惠王的交谈中,通过周文王和夏桀的史事来说明不能独自享受高台神池、奇珍异兽,而要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54]
正是由于周文王肯和百姓一同快乐,所以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同样是修建灵台,百姓为周文王建造就感到很快乐,而为夏桀所做,就充满怨恨。作为国家的君主,已经使得百姓怨恨到不行再活下去的程度,即使有了"台池鸟兽",也很难自得其然的享受。
君王如若可以与民同乐,心中有百姓则离实现"王道"就不远了。就"如何实行王政"的问题,孟子再引述周文王的例子,其实质也是在论述如何实行"王道".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55]
大意是说:周文王在治理岐周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是给以时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口和市场上,之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不加禁止;犯罪的人,刑罚只及于他本人,不牵连到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去世的老人被叫做鳏夫,丈夫去世的女人被叫做寡妇,没有子女的老人被称为孤独者,失去父母的孩子被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社会上穷苦无靠的人,周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这里孟子借周文王的仁政,论述了自己"王道"思想中的"以民为本",并且要特别关注那些鳏寡孤独的人,这是"王道"实现的基础。
孟子曾说:"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56]
在这里孟子提倡君主们要向文王学习治国之道,那么强大的国家需要五年,弱小的国家需要七年,就一定可以统治天下。而向文王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既为学习施行"仁政".在孟子的观点中,国家无论大小都可实行仁政,尤其小国实行仁政后,即使面对大国的威胁,也是无可畏惧的。
"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57]
孟子用商汤讨伐葛伯的事例说明,只要是为了百姓安危的正义之战,百姓都会全力支持,只要实行仁政,天下人都会抬头盼望着,国家没有不强大的道理。与此正相反桀和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百姓的支持,以至于失去了民心。正是由于桀、纣不实行仁政,百姓向仁政仁德归附,就如同水向下流、兽向旷野奔走一样,所以行仁政方能得天下。
孟子认为对于"仁义"、"仁政"的实行,既可以是出于本性、亲身体验,又或是借来运用,以此谋利。前者出于自然,后者也可弄假成真。正如"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58]
引先王之道也用于孟子对于"王道"思想的人性基础--性善论的论证上。在和滕文公讲人性本善的道理时,开口不离尧舜。在《公孙丑章句上》篇中,孟子更详尽的举周文王的例子说明人性善良与治国的关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59]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而先王正是因为有了怜恤别人的心情,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了。而凭借怜恤别人的心情来实施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也就如同一小物置于手掌之上的简单。以文王治理政务的方法说明,只要本着体恤百姓疾苦的为政之要,治理天下也就极为容易了。
在选贤任能上,《尚书》中就曾提及"(文王)微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60]
孟子同样反对君主任意行使自己的权利,主张君主要善于通过任用贤人来帮助自己治国安邦。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篇中,以"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61]为例,劝诫君主们以先王为榜样,要广纳贤才、广开言路。在选拔人才上也不能拘于一格,正所谓"汤执中,立贤无方。"[62]
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国家才可强盛安定。
孟子以先王的治国方略为范本,提出自己的"王道"思想。具体而言,孟子主要从"以德化民"、"尊贤使能"、"以民为本"三个方面论述其"王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