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李东阳的政治思想内涵解读绪论

阅读:1528 次 作者: 来源:论文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11:38:49
基本介绍:

  绪论

  1.1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李东阳的成就及其影响。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明朝中期的文学领袖。他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天顺八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官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后官至华盖殿大学士。他活跃于明朝政坛五十余年,历经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此外,他还是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歌创作,"领袖一时",(《四友斋丛说》)"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是明代中期的文学领袖。他的诗歌风格"溯流唐代"、"出入宋元"(《明史·文苑传序》),在兼采唐、宋、元诗之长的同时,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流丽"(王夫之语)的风格。他的散文,继承和发扬了《史记》、特别是唐宋诸大家的古文传统,为明代的"文章正宗"(黄宗羲语)之一。李东阳领导和创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文学流派--"长沙派"(明朝学者大都称"长沙派",清朝学者称"茶陵派"),主导全国文坛近半个世纪,流派活动长达六十多年。可谓"为明代一大宗"(《四库全书总目》)。他的书法,当时就有很多人争相收藏。他的书学思想为中、晚明书坛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东阳在文艺上领袖一时,后人多无争议,但他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却引起诸多非议,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一个能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并活跃半个多世纪的人,李东阳会用哪些政治思想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产生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其政治思想内容主要有哪些?在政治实践中他是是怎样有效运用政治思想的?其政治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李东阳的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方面的作为?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和启示?这是本论文想探讨的问题。

  笔者有幸和李东阳先生同为茶陵人,作为茶陵后学,总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整理家乡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传播优秀地方文化,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尽杯水之力。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对李东阳进行了研究,大都是从文学、诗学、书学、法学、人格,以及历史的角度进行的。从思想的角度来系统研究其政治哲学的,在笔者确定论题之前尚未有相关论文发表。因而,笔者不揣浅陋,对李东阳的政治思想加以梳理,以丰富和完善对李东阳的认识,也为我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源泉。

  1.1.2本选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1.2.1历史意义。

  李东阳是明朝重要人物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政治思想的研究,一是可以加深我们对其所处时代背景特别是明朝中晚期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藉此考察明朝政治制度、官僚体系及明朝君臣之间围绕权力与祖制传统之间的博弈、制衡等;二是可以以此为基点,上下求索,考察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源流及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了解后世政治制度与体制形成的原因。三是知古可以鉴今,考察李东阳政治思想有助于了解整个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对当今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1.2.2现实意义。

  李东阳政治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当代政治思想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东阳长期供职于翰林院,精研历朝典章制度,熟悉时政,参与编纂《历代通鉴纂要》、《大明会典》、《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要籍,对时政了然于心。同时,他还任首辅大学士多年,全面负责国家内政外交,如边防、屯田、农田水利,吏治等,在长期的任职中自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施政思想,如忠君民本、节省用度、推行仁政、制民之产、轻摇薄赋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2)为从政者立身处世提供模范和借鉴。

  李东阳历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在明朝中晚期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忘初心。一方面他忠君民本,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辅佐朝廷,另一方面,在面临宦官专政的黑暗时局中,又全力维系危局,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委曲求全中实现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很值得后来从政人士学习和借鉴。同时,李东阳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君臣要相互信任,为人臣当尽忠,为人君当"敬天保民",提倡"尊贤,用贤","不用小人和迂腐之人",对于当今政府、企事业单位中如何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繁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李东阳作为湖湘历史名人,在文章、诗词、书法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文艺成果是社会主义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学习、欣赏、研究的对象。为湖湘地区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开发素材。因而,对李东阳思想的研究,对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原著及其整理。

  李东阳著作宏富。他主编了《大明会典》(一百八十卷)、《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三部国家大典,其进表和凡例载《文后稿》卷九,颇能反映他的史才和政见。

  除参与或主持修订官书之外,李东阳一生还创造了大量诗文,收录于《怀麓堂集》中。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周寅宾先生整理出《李东阳集》;2008年钱振民校点《李东阳续集》出版。李东阳的作品除了诗稿,有专集七种:《南行稿》、《北上录》、《讲读录》、《东祀录》、《集句录》、《哭子录》和《求退录》。《南行稿》是李东阳成化八年(1472)随父回湖南茶陵省墓南行途中所作之诗文。《北上录》是李东阳成化十六年(1480)任应天府(南京)乡试考官,事毕北返途中所作诗文。《讲读录》是李东阳任翰林院侍讲、侍讲学士时所作经筵讲章。《东祀录》为李东阳弘治十七年(1504)奉诏往祀曲阜孔庙时所作诗文。《集句录》,分前集、后集,前集为成化十三年(1477)李东阳因病告假家居两月所作,后集为弘治十七年(1504)李东阳因病休假三月所作。两集均"戏集古句成篇",多半是"集杜句"与"集唐句".从中可见李东阳宗尚杜诗和唐诗的文学思想。《哭子录》收录弘治十四年(1501)李东阳儿子李兆先病逝李东阳友人、门生的吊诗与答诗。《求退录》收录弘治十四年(1501)至正德七年(1512)李东阳所写要求致仕的奏疏。续集中还收录了李东阳在弘治、正德两朝担任内阁重臣期间写的《燕对录》。

  1.2.2李东阳政治思想方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国外对李东阳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尚未见诸文章。笔者这里主要梳理国内对李东阳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概况。李东阳的政治主张,一直为世人争论不休几百多年来众口纷纭,褒贬不一。李东阳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人开始争论了。

  如御史张芹指其:"谨厚有余,而正直不足;??依阿顺从,唯唯听命".清人张廷玉所编《明史》也对李东阳进行过讥讽。当然,维护李东阳声誉的也不少。如李贽就认为李东阳是"随世应变,潜消默夺,使天下隐受其福".20世纪研究者们对于李东阳依附刘瑾一事观点基本趋于一致,即认为李东阳独留内阁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履行顾命之重任,辅佐幼主,为铲除奸臣积蓄力量。这些关于李东阳政治的研究,基本上是都局限在对其政治活动的历史性梳理并对其从政特点进行总结,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思想。本文将从李东阳的政治活动和相关的著作中,尤其是李东阳的原著中,重点关注与李东阳政治思想有关的几个文本:《政难》、《西北备边事宜状》、《应诏陈言奏》、《辞免起复纂奏本》、《讲读录》、《东祀录》、《求退录》和《燕对录》等。梳理出李东阳的政治思想内容,深挖其形成政治思想的背景,并对期政治思想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概括,希望在此基础上,为以后提炼出李东阳的政治哲学研究打下基础。

  1.3本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前期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线上和线下所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并从中遴选,选出服务于研究主题的研究资料,有《李东阳全集》,还有知网、万方数据库里所有有关李东阳的研究资料,从李东阳的故乡淘出《茶陵县志》。

  (2)内容分析法:对李东阳的著述(如《李东阳集》)和与李东阳相关的史料(如《明史》、《孝宗实录》、《内阁行实》、《武宗实录》、《治世余闻》、《馆阁漫谈》)等内容进行爬梳,找出有关李东阳政治活动的相关史料,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有关李东阳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等。

  (3)定性分析法:在对已经搜集资料进行深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政治思想分析理论对李东阳的政治思想进行批判性审视,对其反映的思想进行定性分析,以求深刻地,批判性地认识研究对象,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4)实地考察法:对李东阳去过的地方进行走访考察,搜集相关史料,进一步丰富本文的研究基础。

  1.4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概念界定。

  什么是政治思想?在人们通常的用法中,政治思想一词的含义是相当灵活和含混的。它可以用来指政治理论、政治科学、政治学说等等。因此,很难给政治思想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中西方的政治思想有区别。西方重视强权思想,中国有"恕"道;政体上,中国是君主世袭,西方是多种政体;中国注重的是民本思想,而西方是民主思想;法制思想上,实质上不脱"人治"的中国法治,而西方是民主政体;中国古无宪法,而西方则自上古即有多姿多彩关于宪法的理论与实际;政治循环论,中西均有之。比较起来,我们首先即可注意到,其间有一个基本不同之点。那就是西方因为自上古即有多种不同的政体,所以政治循环论自然包括许多政体的轮流改变;中国的政治循环论则多仅就世袭的君主政体立论,故所言者不外治世、乱世的交替或王朝的兴衰更易,而并无政体的多样变迁。

  关于政治思想的界定有很多种。笔者比较认可的是吴志华和郝宇青主编的《政治学概论》里的界定: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由对政治问题的系列探讨所形成的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一是对人的研究,包括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研究,对人的需要和利益的研究以及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二是对人们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包括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对政治权利以及组织结构安排的研究,以及对政治过程的研究;三是对政治发展的探讨,包括对政治变迁动因的探讨,对政治理想亦即政治发展目标的探讨。对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等。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由三个因素或过程构成:首先,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就是辨明政治生活在各种现象或事物的性质并如实和客观记录或表达出来;其次,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就是运用因果观念揭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联系;最后,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就是对认识客体和主体关系的一种判断,是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的外在的政治现象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通过界定了政治思想的概念,本文在李东阳政治思想内容这块的基本框架就依此而建立了。

  1.4.2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除了绪论和总结外,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李东阳的生平,为后面探讨其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产生的原因提供铺垫;第二章是李东阳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本体论和人性论;第三章是李东阳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这部分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从李东阳全集等资料中归纳梳理出李东阳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李东阳的君臣观、李东阳的民本观、李东阳的经权观以及李东阳的礼法观。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李东阳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五章是对李东阳政治思想的评价,包括李东阳政治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也指出李东阳政治思想的局限性。各章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前面部分的研究为其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标签:政治理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