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对《论语》中“和合”政治思想的评价及其现代启示

阅读:1369 次 作者: 来源:论文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11:43:30
基本介绍:

  “和合”政治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我国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其价值和局限之所在,才能提高明辨能力,吸收和借鉴“和合”政治思想的精髓,使其在个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社会的有效治理方面以及国家的科学发展方面重新绽放光彩。

  (一)对“和合”政治思想的评价

  《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精神文明成果,在我国历史上曾发挥巨大的作用,直至今日其精髓仍使国人受益匪浅。虽然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它必然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其精华的价值与意义远远要高于其糟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1.“和合”政治思想的价值

  任何一种思想在经过历史长河中经受历练与洗礼之后还能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就一定会有其闪光的特质和不朽的价值,《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即是如此。“和合”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提1格和民族精神。

  首先,从历史层面上讲,“和合”政治思想的价值在于其对中华民族的思想维系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导、推动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不仅为其存在的合法性作了辩护,还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为政之道,有助于缓解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闪烁着东方政治思想的灿烂光辉,在维系政局稳定,社会和谐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在自汉朝以来,封建统治者将儒家奉为唯一,将孔子尊为圣人之后,孔子所创立的“和合”政治思想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的稳定统一有重要意义,使得中国能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大联合的局面,为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开创了“和合”政治思想的理论先河,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四大古文明中,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老文明都已中断甚至是消失,成为千古绝唱,唯独中华文明得以长久传承、发扬光大,在内忧外患中历经千年而不衰绝,可以说《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不由分说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其思想迸发出了闪耀的光辉,并开启了诸子百家竞放争鸣的先河,诸多内容为后世继承和弘扬,成为后代学者大儒学习进步的主要内容,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孟子继承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了“苛政猛于虎”要行“仁政”的治国理念,吸收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明确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等。荀子引法入儒,提倡礼法并重,实现了儒家与法家之间的第一次整合,从此奠定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奉为圭臬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此外,其中关于“和合”政治思想的价值原则、关于君子人格的修持等内容,可以引领正确健康的社会风尚,在启迪人生、荡涤灵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和合”政治思想仍然是异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理念就来源于此。

  其次,在今天,“和合”政治思想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第一,国家层面的制度建构;《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不仅表明了孔子对当时剧烈动荡的国家现实的否定,而且还体现了他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美好憧憬与重新建构。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和合”政治思想的正确践行,国家制度的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礼作为社会的规范与秩序,在古代就已经具有国家制度和国家权利的涵义,在今天,礼法合一的政治思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指导和补充的作用,国家治理需要有制度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的软性约束共同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道德的软性约束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规范,而制度的刚性约束则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中,“齐之以礼”、“德主刑辅”等政治理念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制度的建设。

  第二,社会层面的规矩方圆;俗语有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人无时无刻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在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时候必然不会允许个人听凭内心、肆意妄为,《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就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了这样的原则和规定,使人们在如今物质的世界中淡泊金钱名利、克制个人私欲,轻视物质享受、重视人情道德,不仅有助于营造和睦友善的人际氛围和礼让团结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使人们生活在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中,有方有圆,有规有矩。

  第三,民族和个人层面的心理凝聚。“和合”政治思想奠定了我国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的基础,崇尚“和合”的政治思想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观念、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那些对于理想人格、社会、国家的目标追求,那种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责任意识,那种锐意进取、乐观拼搏的实践精神,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教育、感染、熏陶了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理架构和价值取向,敢于乐观进取、追求奋发有为,不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而且为推动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和合”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思想能够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哪怕已经证实了它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不是所有的思想都是精华,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缺憾。《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正是如此,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问题。

  第一,沦为封建统治者的治下工具。孔子重“礼”,他“复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人以“礼”划分出严格的尊卑等级,但是他却忽略了“等级制度”不仅是奴隶制社会中的特征,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尽管他主观意识上是反对奴隶社会中出现的新兴地主阶级,但是其诸多思想却被这些新兴地主阶级运用的得心应手,尤其是自汉朝之后,孔子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封建王朝的代言人,《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也就沦为封建统治者的治下工具,最终巩固的是封建统治者的地位,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和限制了底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给人们套上了沉重的思想枷锁。对上要求统治者“爱人”,实际上是劝勉统治者注意不要对百姓过分盘剥,对下要求人们修持自身,实质就在于告诫人们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安分守己,安于现状,不要犯上作乱,平添事端。以上对于中国人传统民族性格中的逆来顺受、奴隶性格的形成有不容退却的责任。

  第二,理想主义色彩浓厚。《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有很多的政治目标与追求,包括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求,理想社会、国家目标的追求,并且为此形成了一整套实现手段与途径。但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华丽。无论是“修己以安”的政治行为路径,还是“齐之以礼”的政治实践手段,都不可能在封建社会中真正意义地施行。“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有当中国在物质上彻底摆脱贫困和落后,在制度上彻底肃清小生产印痕和封建毒素之后”,[75]人们愉快而和谐地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精神文明极度发达的社会中,也许才有最终实现的希望。

  第三,好古。好古体现的是对历史的态度。众所周知,事物是不断向前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体现出事物运动变化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但是在《论语》中诸多地方都体现出了孔子怀念过去诸多已经作古了的东西,认为现在的都是错误的、退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否定现在、否定历史发展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毋庸置疑,在过去的东西中有很多精华内容值得人们加以继承和借鉴,但是须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过于向往、沉溺于过去的和合盛世,毕竟不是最佳解决办法,关键还是要立足当下寻求突破。

  第四,重男轻女,鄙视工艺。在《论语》中,孔子总是站在男性的角度上歧视女性,这样的地方一共有两处,分别是:第一,《论语》中孔夫子那句妇孺皆知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76]的名言,实在坐实了夫子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之名。《论语》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孔子对“小人”的贬斥,一般来讲“小人”就是在宣扬君子人格时的一个负面陪衬。此处将小人与女子归为同一属类,是对女子品行的轻视,认为女子不可能成为“君子”,“君子”只能是由男性独揽;认为女子难养,则有批评女子生活无主动性,皆靠男子养活的意思。第二,周武王自称自己有“乱臣十人”,孔子却反驳他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77]

  对于这句话的观点,虽然不想某些人过于极端地解读为孔子认为那一妇人不能作为人来看待,故而周武王说的“乱臣”应该只有九人,但是无论如何品读,都不免还是会让人感觉此处确有一定重男轻女的意味在里面。在这两处中,前者是从品行上,后者是从政治功能上对女性进行的赤裸裸的否定与剥离,从而奠定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甚至直到今天,这种对中国女性的禁锢与枷锁仍未被完全破除,对于实现群己和合来讲仍是一大挑战。

  樊迟请学稼、学圃,孔子不但不教,反而批其为小人,表明孔子只重视“文行忠信”等内容而不重工艺。事实上,工艺生产事业是文化事业的基础,倘若没人去从事农事,那些所谓高人如何能饿着肚子去修习礼乐?没人学圃,那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究竟从何而来?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地位都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不同的职业不同就论人高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的职业只是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事实上,很多时候农圃等生产劳动的意义要更甚于礼乐,鄙视工艺的行为只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平添阻碍。

  (二)和合政治思想的现代启示

  对《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的探究过程,是一个品味经典的过程,目的就在于关照现实,借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来启迪现代社会与人生。

  1.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在个人层次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君子。所谓君子,不但要有德才兼备、有社会担当的政治特质,而且还具有道德模范、政治调节的功能,以及“爱人”的惯常行为模式。这就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努力的方向。

  修己以安人的价值原则有利于个人培养德才兼备、有社会担当的政治特质。人的善恶雅俗并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习染中逐渐养成,所以人要想做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就必须不断地修持自我,实现自我的改变、充实和提高,从而提升自身的品质与境界。个体的人在向理想君子人格的方向努力时,其内在的修身养性包括德行的修持与知识的积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能够使人们在社会中不耽于享乐,不贪图功利,使个人具备了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智慧去影响他人的资本,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己之后要安人的使命,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增强,尤其是在自身德才兼备有了感染他人的资本之后,更能抛却个人私利,时刻心系天下的黎民苍生,无论自身是飞黄腾达还是在穷困潦倒的困境之中,都能担负起时代重担和历史使命,这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克己复礼以正己身有利于保持独立人格,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言行符合自己在社会生存空间与政治等级秩序中的角色与定位以正己身,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经常性地审视自己,端正自身的态度与行为,才能不断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与生活追求,冷静的看待问题,不被社会集体的过激行为传染。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从平等的社会关系出发,同样是要求我们加强自我管理,只有己身正,才能让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其他人。从现代意义上来讲,己身正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谦恭礼让,避免冲突、化解矛盾,然后才能实现维护团结,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要起到率先示范,“以身先之”的作用,首先要做到的是个人的“身正”,只有自身的品行端正,这个个体才能成为一个感动源,才有资格和权利去管理别人、影响别人,并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古代,通过自我的修持,修得温良恭俭让等高尚道德情操,不仅为人敬仰,而且可以成为普通人通向仕途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的很多情况下,正己身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因为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不但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还能开发我们的成功机制,促使我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并始终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在群像百态立体交织的社会现实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才不至于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中迷失自我。

  2.对于实现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有重要意义

  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最直观的表现在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群己和合。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将《论语》中孔子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我们身上,从而更为完美的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群己和合。

  社会应该是和谐的,但现实中社会往往是不和谐的,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在社会中,我们会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会遇到更多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正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矛盾与调和、对比与映衬、冲突与融合、碰撞与交流,才交相辉映地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无限张力与无穷活力。一个成熟的社会,因为包容了多样性,所以构成了生命力。孔子把爱亲人之心由自己推及到他人,突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把礼推到了社会各阶层,为人们正确而合理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价值规范,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国家政局的稳定。

  在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关系模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将人们由对父母、家庭及亲人的爱扩展到社会中,人们慈爱幼小、友爱兄弟、敬爱父母的行为就成了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的感情基础,亲近而自然,平等而友善,社会与国家安定和谐。

  人与人之间达成和谐共识,是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用现代人的眼观去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意义。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其符合自己身份的名称,那么就应该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所以,通过道德来教化来造就志士仁人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经过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社会获得发展最基本的保证。那么,我们就认为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有可能进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过去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遇到争端和分歧的时候,人们习惯用经济、政治、武力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不妨把思路放更宽广一些,还可以尝试用文化与道德来解决分歧争端。人类可以建立更广阔更实用的价值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通过思想价值影响人心,进而影响个人行为,带动整体社会风尚,为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奠定思想基础。同时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令依法治国与德行教化共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模式进行,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的最大化。

  3.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支撑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是当代对“和合”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人为本是传统治国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孔子及其儒学理论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论语》中“和合”政治思想的基本价值原则,从尊重生命的意义到推崇人生的主体性价值,都彰显出了其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无论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本主张,还是民为邦本、宽民惠民的治理理念,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和谐社会建设中追求的人文主义相契合。

  《论语》中强调要实行仁政德治,始终将社会的公正秩序和人民的福扯摆在第一位,对于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治国理政方面要时刻关注民生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和谐社会为目标,宽民惠民、施惠于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国富民强是治国理政的终极目标,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是看国库有多满,而是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富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和合政治思想中的以人为本价值原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民众普遍关注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宽民惠民、施惠于民,实现国富民也富的社会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奠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