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儒家“和合”思想的政治学分析

阅读:1205 次 作者: 来源:论文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11:51:54
基本介绍: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孔子是中华民族政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杆,他使中国的政治思想从此进入了完备的成体系的时代,他系统地整理了先人的政治理念,继承并丰富了这些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创立了其独具特色的政治体系,包括“和合”政治思想,开创历史之先河,这是孔子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最卓越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崇尚和合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在有着十分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很早以前,“和”与“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分别单独出现了。“和”与“合”最早连起来一起用,出现在《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五教”的意思是,商契能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百姓安身、社稷安宁。所以“和合”最初含义就是调整伦理关系、治理国家百姓的政治思想。

  “和合”政治思想作为孔子政治理论的精髓,在与孔子相关的许多经典着作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最为完备的着作,是对春秋及之前时代产生的中华文化的宝贵经验总结,是孔子及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结晶,对“和合”政治思想的体现尤为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论语》为基点,着力探究其中的“和合”政治思想的意蕴与价值。

  1.理论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论语》成书于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75--221年),记载了孔门师生藏修息游间的言论和举止。宋人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1],可见《论语》涵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足以小到规范一个人的修养,大到指导一个国家的治理。《论语》认为,国、家与个人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理想君子人格的养成,是建立在强烈的家国意识基础之上,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与国家利益一致、前途相连。其中的“和合”政治思想不仅表明了孔子对当时剧烈动荡的国家现实的否定,而且还体现了他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美好憧憬与重新建构。可以说,《论语》是研究儒家文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之一,是确认中国人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资源,体现政治人的个人修养与社会与国家治理的“和合”思想贯穿《论语》始终,是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一般来讲,一种思想文化,在长期的绵延赓续之间必然会显现出其独具特色的地方,这些独特的点往往就是该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区别于其他思想的标志。挖掘《论语》中关于“和合”政治思想的意蕴与精神内涵,并探究其在当代的价值,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最重要的是,“和合”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精髓,多次被学者从历史和文化领域提及与探讨,却鲜有人将其从政治领域探讨,本文抛砖引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本文以“和合”思想为中心,在认真阅读《论语》及相关研究着作和学术论文的基础上,从政治角度探索内容广泛、博大精深的“和合”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强调,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公开场合阐述传承、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道德不仅是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一种规定和要求,而且也是人性的升华,促进个人修身养性、善化心灵,扩展才智,使人类超越动物,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人是社会中的人,通过与他人的联系确保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与此同时又为他人的存在与发展提供条件,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可以引领正确健康的社会风尚,在启迪人生、荡涤灵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和合”政治思想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至今仍然是异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奠定了我国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理念就来源于此。本文旨在研究《论语》中的“和合”政治思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摒弃不合时宜的局限性,对合格政治人的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从人的自我修养角度探讨

  澳大利亚麦克理大学陈慧认为,孔子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阐释人性修养和形成过程。人性本身如同有瑕有适的璞玉一般,需要不断切磋琢磨,以瑕见瑜。孔子接纳人的自然反应,要求修养“善”的自然反应,控制“恶”的自然反应。个人如果有志于去追寻道德的至善,则需要不断修养和改进自己的欲念和动力。[2]孔子的道德观强调感情官能与承担道德原则的结合,表现为悦、安与乐的感受。这是选取了《论语》中一则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来阐释个人修养,从小微之处探求人生大义。

  当代新儒学三大师之一的徐复观在《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中指出,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自此也开启了人类无限融合向上之机,尽管先于孔子之时已经有很多道德观念作为人们的行为要求和评定标准而存在,但是都还只是在客观世界中发展比对出来的,并不属于有意识的人格世界范畴。在孔子所开辟的这个人格内在的世界中人在知能上的成就可以为客观世界以秩序的建立,基于此,需要人们高度的反省与自觉,提高自身的内涵与修养,并且继之以切实的实践功夫,才能完善内在的人格世界。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在中央政治局“儒学的现代意义”专题讲座中指出,“如果自我的内心能够做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大乱,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之间,对自己的身心安宁康泰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我的身心内外做不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和错乱的。”[3]

  汤教授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和谐与天地和谐之间的密切关系,个人内心和谐了,便不易被外界所迷惑、所影响,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内心都要保持中正和谐,不因外界影响。汤一介强调个人内心之“和”,实质是个人内心的修炼。

  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探讨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江宜桦在台湾《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上发表《论语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一文,探究孔子及其门人弟子对“政治”的了解,认为儒家的德治思想与西方的法治原则存在根本差异,固然有弥补现存民主政治缺憾的价值,却面临无法制度化以及无法对付失德君主的困难[4].但是论语对从政者德行的讨论,可以对现代政治思想有所贡献。这是从整个政治的层面来探讨德治之精要。

  华东师范大学的曹刚和唐凯林在《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中指出人是儒学的主旨,是主要的思考对象,“和谐的人”是追求的最终目标。现实中的人是处于关系中的人,对人的关系特性的把握也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肉体生命组织的存在,因此儒家的和谐观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在人伦社会中必须要坚持“仁者爱人”的原则,不仅体现在血缘宗亲的家庭成员之间,而且要不断向外扩展延伸,取譬于己,推己及人,建立和睦团结的和谐人际关系。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周茂春发表于2007年1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解构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一文指出,“‘和谐’是儒家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其内涵包括以调和人际关系为特征的和谐的人文规范,又指‘天人合一’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互济。”[5]

  天人合一包括“和谐”,也包括“合一”,全面概括了“和”与“合”的内涵,从而将为人与为政、修身与治国统一起来。这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探索“和”与“合”的内涵。

  (三)本文研究方法

  1.文献参阅法和资料搜集法

  为了使本文的理论研究更加扎实,材料来源更加可靠,笔者通读《论语》全文多次,广泛阅读有关《论语》、儒家和中国传统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该课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思想与历史相统一,孔子的思想自然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无法脱离他所接触过的人和他所经历过的事。分析孔子的“和合”思想,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分析为什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会产生这样的思想。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往往放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大环境下,从“儒家”乃至“中国哲学”取材,跨度大,时段长。儒家涉及的范围很广,着作甚多,从周公到近代“新儒家”学派,其间经历了多种解构变异,在一代代儒家和新儒家学者的阐述和解释中,和合思想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解读。而单纯把《论语》拿出来作为研究对象,从《论语》的记录中,探讨先师孔子对“和合”思想的阐述的研究已是不多,而以《论语》为基础,将“和合”思想与政治领域进行深入结合,探索“和合”政治思想的精髓的着述更是少见。

  本文致力于从《论语》的文本解释入手,专注于整本《论语》,并广泛结合相关史志记载、思想着作等,从最朴素、最凝练、最原始的孔门弟子的语言中提炼“和合”思想的内涵,从字面文本阐释到文本表象下的思想探究,结合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和合”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和合”政治思想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启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从《论语》“和合”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以及孔子和孔门弟子们的人生选择,都能够对当前社会和个人人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标签:政治学分析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