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文艺论文
  • 正文内容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理论探讨

阅读:1150 次 作者:李媛媛 来源:期刊网 发布日期:2018-08-29 15:05:15
基本介绍:

  摘要:杰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主要分析了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应当注意的是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社会中考察后现代主义这种文化现象,正是基于这一研究使杰姆逊关注到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有着无深度感、无主体性等特点。

  关键词: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一、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基础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晚期资本主义是对后工业化、充分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总概括,其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组织管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农业、商品流通领域,并进而渗透到文化生产、娱乐消费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跨国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纵深发展。”1杰姆逊认为文化理论的构建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揭示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文化也是理解时代特性的重要手段。由此说明了经济现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逐渐消失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杰姆逊引用厄内斯特.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能力科技发展中的基本革命——透过机器来生产机器引动器的科技——这正是科技革命史中最关键时候。1848年以来蒸汽引擎的机器生产,19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的机器生产,以及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及核子能量机器的生产——这三种生产的成功,乃是人类社会自18世纪后期经过‘原本’的工业革命以后因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所驱动而形成的极为普及的科技革命。”2曼德尔依据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三次不同的阶段,并且不同阶段资本运作的特点也不一样,每个阶段发展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扩展。第一个阶段是与蒸汽机时代相对应的市场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还是自由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第二个阶段是与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相对应的帝国主义下的垄断式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高竞争导致的垄断资本,该时期的文化表现为现代主义;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人们所处的阶段,是与电子及核能量机器对应的跨国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资本的跨国运作,文化表现形式为后现代主义。杰姆逊大体上认同曼德尔对资本主义历史分期的划分,正如杰姆逊在文中指出的那样:“既然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会从一个时期演化到另一个时期,则社会文化跟机器的关系以及它对机器的再现的方法形式,自然也会因时移世易而辩证地转变。”3杰姆逊根据曼德尔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文化分期理论。这三种不同的文化分期了理论相继产生,既相互关联又有其不同的文化风格。

  二、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说大众文化的繁荣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表现出的特点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功能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深入分析大众文化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的发展。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产生深刻的变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在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大众传媒的普遍性日趋广泛,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及广告工业的急剧扩张等使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这就是真正的形象社会时期,从此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主体面临每天多达一千多个形象的轰炸。”4人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影像世界里,影像文化以视觉为主,各种不断变换的影视形象代替了纸质文化带给人的思维想像。第二,消费社会的出现使得消费成为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动力,生产规模的大小受制于消费力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在文化产品与商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化开始入侵到文化范围,文化产品进入到市场领域,映入消费者的眼帘,文化被市场化了,成为大众的消费品。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纯粹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严格的界限也日益消弭。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消费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动力和主流,也成为后现代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三、大众文化的特点

  “杰姆逊认为它是指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大规模地进行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种文化工业不是产生于大众本身,而是‘特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商品文化。”5

  (一)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深度感的平面文化

  大众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商品生产紧密结合,生产的逻辑受到商品的逻辑的影响。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已经被商品化,因而一味地重视效率,追求时尚和流行,以往的文化是被理解为音乐、绘画、纯文学之类的有自律性的高雅文化,而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文化则为一些无深度感的平面文化,与金钱、利益、市场挂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消费品,人们不再挖掘作品背后所拥有的深刻含义,追求的只是即时消费和当下体验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快感。随着文化在生产方式和存在形态的改变,文化价值由其商业价值来衡量。由于受到资本商业运作的影响,后现代文化多表现为形象化,因此,大众文化的平面化和缺乏深度是形象化的结果。

  (二)大众文化使人们的主体性消失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大众文化有了众多的消费者,过去具有主体性、批判性、反权威和创造性的艺术家被大批丧失主体意识的制造者所取代,城市文明显示出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人本身被“物化”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丧失,大众文化消解了主体至上的原则,创造力是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的关键因素,一旦创造力消失,也就体会不到艺术家在文化作品中独有的对人生理想信念的召唤、真理意义的追问、价值追求的体悟,在文化层面上提高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艺术家的思想为市场而生,他们也意识到如果想在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中获得交换价值以维持生存,他们制造的产品就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追求的不再是个人风格而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和市场,在追求大众化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不再是传统经典文化的塑造者,也不再进行精神创作的活动,不是精神价值的创造者,而是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大众文化丧失了现代主义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化风格,因此,大众文化的繁荣不仅使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丧失了主体性,也使得消费者丧失了主体性。

  (三)大众文化的创作的手段是“拼凑”

  “今天,拼凑作为创作方法,几乎是无所不在的,雄踞了一切的艺术实践。”6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之前存在的现代主义文化创造的是新风格、独特的文化产品,而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生产者由于缺乏创新性,以迎合大众为主,被资本所控制与市场相关联,因此,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所做的工作就是简单的模仿过去的文化风格,这是一个缺乏文化创新的时代,当通过拼凑的方式将原本无关联的文化艺术形式组合成不同效果的大众文化产品投入市场,再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文化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很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正是由于“拼凑”手法的广泛应用使得大众文化日益繁荣。

  参考文献:

  [1]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刘梅.詹姆逊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倾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4]杨生平,吴歧范.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9(1).

  更多文学论文,请关注一起问道论文网


标签: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