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文物考古
  • 正文内容

考古学家在灌江流域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石器和陶器

阅读:1183 次 作者: 来源:文物小讲 发布日期:2019-06-20 09:05:33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文物考古资讯。

  灌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中发现的遗物主要为石器和陶器,不见骨、蚌器;以石器为主,陶器较少。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少量打制。磨制石器以通体磨制为特征,少量器表保留琢打的痕迹;石器器型规整,磨制光滑,制作精致。

  主要为宽体或长体的梯形、横剖面为两面微鼓起的长方形;器体多厚重,也有部分小石斧和锛。工具已多样化,除传统的斧、锛外,镞等复合工具已广为使用,尤其是石镞,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有三棱形、四棱形、柳叶形等。穿孔技术已在石器中较多使用,孔多采用管钻技术双面对钻而成,主要用于斧、镞、铲、环等器物上。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占90%以上,极少量泥质陶;夹砂陶的砂粒较细,以自然砂为主,有的在器表可清晰见到大小不一的自然砂粒,另有部分细小的方解石和石英。

  主要是绳纹和拍印的方格纹,少量刻划直线、曲线、水波纹、弦纹和戳印纹以及拍印的云雷纹、夔纹等几何印纹;泥质陶多素面磨光,有磨光黑皮陶和红陶,豆柄上可见极少的圆形镂孔。流行圜底器和圈足器,少量平底器,少见三足器;常见的器型有圜底的罐、釜、钵,圈足的豆、盘,纺轮、器座、支脚、鼎腿等,以侈口、折沿或卷沿、圜底的罐(釜)、支脚为主。陶器大多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特别是泥质灰白陶;陶器器型比较规整,制作方法除手制外,还出现慢轮加工技术。

  遗址主要分布在灌江及其支流两岸的山坡上

  而在河旁的一级台地上基本不见,这可能与台地较低、形成年代较晚有关系。洞穴遗址的洞口一般高出周围地面5—10米,面积不大。灌江所处的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非常的少见,所以这里所发现的遗址面积相对于其它地区的遗址来说,普遍都比较小,而且聚落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它的聚落形式多以小型的山地聚落为主,考古学家们在五马山遗址的商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地面式建筑以及半地穴房屋,这类遗址主要利用自然生长而成的岩体、立柱建筑而成。

  灌江是湘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虽然流程较短,流域面积也不大,但在此区域内却发现有较多的古代文化遗址,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这一带是古人类的一个重要活动区域;文化也较为发达,其文化特征与同属湘江上游地区的广西全州、兴安等县及湖南永州市境内同时期的文化相同,它们应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而且,这种文化上的同一性,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


标签:文物考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