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公民政治认同在网络化时代的主要变化

阅读:951 次 作者: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19-07-10 14:50:56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免费提供的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网络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如同其他政治现象一样,公民政治认同在这场社会变迁的影响之下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的主体、客体及环境等构成要素上。

  3.1政治认同主体的变化。

  网络化时代以来,数以亿计的网民开始成为政治认同的主体。学者雷跃捷指出:"网民是指那些积极参与和建构网络信息传播活动的网络使用者,是在合法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视其网络活动是重要的社会活动或生活内容的网络'居民'."[26]

  这就是说,网民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形成的政治认同主体,没有网络这种新型载体的出现,便没有网民和网民队伍的发展壮大。因此,与网络化时代前的政治认同主体相比,网络化时代的政治认同主体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3.1.1政治认同主体呈现出虚拟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这一特征使得政治认同主体在网络社会呈现出虚拟性的身份特征,这与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主体具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传统社会政治认同的主体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性格都是通过政治行为可以感知的政治现实。网络社会中的认同主体则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每一个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性格都需要借助文字符号来体现。因此,虚拟化成为网络时代政治认同主体的鲜明变化,这种虚拟化主要表现在:首先,认同主体角色的虚拟化。对网络社会的政治认同主体而言,不管你是政治从业人员,还是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不管你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个小小的鼠标,都能够在网络社区、网络论坛等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随时参与有关政治活动,甚至人人都能够扮演"管理员"、"版主"等重要角色。这种虚拟化的角色由于完全掩饰自己的身份、地位、职业,甚至相貌、年龄等表象,因而具有隐秘性,更有利于认同主体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其次,认同主体性别的虚拟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加上工作环境、性质、类别的不同,中国的男性一般比女性具有选择优势。然而在网络世界里,虚拟化不仅模糊了认同主体的角色,而且也使得认同主体的性别难以区分。一个人在网络的地位与影响不再取决于其性别,而是取决于其能力优势,尤其是版务、宣传、组织、个人号召力等方面的能力成为关键的考量因素。最后,认同主体行为虚拟化。

  网络完全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世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权威,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讨论。因此,与传统社会的政治参与不同,网络社会的政治参与行为变得虚拟化了。

  这种虚拟化的政治行为使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微博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亿,较2011年底增长3468万。这说明微博已经成为意见领袖发布各种信息的主要通道,这种虚拟性的政治参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3.1.2政治认同主体日益阶层化。

  政治认同主体在网络化时代还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阶层化日益明显。"阶层主要是指在阶级的基础上划分出的更为细小的社会利益群体。"[2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元化分配方式的实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分化,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新社会阶层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28]

  不同阶层由于社会经历、经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不一样,对某一政治事件产生的看法就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政治认同。首先,认同主体年轻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普遍改善,电脑已经成为年轻人必备的一个生活品,他们由此成为网络生活中的新生力量。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这些数据说明,当今年轻群体了解外面的世界、联系外面的世界,依靠的主要是网络这个渠道,他们运用新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因而他们政治认同的形成与网络信息影响较大。其次,认同主体高学历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我国认同主体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产生于改革开放后的上述新阶层群体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他们不仅掌握着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而且还率先掌握了网络的使用技术,因而他们能够通过网络的链接方式和搜索引擎,不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政治主题和交流对象。高学历群体与互联网之间的这种自由而频繁的互动,就使得他们不断体验到自身的主体价值。再加上他们的成长背景大体一致,在网络交流中更容易形成相同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其政治认同逐步走向趋同。

  3.1.3政治认同主体的表达走向自由化。

  认同主体对社会政治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非常有助于其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通过主体的自由表达,不仅能显示出其政治认同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反映出其政治认同的稳定性。与传统社会不同,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极大便利了认同主体的表达自由化。首先,认同主体能够平等地表达。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受舆论压力或权力威胁等因素影响,认同主体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看法,违心地回答自己的想法,从而容易形成伪认同或冷漠认同。而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平等性使得认同主体之间实现了完全平等。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人们在网络中没有社会地位、权力与财富等条件的限制,不用考虑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可以消除一切顾虑平等地交流政治思想,发表政治看法,表达政治认同,真正发挥政治认同过程中的主体性。其次,认同主体能够及时地评论。在传统时代,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政治信息,往往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与编辑后才能发布。公民只有了解政治信息的权利,没有发表看法和评论的平台和权利,加上政治过程的不透明,公民对社会政治与国家形势知之较少,极大限制了其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然而,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为人们及时获得、传播政治信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由于网络传播既是多向性的,也是交互性的,无论是重大的国际和国内政治信息,还是琐碎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信息,都可以在瞬间传遍各个角落。

  人们不仅能够及时浏览到这些政治信息,而且还及时地进行评论。这些评论通过网络服务器直接上传,人们可以及时地进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政治认同的建构速度。最后,认同主体能够自由地建立话语平台。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工具,越来越多的认同主体利用网络平台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与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同,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网上参与投票、论坛参与讨论、微博或微信发表看法以及网络签名声援等。显然,人们借助这些网络参与形式能够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形成。同时,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也改变了现实政治参与的规则,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虚拟空间政治认同的形成。如每年"两会"期间,政府和记者纷纷设立两会微博话题,报导两会见闻,人们可以针对某一政治问题随时开展交流,拓宽了政治表达空间,加速了对党和政府政策的及时认同和支持。

  3.2政治认同客体的变化。

  政治认同客体指的是政治认同的对象。网络化不仅使政治认同主体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而且也使政治认同客体产生了新变化。

  3.2.1国家认同得到不断提高。

  国家认同表现为公民对国家的情感归属。这种情感归属是民族国家维护统一和团结的重要心理基础,影响着各民族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的政治行为。互联网是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优秀文化的交流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推动民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促使国家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首先,国家归属感日益增强。归属感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情感,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国家的归属感,关系到该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问题。网络信息的无中心性和即时性,促进了国家发展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前途,关注政治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以主人翁的身份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这一切促使国家归属感空前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快速提高。其次,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取向和现实状况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属于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时代也是我国社会获得大发展的一个时期。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国家在国际事物中政治地位的提升和政治作用的发挥,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在连续的五年中《环球时报》分别对中国的五个城市展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舆论调查,最后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没有特定选择答案的前提下,有60.1%的受访者最喜欢的对象选择了中国,而喜欢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比例都不超过10%."这说明,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凝聚和纽带作用不断显现,中华民族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日益彰显出独特魅力,最后,国家统一意识继续增强。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和根本保证。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证明,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就是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网络时代,台湾与大陆的居民之间的往来大为增加,经济贸易不断增长,文化交流不断增加,这些不仅为两岸相互了解各自的风土人情、政治信仰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统一奠定了基础。

  3.2.2社会制度认同得到不断增强。

  制度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对社会主要制度的积极评价和情感支持,属于一种主观的政治心理活动。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其制度认同的建构都与社会发展与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网络化发展,中国社会的制度认同发生了深刻的变迁。首先,市场经济制度得到认同。市场经济制度是指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手段的一种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从在我国开始确立发展到逐步完善阶段,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中国民众对这个新鲜事物开已经从非常陌生变得非常熟悉,从有所抵触变得的非常认同。今天,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产生了一批的民营企业家,促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根据《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统计,"2014年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146915.71亿元,约占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的四分之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和优越性得到了民众的完全认同。其次,政治参与制度得到认同。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29]

  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是现代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既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政治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现代政治的传播手段与发展形式,而且还赋予了政治参与新的形式和内涵。人们纷纷利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形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通过网络参与,人们不断揭露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抨击一些不道德的社会行为,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建议和要求,这些不仅使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能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可和支持。最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关注。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保障各国公民享有生活权利的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在于通过实现社会公平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否完善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显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越完善,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社会就越认同,反之则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框架已经确立,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补贴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确保了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而且也进一步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成员在这些保障制度的保护之下,不仅生活有所保障,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3.2.3执政党认同得到不断深化。

  政党认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任何一个政党的这种归属感和忠诚感都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因而现代社会的政党认同不可避免地与网络化社会存在着密切联系。从社会现实来看,互联网凭借着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强大的技术优势,对政党认同的塑造和提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得到巩固。执政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某种政治权力秩序是否认同及其认同程度如何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政党,其执政合法性的基础都是认同或同意。所以一旦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受到侵蚀,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权力就会陷入危机。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合法性的标准是什么?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这一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相同的。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来源于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经济成就不仅在现时为共产党统治提供了合法性,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将具有合法性。"[30]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共产党又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策略,来重塑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习近平在2014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所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点,互联网的发展给党的执政认同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只有正视互联网的挑战,引导政治主体有序地参与政治,才能不断奠定执政合法性新的基础,并塑造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其次,执政党形象得到提升。"政党形象一般指它在成员或追随者心中的印象。"[31]

  对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党形象都关系着人们对它的认同以及因此而产生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始终都非常重视其形象的塑造和建设,不仅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的信任和服从,也确保了长期执政的政治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全面提高,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政治形象不断提升,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对共产党走的信赖和认同。所以说,塑造和建设良好的执政党形象能够促进政党认同。但是,执政党形象在现代社会的塑造和建设离不开网络媒介的运用。

  在互联网时代,我党一贯重视网络媒介的政治作用,网络媒介也秉承着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形成了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相协调的政党形象塑造模式。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介塑造出全新的政党形象,另一方面,无论是党的成员,还是党外民众,都对政党形象充分肯定和赞赏。再加上我党利用互联网对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自上而下的反腐倡廉网站,密切监督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行为,这些都为树立执政党良好的形象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政党文化不断得到传播。"政党文化是指政党在长期的组织活动中,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其绝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稳定的价值取向、组织心理及行为作风等。"[32]

  文化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党文化也影响着政党自身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党文化,它由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制度原则、政党作风等制度规范体系,政党标识、政党形象等内容组成。中国共产党通过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传播和国际话语的表达,既宣传了自己的执政文化,也增进了公民的政治认同。并且借助网络载体的技术优势,向世界其他政党大力展示共产党的形象和文化,大大增进了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合作。

  3.2.4主导意识形态认同得到不断巩固。

  一个国家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发展时期,多元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实。由于各种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不一样,因而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只有把执政党倡导的主导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成员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整合意识形态的发展,确保社会的和谐有序。互联网时代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建设搭建了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一方面,执政党通过对网络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和了解民众的总体思想发展状况,倾听到民众的真实声音,因而便于和民众进行畅通的思想交流和沟通。

  另一方面,执政党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和传播优势宣传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增强主导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说服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得到不断巩固。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稳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近年来,我党利用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运用,创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站,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民众通过这些特色网站的浏览,既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也巩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及其民众普遍信奉、遵循和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规范。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3]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公民提出了具体的价值追求,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由于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弘扬。再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应该如何坚持其主导地位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如何向国际传播的问题。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国际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才能为中国民族融入世界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的互联网络能够冲破时空界限,使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快捷手段。为此,我国政府借助现代网络工具,一方面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的国际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全世界共享的理论资源。

  3.3政治认同环境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既与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有关,也与认同环境有关。因为政治认同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构建,环境因素对政治认同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环境的建设同时也是政治认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说,政治认同的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网络化时代不仅使政治认同主体和客体发生了变化,而且也使政治认同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3.1认同环境由单一性向双重性转变。

  政治认同的环境由单一性转向双重性,是政治认同环境在网络化时代发生的显著变化之一。我们知道,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面对的主要环境是现实的社会系统环境。无论社会系统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还是社会系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政治认同主体而言,都是看得见的真实存在。进入网络化时代,政治认同的环境中出现具有虚拟性特征的环境要素。在这种虚拟性的环境,政治信息的内容与展现形式,政治信息的传播和表达,都是借助于数字符号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政治认同环境的这种虚拟性是由网络的虚拟性决定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网络的基本特征是虚拟(virtual),其空间是由纯粹的数据、数字、图表或各种表征现实世界的信息组成的,在这里,不存在有生命的个体或有形的物质实体。"[34]

  即是说,网络形式是一种虚拟存在,但虚拟形式是对真实的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应,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因此,与传统的具有单一性特征的政治认同环境相比,带有现实和虚拟双重特征的现代政治认同环境必然对公民的政治认同产生复杂的影响。因为在网络化时代的政治认同环境中,政治信息是非常复杂的,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毫无疑问,这些复杂的环境要素给政治认同带来的影响必然是广泛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理性的,也有盲目的3.3.2认同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相较于网络化之前的认同环境而言,网络化时代的认同环境由封闭性开始全面转向开放性。英国学者诺顿提到过,"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核心。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力量所在,也是其力量之源泉。它是令人惊奇的复杂系统能够如此之好的原因".[35]

  由于政治认同的环境离不开认同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认同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决定了政治认同的环境不可能是封闭的,一定是开放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人类活动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和范围无限扩展,跨地域、跨国界的信息交流和行为交往变得极其容易,政治认同的环境在空间上已经没有传统社会的那种固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开放。而且在网络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认同主体的思想观念既可能表现出一定超前性,准确地判断和预见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可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与现实社会发展不同步的思想观念,必然从纵向上打破政治认同环境的封闭状态。所以,政治认同环境在网络化时代的这种客观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3.3.3认同环境由稳定性向动态性转变。

  一般而言,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所涉及的社会宏观环境不是瞬息万变,而是相对稳定的。无论是政治认同环境的整体状态,还是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存在状态,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因而传统社会的环境要素对政治认同产生的影响既是具体的,也是有限的。

  然而,处于网络化时代的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在网络化世界的推动下,政治认同面对的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都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继而会引发政治认同主体当今的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快速变化。由于构成政治认同的各个环境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公民政治认同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具有动态性特征的认同环境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既是复杂的,也是不确定的。网络化时代政治认同的建构,必须重视认同环境的建设。


标签:思想政治论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