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梁晓声“背对市场”的文学写作

阅读:1065 次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日期:2019-10-06 09:08:31
基本介绍: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梁晓声《人世间》以最高票拿下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说:“听到这个喜讯后,我比较平静。因为这是我的一个情结,是向现实主义致敬的一种写作,也是向民间生活的一种致敬,更是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一句话可谓道尽了梁晓声几十年来文学写作的甘苦艰辛、理想追求、文学信仰……

  我们知道,迄今为止,梁晓声已创作了超过1000万字的文学作品。这其中知青文学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文学痕迹。

  但是,梁晓声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为读者们熟知的知青文学。在新旧世纪之交,梁晓声出版了一系列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矛盾与社会底层百姓命运的书籍,如《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生存启示录》。

  这次,在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以最高票拿下该奖的《人世间》,则仍然是梁晓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拷问时代焦点、关注社会底层民众、向文学致敬的一部重要作品。

  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熟悉故乡的历史文化、故乡的生活,尤其底层民众的生活,他更是感同身受,他与他生活过的这座城市一起历经世事沧桑。在《人世间》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小说书写了周氏三兄妹的奋斗和选择,其中既有他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的人生轨迹,也有哈尔滨50年来的发展变迁。他从自己熟悉的城市贫民区的底层生活写起,然后一步步发散到社会的其他阶层和人群,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有媒体评论说,“这是一个重要作品,不仅因为是梁晓声写的,不仅因为篇幅长,而是小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

  梁晓声说自己写《人世间》,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向现实主义致敬。他要通过他笔下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物,传达他对社会的感知和愿景。“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所以,“我既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也写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通过‘应该怎样’,体现现实主义亦应具有的温度,寄托我对人本身的理想”。

  梁晓声的《人世间》写作,从酝酿到完成,共计115万字,前后经历了8年的时间,这8年的时间里,梁晓声一个字一个字在稿纸上“爬格子”,写了3600多页。写完这部长篇小说,梁晓声步入70岁……《人世间》40多万字一本,共有3本。在这个视听时代,会有人读吗?有朋友提醒梁晓声,最好只有二三十万字,写那么长谁看呀?梁晓声回答:“《人世间》是我对家乡的文学汇报,是对家乡50年历史做一个小结,最主要的,我要用笔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画一组群像,在书中呈现出我所熟悉的哈尔滨人的样子:豪爽、仁义。”就是要把《人世间》写成“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畅销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

  如今,可说是一个“畅销书”流行时代。文坛上,一些作家的写作愿望,是当畅销书作家、当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他们的文学意识、精神意识,被图书市场意识、自我宣传和商业文化包装头脑取代,作家的文化身份、人格特质向商业作家、市场人格角色转变。这些畅销书作家,把为读者写作、为市场写作作为博取名利的唯一条件,文学价值、精神价值、现实主义精神、理想主义,不再为这些畅销书作家所信奉……

  但实际上,梁晓声曾说过,他知道怎样的作品能够获得商业化的成功,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弄能写出畅销书,但他不愿去迎合市场,“越写年纪越大,写到70岁的时候,还想着我这本书应该怎样写,人们到底喜欢看什么?我加进哪一些,他们更喜欢看,这样我能多印多少册,多得多少稿费,不觉得自己太悲哀了吗?这时候可能就只剩下一个愿望,向文学致敬。向文学致敬——我是因为这而写的”。

  总之,透过《人世间》,梁晓声的写作为什么“背对市场”,就是因为他自己永远不变的“文学情怀”,就是坚持“文学的本分”,坚守作家的责任和社会的担当,要写出“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中国”的时代的、史性的作品……

  梁晓声写作《人世间》,是要“向现实主义致敬”“向文学致敬”;其实,我们读者不仅该向《人世间》致敬,更应向梁晓声致敬。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存在方式,坚守自己的文学态度和写作立场,不为“市场”“畅销”写作,喧嚣、浮躁的文化大潮退去,必将凸显、展露出其所追求的文学理想、文化人格、精神品质的光芒。


标签: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