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文学期刊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

阅读:1170 次 作者:何何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布日期:2019-11-21 11:15: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文学期刊资讯。

  文学期刊为文学存史,是点亮时代精神的火把。“在新时代,文学精神如何建构?如何提升文学期刊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日前,在由四川作协主办, 《四川文学》编辑部、四川作协报刊联盟秘书处承办的“2019全国名刊专家论坛暨四川作协报刊联盟年会”上, 《四川文学》执行主编罗伟章抛出了这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钟山》 《十月》 《北京文学》 《小说选刊》 《中华文学选刊》 《中篇小说选刊》 《长城》 《文学报》 《散文选刊》 《湖南文学》 《雨花》 《天涯》 《长江文艺》 《青年作家》等众多文学报刊负责人、编辑与会,就文学刊物当下的处境与未来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其中,如何应对新媒体给文学期刊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

  使命与坚守:文学期刊要兼顾扶持新人与读者口味

  文学期刊有自己的使命。《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指出,众多的文学期刊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文学期刊的办刊宗旨就是为了给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发现新人新作,这种使命本身不是市场的,而是公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主流的、有实力的作家绝大多数都是从文学期刊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但同时文学期刊也有市场属性,刊物和作品最终要接受读者的检验。“所以文学期刊必须兼顾这两个使命,我们要在致力于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的同时,发好作品、有质量的作品,让读者尽可能喜欢、接受这样的作品。 ”因而,从办刊的策略来说,首先每期不能光有名家,还必须有新人新作,作者阵容的搭配、题材的搭配、长短的搭配,都要有讲究。其次不能把杂志办成同人刊物,杂志必须有开放、包容的姿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去团结作者和作家,发现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要尽可能地办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千刊一面。

  文学期刊使命的完成贵在有一大批优秀编辑的坚守。《十月》副主编宗永平谈道,“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文学,文学是我们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作为文学期刊的编辑,要有自己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同时也要有文学的理想,应该认识到文学是有尊严的,做文学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坚守的力量来源” 。

  变与不变:文学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温度、有品位

  时代日新月异,对文学期刊提出新的要求,文学期刊也在不断延伸手臂,调整步伐,拥抱新时代与新媒体,有所变有所不变。 《文学报》主编陆梅指出,上世纪80年代编辑与作家那种相伴相走、呼吸与共的关系令人怀念,编辑永远是走在作家前面的,是给作家提灯照路的角色,是指路人,这是一种命运般的友情。正是文学期刊这种指路人的形象和身份,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精神建构,也成就了作家的理想和光荣,这应该是文学期刊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力所在。今天媒体深度融合,文学的边界、文学的生存机制、文学的阅读与接受场域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文学期刊在今天要做怎样的变与不变?在变化方面文学期刊各有各的做法,但编辑和作家之间那种相互生长、彼此激发的关系,是一切变化的前提。一个好的文学编辑会和一批作家之间有一种同代人惺惺相惜的命运共鸣感,这种关系到了互联网和网络媒体时代是不能丢的,是不能变质和变味的。现在作家成长渠道已经多元化了,他们未必是从文学期刊成长起来的,但文学期刊始终有一个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有温度、有品位。 ”

  “作为传统纸刊,面对新兴媒体要积极地去适应和改变。 ”罗伟章认为,作为传统纸媒,面对新兴媒体要积极地去适应和改变,同时技术的发展变化代替不了某些恒常,比如人心、人性、人的情感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学的使命正是对人的表达,我们不能因为新技术而降低文学的标准,恰恰相反,传统纸媒在新技术的语境里要更加注重质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保证有精神层面的纯粹性和高端性,一份有担当的文学刊物,不管走得多么艰难,都须胸怀一种志向,那就是留存精神种子” 。

  反思与转型:每个文学刊物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光亮

  新媒体面前,文学期刊“掌门人”们在不断进行着反思。 《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谈道,当下文学不断边缘化,抖音、快手等APP成为记录生活、记录个人喜怒哀乐、记录世间万象的重要方式,文学在整个精神生活领域里所能提供的新鲜的、有启发性的东西被其他很多网络平台取代了。当代文学史上很多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议题都是文学期刊主动策划、引导和发起的,而现在文学期刊在议题设定上成效并不明显,文学界最有标志性的创作思潮、写作现象并不见得和文学期刊主动引导有关。文学期刊的声音微乎其微,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现状。“我们应该通过对作品的选择、编排,进行深度策划,来呈现一种值得关注的写作取向,把一种文学现象或者文学话题提炼出来。 ”徐晨亮认为,如果我们总是在用“文学被边缘化是回归常态”等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论述来阐述文学现状,会导致我们自动丧失对文学现状和文学生产机制的反思,未来就有可能使文学进一步和时代与生活脱节,“应该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把文学与时代生活、与广泛的阅读者对文学的期待联系起来” 。

  文学期刊在“偷懒”和“摘果子”,《天涯》副主编林森直言当下文学期刊的这一弊病。他指出,作为编辑需要走在整个时代前面,敏锐地感觉到某种思潮的涌动,顺势推出一批作家作品,但很多刊物推出文学新人其实是在“摘果子”,因为其他平台已经把这些新人推过了。文学刊物推出文学新人新作的功能已经基本消失了,很多网络媒体通过访谈、颁奖典礼直播等更现代的方式直接把作者推到网友面前,“对比现在这种更年轻的青年作家的诞生方式,我们的传统文学刊物还是太懒了。我们最常用的方式一是颁奖,二是排行榜,这两种方式其实是传统期刊编辑很偷懒的一种方式,每个杂志都发出这种声音,而且希望自己的声音更大一些,但当每个人都喊的时候也是无效的,我们刊物的引导力也在急剧下跌。把眼光扩大一些,我们文学期刊可做的地方还有很多” 。

  “每个文学刊物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光亮。”《青年作家》执行主编熊焱指出,目前很多刊物趋向同质化,包括写作同质化、办刊思维的同质化。同时,“现在传统期刊都在寻求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但仍然都在以传统文学期刊的思维模式在办微信公众号,无非是创作谈、评论等,跟纸质期刊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如何打破壁垒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反思。”《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刘晓闽谈道,如今数字阅读的群体不断扩张,对纸质阅读的需求越来越少,这也逼着《中篇小说选刊》转型,在坚守纸媒的同时,打造了一个数字平台“万众阅读”APP,去年十二月上线,试图将刊物积累了四十多年的作家作品资源进行整合与呈现,“纸质刊物容量有限,很多丰富内容无法呈现,数字平台可以成为纸质刊物品牌的延伸” 。

标签:文学,文学期刊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