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推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阅读:1108 次 作者:张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8-11-05 14:58:44
基本介绍:

  近年来,国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深化了中国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倡导的交流互鉴、双向阐释的观念和方法,也影响了现代文学、文学理论等领域。11月3日,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等相关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强调内部融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晓表示,概括而言,分歧突出表现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导致对整个学科认识的不同。他认为,虽然从概念出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内涵不同,但从当下中国高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可以看到,这两个方面应该是高度融合的。唯有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避免因学科认知分歧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才能有效地促进该学科正常有序有效地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昭毅从学科意识、专业精神、团队力量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思考。他认为,从学科分类和发展角度来看,要朝着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秉持专业精神,从本体论角度认识学科属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此外,要注重知识传承,构建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推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成为新的增长点。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炳范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得到了巨大发展,已经走过了以译介国外理论为主的阶段。在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也面临着挑战和发展机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要转换观念,调整思路,实现由“文学型”学科向“文学+文化型”学科转换。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郝岚表示,如果承认文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历史和世界,那么综合性地看待国别文学与世界文学就是有意义的;如果探索和勾勒文学的世界流通规律是可能的,那么使用受益于跨学科方法的研究就可能是有效的。要通过宏观与微观并行的文学研究,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

  倡导对话意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需要具备世界眼光与世界胸怀。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建军提到,在教学中应强化问题意识和现实导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教材的辅助下回归原典文本,把问题搞活、讲透。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新谈到,当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某些研究者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文学文本本身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丰富性揭示,以空洞宏大的叙述支撑自己预设的观点。他认为,在今天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应该警惕拿来主义或自说自话,研究者应力图进入对话的场域,避免分离式的独白言说。

  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冬云看来,研究者应秉持文化多元、“去西方中心”的理念,破除西方中心论,建立多样化文化生态。在教学实践中,改变重西方、弱东方的教学惯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外国文学经典的文化他异性相遇,为学生感受、理解世界文学的魅力搭建一座桥梁,重视经典的“细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感受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国际学界出现了对世界文学的热切关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傅礼军表示,世界文学研究迅速成为21世纪比较文学界最引人注目的学术前沿领域,而各国受众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恰当地理解和接受来自全球各地、与本土文化差异巨大的文化产品,即如何获得全球文化能力,而世界文学具有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功用。因此,对于如何培养全球文化能力的研究,是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郝岚认为,随着中国比较文学的不断发展,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新生代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能力。第一,在人才选拔与培养、学术梯队组成上,加强多语言能力培养;第二,不局限于人文学科内部,应提升文学感知、科学方法、哲学素养等多方面能力;第三,要坚持文学的人文主义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则强调应重视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学术期刊是学科发展和研究成果的载体,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科学术发展的历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带动、促进乃至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

  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


标签:比较文学,文学研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