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叙事散文
  • 正文内容

合肥印象

阅读:1628 次 作者:王罗成 来源:安徽网 发布日期:2018-11-15 08:35:00
基本介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作品展示。

  从上大学开始,我在合肥已经整整生活24年了,也目睹了合肥这座城市的成长变化。

  1994年的夏天,我提着一个黄木箱,背着黄书包,从皖西南的老家,搭乘一辆顺风小卡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公路,颠簸了一天,终于在华灯初放的时候,赶到了省城合肥。那时的合肥,远不如现在这么大,就是个大县城的模样。从合安公路进城的时候,街道两边都是低矮的多层楼房,路上行人稀少。十字路口中央,大都有一个带圆形顶棚的指挥台,交警站在那里从容不迫地打着手势,指挥着车辆通行,倒也显得井然有序。这是合肥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

  呆了四年的母校,位于蜀山区的龙河路,毗邻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当时学校的正门位于龙河路,沿街有许多商铺,非常热闹,有卖小吃的、有卖水果的、有卖日用品的,生意都相当的红火。特别是被学生们美其名曰“美食一条街”的龙河路,更是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记忆深刻。每到周末,我们就三三两两,沿着安徽中医学院围墙边的土路,穿过一大片农田进入长江西路,然后坐上3路公交车到当时的市中心三孝口、四牌楼、城隍庙,去逛街购物。当时公交车上还有售票员,大都是胖胖的大姐模样,挎个小包,拿个票夹卖手撕票。谁能想到,如今的公交车早已是无人售票了呢!

  我上大学期间,母校一直在积极申报211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母校的建设。在我们毕业的前一年,经过努力,母校终于在黄山路上重建了大门,也扩大了校园的范围,新建了高大气派的图书馆等设施。当时,每一个师生都为母校的211工程建设,感到自豪和骄傲。

  转眼四年的学生生涯结束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龙河路,又拎着那个黄木箱,辗转来到濉溪路附近的郊区政府上班。那时,合肥周边的乡镇都属于郊区政府管辖。郊区政府辖有当时的“安徽第一镇”“安徽第一村”,辖区内的各类乡镇企业、村办企业,都办得相当红火,很多企业享誉全国,有的产品还出口到国外。虽然后来区划调整,郊区政府被撤销了,但它代表了合肥发展的一段历史,值得记起。

  上世纪90年代末,合肥的工资水平仍然很低。我上班第一个月,单位开饷,发了500多元,很开心。一到周末,呼朋唤友,一帮同学会聚到市府广场的龙虾排档喝酒吹牛、畅想未来,颇有点 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味道 。

  刚上班的前半年,我被单位抽到巢湖大堤修建现场指挥部。坐着14路公交车 ,沿着破旧的老合巢路,一路晃到渺无人烟的巢湖边,有时候一晃就是大半天。那半年时间,经常住在巢湖大堤附近。夜深人静的时候,遥望漆黑的湖面和星星点点的渔火,仿佛能听得见湖水轻轻拍岸的声响。那时虽然居无定所,经常加班加点,但没有感到辛苦和劳累,总觉得远方有诗有风景。

  时过境迁,如今的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头伞形的交通指挥台,已不复存在;街头低矮的楼房,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街头凌乱的摊群点,被罍街、龙虾一条街等特色街区所替代。包括母校在内的众多高校,也搬到了“大学城”,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有了新的飞跃。就连荒凉寂寞的巢湖边,也热闹了起来:坑洼不平的湖堤,铺上了沥青,变成了漂亮大气的环湖大道;南北高架、地铁1号线,直通到巢湖岸边。一座滨湖新城,在这里拔地而起。这里不仅有宽阔的街道、美丽的校园,还有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这么优美的生活环境,与十几年前我到过的巢湖岸边,有着天壤之别。

  我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都应心怀梦想和远方。如果没有当年合肥人的辛勤努力,那么合肥仍会停留在“县城”的发展阶段,高铁、地铁、高架、滨湖新城,或许也只能是一个梦想。有句歌词写得好:“合肥是我家”。未来,合肥的成长壮大,仍需我们倍加呵护,携手前行。

标签:叙事散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