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叙事散文
  • 正文内容

我家的故事

阅读:2089 次 作者:丛晓梅 来源:奈曼旗新闻 发布日期:2018-11-23 12:20:20
基本介绍:好家风征文作品展示。

  “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儿时起,妈妈的这句话就时常响在我们的耳边。那时候,我们都似懂非懂,但知道:人,要有教养,要辈辈传。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北方的俗语,也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对后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的模仿,是一种家风的传承……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现如今我们兄妹四个各自成家立业,生活的不错,也算事业有成,最主要的是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们都孝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我家祖代相传并引以为骄傲的事。父母没给我们讲什么要孝顺啊如何,而是从小看着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对亲人的关爱长大的,孝老爱亲,在我们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于1964年结婚,养育了我们兄妹4人。本是六口之家,但没有真的是6个人生活在一起:先是老舅来读书,几年后,老姨参加工作住到我家;老舅当兵走了,姥姥、姥爷搬到了我家……后来四舅的儿子来学前班读书,一住就是近十年……我们从没听见父母喊苦,说累,看到的都是每天微笑的面孔……至今,姥姥瘫痪在床的画面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那是1993年春天,一向要强的母亲哭了,哭的特别伤心,姥姥瘫痪了!从那时起,母亲每天下班回家,不仅忙家务,还要侍候姥姥:擦屎擦尿洗身子,每天定时背着姥姥去医院针灸,回家来锻炼腿部肌肉,50多岁的母亲每次帮姥姥锻炼完都是气喘吁吁,大颗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紧接着是大块的尿布一堆又一堆的浆洗……母亲怕屋里有味,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都是在屋外的院子里给姥姥洗尿布。春秋还好,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放上些热水也转瞬变冷,母亲的手粗糙开裂……都说老年人真的像个孩子,由于瘫痪在床,姥姥时常大便干燥,医生让吃果导片,姥姥就偷偷多吃,结果又止不住,弄得满炕都是,但母亲依旧耐心收拾,没有一丝怨言……

  正是父母的孝老爱亲感染着我们,我们兄妹4人从小就都非常懂事,都会做饭、做家务,还从不吵架。一九七几年的时候,烧柴都靠自己家上山弄。父亲母亲领着二哥去树林里砍柴,大哥领着我和弟弟在家做饭。大哥也还小,就蹲在锅台上做饭,我负责烧火。等父母他们回来的时候,饭也熟了……那时生活比较困难,父母又怕耽误我们长身体,每天中午都吃饺子,但大多是菜馅。中午下班到家,全家动手:和面的,剁馅儿的,擀皮儿的,包饺子的,烧水的……边干活边讲着见闻、笑话,忙的是不亦乐乎!等到一九八几年,大哥上了大学,每到寒暑假,我们哥几个就成了家务及做饭的“主力军”。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更是无需父母动手,大哥、二哥掌勺,我备料,弟弟负责做米饭、摆放碗筷、酒水等,父母偶尔监督一下,挑挑毛病……真是有歌有笑,其乐融融……一直到现在,我家过年都是大团圆!大哥住在呼和浩特,弟弟远在山东,但每年春节务必回家。虽然只有几天的假期,虽然要开十几个小时的车,虽然旅途劳顿,可到家后没有谁歇息,马上开始“战斗”:我们哥嫂弟妹七八个争着当主厨、备料,一日四餐,餐餐丰富;席间推杯换盏,题词助兴,顿顿有彩;餐后轮流陪着父母玩牌,哄他们开心;睡前全家围坐在一起,说各自的工作、生活,滔滔不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父亲母亲总是看看这个,瞅瞅那个,笑得合不拢嘴,眼里满是自豪……

  “谁都有双重父母,要同样对待……”这是妈妈经常说的,她也是这样做的。我的爷爷一直在各大局当领导,生活的一直不错,但每逢年节礼物却不能少,即使是在最困难时期。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哥刚刚大学本科毕业,二哥读大学本科,我上中专,弟弟在高中上学。父母工资本就不高,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每月除去给二哥和我的费用外,所剩无几。母亲每天晚上下班再去买菜,这时是最便宜的,一般不买肉,更不要说添置衣物。妈妈的鞋底开胶,就用绳子绑上,单位的同事调侃:“王园长,您这是新式鞋子啊……”母亲一笑而过……接着,弟弟又考上大学本科……这几年,我那在天津的姑姑生病,妈妈总是寄钱;2017年秋天,我二叔生病,妈妈直接给了1万元,叔叔婶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现在这句话又成了我们这一代教育子女的“名言”。我的侄子、侄女、女儿、儿子耳濡目染,也是“孝”字为先。你看:我那十岁的儿子正在为姥姥、姥爷开门……

  作者简介:

  丛晓梅,中共党员,奈曼旗实验小学教师兼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毕业于哲盟师范学校,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任教二年级。是自治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通辽市行业领军人才。

标签:散文,故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