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夯实文化自信的文学人类学基础

阅读:1182 次 作者:查建国 胡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9-04-19 08:55:43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文学资讯。

  4月6—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主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系列专著发布会暨专家论坛在上海举行。

  探究中华文明之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认为,随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不断推进,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任务。文学人类学学者的不断探索创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开拓,文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华创世神话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表示,文学人类学学者应开展学科交叉、视界融合的研究,坚持以中国问题为本,以中国素材为着眼点,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积极探索中华文明历史起源,努力进行学术创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体系与人文研究方法论作出贡献。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表示,坚定的文化自信能够激发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其中,玉石神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统一性,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我们要以玉石文化为突破口,通过分析史前的重要文物,为探寻华夏文明独特性找到重要线索,对丝绸之路中国段进行重点解读,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原与西域关系,理解中华文明与欧洲、非洲文明的关系提供崭新的思路,展现中国的学术自信和学术创新。

  促进原创理论发展

  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由来已久,不仅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看来,文化自觉不是一句口号,要对中国文化有整体、深度和全新的认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文化自觉落到实处。中国的文学人类学学者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建构出属于中国本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文学人类学这门在跨学科潮流下诞生的新学科有着强大理论原创力和阐释力,未来也将继续整合理论与实践,发现和提出更深入的原创理论。

  塑造、展现和传播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应当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含量,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展现中国形象中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表示,文化自信要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开始找寻。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线索,深入文学人类学研究,首先要有高度,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次要有深度,多做理论性的探索,做出真正有思想创新、理念创新的成果;最后要有新意,重视理论体系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引导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做好中华文化传播普及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表示,要实现文化自信,人才是重要资源。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高端人才应该大有作为,在积极推动人文学科前沿成果的国际化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玉雷结合自己的创作历程,谈了学术成果的转化与社会推广问题,提出各界专家学者不仅要加大在学术上的专业探索,积极打破学科之间的固有壁垒,也要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推动学术资源、学术成果的文学性转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优秀的学术成果以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传播出去,将优秀的专业成果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建议,我们应从文学研究出发,运用各种艺术门类及多媒体或跨媒体的形式,拓展宣传已有学术成果,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应适当减少文学研究的神秘性,带领广大普通读者重返文学经典文本体验,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表示,当代中国发展与全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立在个体的多样性和整体的统一性之上,因此,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需要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当下,我们文学人类学的工作就是在多样的文化中寻找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超越现代西方封闭性的精英书写系统。


标签: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