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艺术
  • 正文内容

专访《哈姆雷特》导演徐俊:世界戏剧文学中的两座高峰,我都攀登了

阅读:562 次 作者: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日期:2023-10-16 17:00:1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艺术人物专访报道。

  “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笔下振聋发聩的疑问,在中国音乐剧舞台上又有了全新诠释。上个周末,由徐俊导演的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这一生长在东方土壤的西方宫廷传奇故事,给南京观众带去了极大震撼。而音乐剧的幕后创作故事也值得探索。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对导演徐俊进行了独家专访。

  专访是在徐俊导演当天的演前导赏后,他带着剧迷观众们在南京保利大剧院的舞台上进行讲解和介绍,上上下下忙碌了一小时,然后匆匆来到了采访间。

  让记者惊讶的是,徐俊导演之前是家喻户晓的“沪剧王子”,后来他重返校园,十年寒窗,从戏剧本科读到研究生,然后去百老汇,看剧学剧,现如今,他致力于用音乐剧讲好中国故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大胆探索着。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导演自然也想带来一千部风格迥异的哈姆雷特。创作音乐剧《哈姆雷特》是徐俊导演上学时就种下的种子,“在我的心中,世界戏剧文学有两座高峰,一座是咱们的《赵氏孤儿》,另一座就是《哈姆雷特》,当时就想,这两座高峰,我要去攀登一下,现在全都实现了!”

  2021年他导演的音乐剧《赵氏孤儿》巡演大获成功,这给了他自信,立刻着手《哈姆雷特》。从《赵氏孤儿》到《哈姆雷特》,徐俊对悲剧情有独钟,“其实悲剧的戏剧张力强,更容易使人共情,其矛盾冲突最为激烈,悲剧之中一定有悲悯,有同情,有正义和邪恶的博弈。

  说到《哈姆雷特》的创作,其实并非一帆风顺,徐俊直言,甚至是很痛苦的,“第一版本子出来的时候,我总觉得普通了一点,没有呈现我想要的新视角,所以我就冷静了下来。过了段时间,刚好遇到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史志康教授,后来他也成为了本剧的文学顾问。他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他知道我正在创作,给我提了不少建议,并建议我选择梁实秋翻译的中文译本做改编。”

  史志康给了徐俊很大的启发,他看完梁实秋译本发现,从可读性到中国文学造诣等等方面都更具参考性。在一遍遍修改的过程中,徐俊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整个《哈姆雷特》故事当中,克劳狄斯其实是一条隐秘的主线。所有人物都因克劳狄斯被卷入命运的漩涡,每个人物的悲剧交织在一起,铸造出《哈姆雷特》这座戏剧史上的悲剧高峰。这个发现令徐俊非常兴奋,他知道,音乐剧《哈姆雷特》从此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另外,徐俊一直秉承中国音乐剧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民族特质,将中国传统精神注入到这个西方艺术形式中去,“模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定要融合贯通,要用我们自己的作品来影响观众”。

  随即后面的服装、舞台设计等方面,徐俊与其他主创则逐一击破,即在西方宫廷背景上融入东方审美元素。音乐剧《哈姆雷特》当中的许多细节使中国观众会心一笑,是用东方笔触勾勒、描绘出的莎士比亚故事,看起来更亲切。

  比如,在服装设计上,造型师张叔平选用了很挺阔、有质感的麻布,并对多种文化元素进行大胆的抽象化、象征化与糅合,从色彩、面料、材质到造型,体现出疏离时空却贴近人物的气质。

  《哈姆雷特》5月首演,目前巡演30多场,徐俊认为,年轻观众看得越多就会理解越深,“我不着急,慢慢来”。采访中徐俊还透露,《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明年都有境外巡演计划。(记者 孔小平)


标签:戏剧,文学,人物专访,人物报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