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艺术
  • 正文内容

94岁黄永玉用一个月画了一百多把紫砂壶,去中国美术馆看老顽童的“行为艺术”

阅读:2503 次 作者:周渊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日期:2018-05-19 09:56:34
基本介绍:

  “一个老头儿不甘心闲着手在家,找点事做。”18日晚,94岁的黄永玉携自己创作镌刻的181把紫砂壶亮相“中国美术馆之夜”,他带着熟悉的“老顽童”笑容,讲述创作故事:“用时髦的话说,这就是我一个老头儿的行为艺术。”

  中国美术馆此次主办的“黄永玉的紫砂茶壶”作品展,展出黄永玉近年创作于江苏宜兴的181件新作。作品以紫砂壶体为载体,借助紫砂镌刻工艺半绘半刻而成,是黄永玉在创作媒材上又一次新的尝试。所绘内容主要为143个水浒人物和十几个陪衬人物,另有《八仙图》《九痒图》等小品,图说文字和创作感想以题跋形式布局。其笔下人物形、神、貌、相各异,经适度夸张与变形,分外鲜活生动。

  黄永玉自1960年就开始画水浒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过《黄永玉大画水浒》一书,而将水浒人物作为延续多年的创作内容,与他本人特立独行、爱憎分明的鲜明个性不无关系。当被问及为何创作这些紫砂壶,黄永玉笑称:“没事找点事做,这些人物形象大都出自画稿,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

  黄永玉每年都会画几把生肖壶,有天和年轻人聊天,他突然觉得“多画几把也可以嘛”,为此,黄永玉干脆搬到宜兴小住,上午写文稿,下午就开始画画,边做边烧,短短一个月零三天,黄永玉就画成了这100多把壶。除了小壶,还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壶。“画完我就着急了,这么多壶,我往哪里放啊,这就成了我快乐的包袱。”他笑说。

  在艺术处理上,紫砂镌刻的线条刚劲有力,增添了特有的金石味。黄永玉以独特的视角解构和诠释水浒人物形象,其中有借古讽今的诙谐幽默,也有深深的爱憎之心,有超然物外的天性释放,也有悲悯天下的普世情怀,深度揭示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体验。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可能会令观者捧腹,也可能会引发观者回味和思考。

  黄永玉先生是中国当代着名的艺术大家,他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曾做过瓷场工人、小学教员、报社美术编辑,写过剧本,后在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副主席。他15岁在《大众木刻》上首发作品,曾为沈从文等知名文人的作品作木刻插图,后成为新兴版画的奠基人。解放后执教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长期从事版画教学和木刻艺术实践。他是重彩写意画的开拓者,画风自成一格,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壁画《全国人民大团结》。七十年代末,为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壁挂《祖国大地》。他的艺术创作还涉猎艺术设计、玻璃艺术和陶瓷艺术等宽广的领域,他在文学领域也成就斐然,出版过诗集、小说集和杂文集,其散文《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再版五次,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和法文。

  相关链接:

  黄永玉老先生的目光与笑容

  吴为山

  数月前,得知黄老永玉先生意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主题是181件画壶新作,所绘内容主要为143个水浒人物和十几个陪衬人物,图论文字和创作感想以题跋形式布局。黄老的愿望正合我的心意。一者,对于一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艺术家,其不断创造创新之本身便是一种价值体现;二者,中国美术馆为当代德高望重的大师名家举办展览,将为青年艺术工作者树立风范;三者,通过黄老与观众们近距离的交流,展示我们时代艺术家的生命状态、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故,我专程去黄老府上拜望。

  大家知道,黄永玉先生富有传奇色彩。从十二岁离开被他称之为“感情的摇篮”的湖南凤凰,流落他乡谋生,到成为大艺术家,大文化人,经历了丰富、复杂的人生,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他在诗歌、散文、杂文、设计、版画、漫画、中国画、书法诸多方面之贡献已为记录和赞颂生活之美,表现和创造艺术之美,留下了令人感动的心迹。他的文字体现着他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对社会锐利的洞察,对人生深刻的体察。幽默、风趣、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折射着先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恰恰,这些与他的绘画题材,形象塑造,形式表现构成统一体。他以其文思泉涌的天才,出奇制胜的奇才,天工巧夺的鬼才,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有人建议,黄老办一个回顾展。他觉得以后再说。因为,还将有许多新作等待着……他对这次展览的定位是:只是觉得自己还可以做一些量力而为的有趣的事。

  我以为,这种“有趣”贵在方圆主体的紫砂造型上,藉天地造化之灵感,塑形生意,妙作梁山好汉,发古之幽思,在刻、画、书、文、塑之间找到化机一片。

  写到这里,油然浮现黄老那闪亮的眼睛,那天真又极具穿透力的目光,能使美丑分明;这目光带着不息的探索,寻求大千万象的四时美景。

  黄老,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他从万荷塘来到中国美术的殿堂,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笑得格外灿烂……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长)


标签:行为艺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