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图书 书评
  • 正文内容

回眸晚风吹落的文化尘埃 —— 重读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

阅读:2016 次 作者:唐 耘 来源:常德日报 发布日期:2018-12-22 16:34:16
基本介绍:

  以前对刘禹锡描写常德太阳山的一句诗“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印象很深,每次登太阳山都不自觉吟诵此句,感觉风儿宛在,竹歌不见,生出些许遗憾。近几天有闲重读这首诗,更感时代发展,古风不再,常德本土文化在历史的烟云里尘落的影子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刘禹锡于805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814年奉召回京,在常德生活长达十年,这十年间,行吟白马湖,登临太阳山,对常德风俗风物十分了解,这首诗就是他在太阳山顶观看当时常德先民祭祀活动后写的。

  阳山庙观赛神

  [唐]刘禹锡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诗中阳山庙,即太阳山上的阳山庙,是当时沅湘楚人举行祭祀的地方。明嘉靖《常德府志》:“阳山庙,汉时郡人建,以祀阳山之神”。观赛神,表明刘禹锡作为当时一名领导,没有直接参与此类祭祀活动,只是旁观,可能是受邀嘉宾,也可能是自己慕名而来,应该后者成份居多。“赛神”二字说明了常德重要的历史文化风俗。屈原放逐沅湘之间,看到老百姓当时祭祀的礼节、歌舞简陋粗俗,于是创作《九歌》舞曲,供老百姓祭祀时起舞吟唱。屈原《九歌》中所吟诵的神灵共五类九个,祭祀表演分多幕多个场次,神灵依次出场。每个神出场,可能都有来自于沅澧不同村落的祭祀主体,竞相会演,相当于百团大赛,所以说是赛神。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放逐沅澧,对这一带的祭祀活动内容、表现形式进行了整理、创新、明确,一直传承到中唐时期,1200多年没有间断,可见这一民俗文化的繁荣兴盛。

  诗的首联提到了在常德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交待了祀神的由来。“汉家都尉”,指东汉梁松,“旧征蛮”指因光武建武25年(公元49年)马援征五溪蛮不克朝廷派梁松“监军”伐蛮一事。常德人认为梁松因此对武陵有功,让他在太阳庙“配享”,也就是庙里以祭祀其他神为主,附带地也祭祀一下梁松,没有正式编职,所以司马说“血食如今配此山”。诗的颔联,着重描写这场盛大祭祀歌舞的动人场景,婉转的曲调缠绕在幽深倾轧的苍桧之下,悲咽的礼乐飘荡在重峦叠翠的山屏之间,礼乐声声,树木苍苍,在太阳山头回响,可见场面之大。颈联具体描绘巫师村夫祭祀时的场景,“荆巫”即指荆楚一带主持祭祀的巫师,这里专提“荆巫”,可能常德之地,文化上深受荆楚一带的影响,毕竟楚国都郢,常德处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边,几近五溪之蛮。“脉脉”两字尤为传神,巫师脉脉细语,念念有词,但又含混不清,双眼迷离,手舞足蹈,宛如神灵附体,一副鬼神的化身,恐怕比当今道士做斋要更为专业,入情入景得多。除了巫师,一群出场祭祀的群众演员也相当敬业,野老即普通村夫山民,身段灵活,手臂曼妙,跟着巫师婆娑起舞,一招一式极为认真,同时双眼无光,脸颊微红,一副完全陶醉的神态,宛如自己身在云端,已然成仙。诗的尾联描绘了祭祀结束后的情景。夕阳西下了,山顶上晚风轻拂,凉风习习,一群参与祀神的山夫村姑曲终人散,但都意欲未尽,恋恋不舍地走在回家路上,还连蹦带跳,踏着竹枝词的节拍,哼着竹枝词歌儿,沉浸在祀神时的氛围里。

  这首诗为我们重现了1200多年前我们常德先民祀神场景,极为形象传神,极为难得,使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常德先民热烈的文化活动中。重读此诗,不仅欣赏诗的本身,更看重的是诗中透露出来的常德本土文化气息。

  一是常德先民极为懂得感恩。本来东汉梁松监军伐蛮,对常德功劳不大,常德先民却在太阳庙专列配享之位,加以祭祀,后来为了祭祀方便,又在常德城东北阳山庙方向修建行祠,每年10月举行祭祀活动。可见感恩之心在常德先民心中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二是常德先民常怀敬畏之心。刘禹锡说常德人民“俗尚东皇祀”,即崇尚东君、祭祀太阳神的风俗。而且这一风俗极为久远,发轫于舜帝时期湘夫人在太阳山献鱼祭奠湘君之神。至屈原时期为常德人专门谱写祀神时的歌曲歌词《九歌》,从此规范了常德先民祀神的内容与表演形式,至唐朝中叶刘禹锡时还看到了这种盛大的祀神歌舞场面,至此时一直经久不衰。诗中看到常德先民祀神之内心极为虔诚,不仅祭祀之时一丝不苟,至曲终散场时,还心愿未了,直到夕阳的余辉不再,庙风四起时才散去。

  三是常德先民风俗纯朴,文化活跃。读此诗,我常常思考两个具体问题。第一是这么盛大的活动由谁组织,朗州司马作为政府官员只能以旁观者身份参加,显然这场文化活动不是官方所为,即使群众自发为之,也需一个机构发起、组织协调,那么最有可能的引领者就是阳山庙方或者由巫师等形成的宗教组织。第二是这么盛大的活动,为什么以后就名不见经传,至今荡然无存呢?不是从诗中找寻这些文化的尘埃,有谁知道我们年年登临的太阳山一千多年前人声鼎沸、礼乐绕梁这些热闹非凡的大场面呢?

  时代发展到今天,常德历史上的古风民俗、文化盛况,已随太阳山上的晚风化作了尘埃,那脉脉的祀语、翩翩的乐舞已渐行渐远,敬祀东皇、脉传神语显然不可复活,当下要思考的是我们要留给未来什么?怎样传承给未来?

  要培育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乡风文明。常德千百年来都是一个有风俗的地方,有文化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当前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需要思想文化作基础,我们建立泛湘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更需要文化的承载和辐射功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常德历史上的先风遗俗中优秀内容,着重培育常德人敬畏、感恩、诚信、担当层面的精神,形成风气,化风为俗,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神生态。要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中坚持把文化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用抓经济的手段,以产业为载体,促进文化生活的繁荣。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引导。地方文化风俗的形成与传播,离不开一定的组织引导,一个好的乡风文明,政府从没有缺位。屈原创作《九歌》,使常德祀神活动由粗俗变得高雅,不说是强制推行,至少起到引导教化作用。与民同乐,这本身就是政府层面的引导推动。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移风易俗,重塑农村风俗风尚;要搭建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从自发到有组织有机制地演进。要加强乡风文明的推广和传承。历史沉淀的东西都成了文化,文化传承的脉络就是一部历史。我们要整理吸收文化遗存中优秀内容,整理发扬那些劝人尽孝尽善、明理讲义等健康和带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标签: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