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阅读:1252 次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日期:2019-12-31 09:01:37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201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要求上海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为了深入总结提炼、研究阐释党在上海的建党实践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总结新时代弘扬建党精神的具体路径,12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承办的“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分别致辞,并为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揭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震主持开幕式。徐建刚指出,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强调,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发源地,作为中共中央早期长期所在地,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对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四个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上海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届四中全会的热潮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对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伟大历史节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知名学府,有着丰富的党史资源,也有着非常雄厚的学术研究力量,“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的成立,必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党史党建学术研究的水平,推动和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

  周承表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红色基因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各个历史阶段。召开“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对于上海学术界有特别的意义。上海之所以成为孕育建党精神的沃土,是因为这座现代化城市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寻求中国革命另辟蹊径的理想之地。这些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到上海进行多次商议,为建党作了充分的理论和组织准备。于是,先进政党就历史性地在上海孕育诞生。

  开幕式上宣读了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主要成员名单,并给“建党精神研究中心”顾问、特邀研究员颁发聘书。聘请徐建刚任顾问,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任兼职研究员,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挥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任副主任。

  建党精神与上海的创党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更重要的是,伟大的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政治资源。

  忻平在题为“新时代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言中表示,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彰显了红色文化基因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当前,大力弘扬建党精神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价值意义重大,对上海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基因,实现总书记交给上海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从建党精神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借鉴、建党精神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建党精神对于上海传承弘扬城市红色文化基因具有现实启示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赤诚奉献的历史,是迎难而上、勇担重任的奋斗历史,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史,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斗争史,而开天辟地的建党历程就是全部历史的起点,建党精神则蕴含在其中。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建党精神的形成、百年发展与当代传承,既反映了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呼唤着建党精神与时代的结合。

  陈挥在题为“提炼建党精神内涵的基本原则”发言中表示,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创党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在建党实践活动中彰显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临近,建党精神开始受到关注,系统研究建党精神日益成为摆在党史学界面前的一项亟待攻克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回溯中国革命的历史原点,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科学提炼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不仅是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源头和统领,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必要之举,更对指引全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提炼建党精神内涵作为建党精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阐释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根本前提。陈挥认为,提炼建党精神内涵不是将中国共产党人信奉的价值理念做简单的拼接,而是一项承接历史、熔铸传统且立足现实的系统活动。要想确保提炼建党精神的有效性、准确度和说服力,就必须在提炼过程中遵循特定原则。提炼建党精神内涵,一是要紧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要紧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实践;三是要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价值导向;第四,要紧跟价值观传播的内在规律。

  张云在题为“关于建党精神研究的几点思考”发言中,围绕建党精神的研究提出了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应注意实事求是的原则。建党精神就是党内创党建党者们在20世纪20年代初展示和凝聚的精神世界。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更不能无中生有。第二,应注意对应现实的问题,即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精神风貌,才是我们可以归纳、整理的内涵。反之,那些负面的精神元素都不在此列。第三,应注意科学定位的问题。建党精神的归纳和概括,应注意分寸,不能拔高,不能矮化,应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第四,应注意突出重点,即抓住问题的实质,深入探讨,才能反映本质。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四大要素必须得到反映,包括:一是忠于信念、坚定理想是上海建党精神的统帅之魂;二是顺应潮流、勇担重任是上海建党精神的关键之要;三是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是上海建党精神的血脉之基;四是牺牲奉献、为民是谋利上海建党精神的固本之源。

  高福进在题为“建党精神、红色基因与制度自信”交流发言中表示,建党精神与红色基因、制度自信密切相关:前者与后二者是主体与客体、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后二者与前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制度自信蕴含着最初的红色基因元素,而且这种自信始终来源于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此外,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形成、汇聚、辐射的整个历程。从历史的规律性来看,研究建党精神、红色文化发展以及由上述二者所必然导致的制度自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必然,也是一种自然的结果。红色文化与建党精神更是密切相联,研究二者的关系在新时代可谓恰逢其时,新时代所强调的制度自信,包括三大自信,也正是建党精神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直接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对三者关系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建党精神与制度自信在主体和目标上的同构性,从而论证开展本议题研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周晔在题为“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的红色基因与建党精神”的书面发言中认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及建党精神,就必须从“思想建党”的理论起点去探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源头活水,从原点上去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之一,《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并在上海出版,此举是研究创党实践及建党精神的一把“金钥匙”。他从“真理之甘:《宣言》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和建党精神一致”和“信仰之源:建党历史和《宣言》的首译者陈望道相互选择”两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并得出结论:“种子到胎儿再到婴儿呱呱坠地才是创党实践全链条”。他表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一个政党真正意义上的建立,他一定是以思想的建立为前提的。一个政党要强大,一定是以理论的强大为准绳。一大会议有了组织的纲领,有了中国共产党员身份的一群人,但是千万不要丢下思想建党的这张出生证。陈望道完整地翻译《宣言》,标志着我们党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思想建党这四个字才站得住,只有思想建党站住了,我们才能有“四个自信”,才能理解为什么总书记说,中美贸易摩擦,表面上是做买卖双方你争我斗,实质上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主义之争。只有最终理论的强大、主义的强大,我们才能赢得伟大斗争,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梅丽红在题为“党的创建与上海文化基因的内在关联”交流发言中表示,上海作为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诞生、发展的国际性城市,其所具有的中西交融、南北汇聚、变化更新的文化基因,不只孕育了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时尚摩登,更培育了上海作为红色之都的精神源头。她认为,上海近代独占鳌头的工业文明为党的创建提供了文化母体;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质为党的创建造就了生存发展空间;上海挺立时代潮流的先锋品格为党的创建奠定了精神根基。她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党活动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是流淌在上海城市精神的一股文化血脉,也是新时期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窗口一直领风气之先、创造诸多“第一个吃螃蟹”记录的精神谱系。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继续传承上海在党的创建中的红色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开创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赵鸣岐在题为“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交流发言中认为,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底色,它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不竭动力;红色文化是党的思想源头,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无不追溯和依托红色文化;建党精神及其所承载和体现的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和基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更是中国共产党永立时代潮头、振发时代先声的精神感召力和实践引导力。因此,新时代要着力凝练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治东在题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立足点”交流发言中表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也遵循着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保持着超高的战斗能力、领导能力、审时度势的能力,这跟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内在需求,要求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实践,以批判的精神观察世界,通过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有四个基本立足点:一是时代性,二是实践性,三是科学性,四是人民性。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杜仕菊在题为“感受总书记的初心和共产党人的使命”交流发言中,首先追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从梁家河到正定,再到宁德……每到一个地方,都时刻把初心使命扛在肩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执着追寻初心担当使命。这也是建党精神的伟大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我党永远不变的性质和宗旨;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就是实现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与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一致。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徐光寿在题为“以坚定的革命文化自信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交流发言中表示,革命不仅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斗争,更是以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以实现社会进步,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前者虽然会有牺牲和残酷性质,但后者则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和先进性质。无论就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而言,还是就近代中国180年的探索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而论,都不能贬低革命甚至否认革命的价值。要把革命文化自信尤其是红色文化当作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主编曹咏鑫主持主题发言环节,陈挥主持交流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伟力作总结发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40余人围绕主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和交流发言。(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


标签:学术研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