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潮汐锁定,月球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这导致月球背面(月之暗面)一直是个谜,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和其外观一样神秘莫测。
直到去年,中国的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了28亿年前的玄武岩样本,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北京时间2025年7月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以封面专题形式发表了来自中国学者的4篇Nature论文(其中3篇此前已在Nature在线发表),前三篇论文分别研究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月球背面的发电机磁场以及月球背面的月幔水含量,7月9日上线的这项最新研究则揭示了月球背面玄武岩样本的起源,并对其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
这四项研究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张谦博士后等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Lunar farside volcanism 2.8 billion years ago from Chang’e-6 basal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也就是说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持续了超过14亿年。28亿年的玄武岩年龄与基于撞击坑数量计算出的年龄之间的一致性表明,为月球正面建立的撞击坑年代学模型同样适用于月球背面。这一发现填补了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在28亿年前的年龄空白,为理解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地质差异提供了关键证据。
2024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研究员、蔡书慧副研究员等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reinforced lunar dynamo recorded by Chang’e-6 farside basalt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获得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揭示了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这一发现将为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寻找可能的磁场倒转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林杨挺、胡森,南京大学惠鹤九等人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Water abundance in the lunar farside mantl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获得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解释了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福元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蔚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Ultra-depleted mantle source of basalts from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的研究
该研究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它可能指示了原始月幔的极度亏损,或缘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