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全国第二十一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在渝召开。作为国内水稻产业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这也是该会议首次在重庆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水稻研究人员前来参会,其中包括4位院士及40余名专家。
作为会议主办方,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在会议期间对重庆水稻产业的发展作了高度评价。
“此次会议选择在重庆举办,是征求了各地意见的,大家都表示愿意到重庆来看一看。”戴其根说,重庆以山地地形为主,立体气候明显,水稻种植区从海拔一两百米延伸至一千五百米,给生产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但重庆却立足实际条件,探索了再生稻‘吨良田’生产技术、稻油轮作等复合种植模式,这些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对推动整个水稻产业发展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受高温寡照气候等不利气候影响,重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质稻区,近年来通过科技攻关,已在耐高温寡照优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诸多突破,稻米品质实现大幅提升。
戴其根说,重庆是西南主要稻区,也是直辖市中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守好粮食安全底线责任重大。他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水稻品质,集成推广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是重庆提高水稻产业竞争力需要发力的关键环节。
在会议期间,陈温福、谢华安、张洪程、胡培松4名院士及各地专家,就水稻生物育种、绿色丰产栽培技术、品种改良与单产提升等方面,将最新研究成果与与会人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此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分享、交流了一大批最新的研究成果,必将推动我们重庆水稻学术研究和产业的发展。”重庆市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指导专家、市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李经勇表示,接下来,重庆将结合专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快丰产、优质水稻品种选育,通过四良(良种、良技、良机、良法)结合,推动重庆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栗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