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学术论坛”在成都市新都区举行。本次学术论坛是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获奖论文作者,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四川省杨慎研究中心代表,杨升庵文化研究传承馆际合作(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全国各相关高校等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新都,进行了一场穿越五百年时空的对话。
论坛现场进行了《清白与丹心——四川新都杨升庵故事中国画长卷》展示,画卷长12米、高1米,这是目前国内外反映升庵文化最长最大的美术作品,画卷将交由新都杨升庵博物馆面向公众展示。
此外,活动现场签署了《杨升庵文化研究传承馆际合作(联盟)协议》。陈力、张志烈、朱中原、雷磊、谭平、舒大刚等专家学者进行了论坛主题发言。
“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学术论坛”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成都市新都区委、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四川省杨慎研究中心主办,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成都市新都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政协成都市新都区文史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新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新都杨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协办。
本次论坛自2018年2月7日向海内外发出征稿启事后,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院校、文博单位、党政机关及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湖南、江苏、浙江、广东、云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市以及海外作者的关注和响应。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11篇,其中四川省76篇、其他省市34篇、国外1篇。按行业统计,高等院校51篇、文博单位20篇、党政机关19篇、其他20篇、国外1篇。
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共评出荣誉奖4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优秀奖19篇,入围奖38篇。获奖、入围奖论文涉及升庵文学、史学、小学、书学、经学、哲学、政治学、考据学、音韵学、医学及生平、交游、家教诸多方面。
2018年,时值杨升庵诞辰530周年。新都区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升庵诗意——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升庵诗画——全国中国画作展”“纪念杨升庵诞辰53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新都区以升庵与夫人黄峨的诗词曲文创作书画作品的方式,扩大了升庵文化精神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新都区还组织开展了“五百年的等待”音舞诗画系列演出活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将文化建设纳入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大局来谋划和推动。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成都市委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大力推动天府文化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
作为明代第一大才子,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杨升庵(名慎)2017年入选四川省十大历史名人。升庵文化是天府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是四川省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新都区成立了32个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都区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新都区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实施方案》,以打造升庵文化文献中心、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升庵文化体验中心、升庵文化传承中心为载体,大力推进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工程的实施。2017年7月,成都市新都区成立了杨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在人员、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2018年4月18日,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在成都市新都区成立。首届理事会由24名理事组成,推选倪宗新为会长,王炎、舒大刚、谭平、朱力为副会长,朱力兼任秘书长。56名会员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管理、教育、新闻、书法、美术、历史等领域,搭建起了升庵文化学术研究同行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四川省杨慎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杨升庵文化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成都市新都区深入实施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启动了杨升庵文献中心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学术研究工作,建立了杨慎专题文献数字资源库,目前收录80000余条文献信息;完成了杨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和杨慎研究会网站建设,为专家学者开展升庵文化研究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杨升庵博物馆对馆藏的3000余册(件)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上架,对馆藏的105部升庵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部分数字化建设,为杨升庵的古籍复制再造工程打下了基础;加强了升庵文化研究合作,与云南昆明、保山、安宁、大理等博物馆建立了杨升庵文化研究传承馆际合作(联盟),将在升庵文化研究、升庵遗存保护、升庵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强合作,互促共研,共同推进升庵文化学术研究和升庵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记者 刘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