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还是在1974年的时候,山西雁北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历经了1974年试掘和1976年、1977年以及1979年三次正式调查和发掘,发掘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
文化层埋藏于距地表8米—12米深的灰褐色黏土中或黄绿色黏土中的砂结核层里,从上至下共清理2米,获取2万余件石制品、一批人类化石和骨、角器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经过历次考古发掘,共出土石制品上万件,以1976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数量最大,均在万数以上。这么大规模的数量,确实惊人。不管发掘期间多么的困难,考古学家付出了自己的辛勤汗水,最后看到如此众多的文物全部被发掘出来,心中都是惊喜万分的。那样又可以发现当地的新的历史故事,具有重大意义。
石制品原料主要是多裂隙与节理的脉石英和石英岩,成品石器中优质的燧石和玛瑙所占比例较高。石制品以小型为主,断块和不完整石片所占比重较大,其余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主要以锤击法为主,少量为砸击法。石器类型主要是刮削器和球形石,也就是石球,还有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和砍砸器等。1974年试掘发现石制品589件,石核46件,其中盘状石核=和原始棱柱状石核各23件,石片147件,台面宽厚,砸击产品13件,石器196件,其中刮削器150件,其余有尖状器、雕刻器、球形石、石钻和砍斫器等。
1976年发掘的石制品中,大量石球成为许家窑遗址的一大特色,研究者通过各种不同制作阶段产品的存在复原了石球制作的全过程。每次对许家窑遗址的发掘,均出土有骨、角器,类型按打击方法分为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工具、刮削器、尖状器和角类工具。
人类化石较多残损,有顶骨、枕骨、女性颞骨、上颌骨、下颌骨,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它们分别代表10个不同的个体,平均年龄都在20岁左右,正值年轻气盛。考古研究者通过比较石头中头骨骨壁厚度、顶骨弯曲度、下颌角和牙齿粗壮程度,经过分析,便认为许家窑人应属于尼安德特人,不过还有的研究学者认为许家窑人为北京人后裔,峙峪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