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主要理论
一、为什么看小说和写小说?
二、抒情和融入
三、中心思想、亮点、写作大纲
四、描写
五、基本规范
六、角色分类和塑造
七、人称
八、叙述顺序
九、剧情发展的推动力
十、剧情发展的阶段
十一、铺垫和伏笔
十二、明线和暗线
十三、关联和考虑全面
十四、故事开始和结局
十五、支线剧情,以小拼大
十六、真实与梦幻
十七、悬疑和意料之外
十八、患难见真情,激发情感
十九、对比
二十、以小见大
二十一、借指和暗示
二十二、积累情感素材,参考和启发
二十三、小说、剧本、散文的区别
二十四、修辞手法
第二章 人物关系
一、相识和重逢
二、增进情感:男主角的努力
三、增进情感:机遇
四、情感倒退:猜疑和误会
五、情感倒退:男主角表现的不好
六、情感倒退:情敌作祟
七、曲折和阻碍
八、角色斗争
九、心情沮丧和恢复
十、情敌
十一、男主角爱上女二号
十二、姐妹
十三、朋友
十四、岳父岳母
十五、撮合爱情
十六、聊天
十七、偶然听到
十八、在一起的机会
十九、是否表白,自作多情
第三章 悬疑奇幻
一、悬疑小说
二、科幻小说
三、魔幻小说
第一章 主要理论
一、为什么看小说和写小说?
看小说和写小说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就是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事物,在小说世界里得到。现实世界里,很多女孩打着爱情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男孩的钱,所以小说世界里,真正的爱情,就很吸引人。现实世界里,很多朋友打着友情的旗号,实质是巴结利用,所以小说世界里,朋友之间的真情和朋友之间的知心,就很吸引人。现实世界里,情感表达受很多规则的约束,而小说世界里,内心情感能放纵的表达出来。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吸引人?起了大风大浪,钢琴在船上滑来滑去,男主角和朋友还是尽情放纵的弹着钢琴。而且男主角和朋友之间是真情,最后男主角落难时,只有知心的朋友知道男主角落难了,并知道男主角在哪。《海上钢琴师》和《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都集中在一艘船上,没有很多的场景,只要很好的给出读者想要的情感,就能成就经典。有些作家觉得小说写得好,就是不断增加新鲜事,而不知道成就经典的,只是触动读者心灵的那个片段,即便读完小说,在脑海中也挥之不去的那个片段,能让读者在精神上获得极大满足的那个片段,而不在于故事有多么长。
二、抒情和融入
(1)抒情:
小说是用深爱、深情、真情去写的,小说的内容形式就是抒情,而写作技巧只是辅助。
海明威说:“只要别人不打扰你,随你一个人去写,你任何时候都能写,或者你狠狠心就能做到。但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你爱的时候。”
直接抒情:直白的话语,例如我爱她。
间接抒情:人所做的事,体现自己的情感,例如为爱付出。以及委婉的话语和托物言志(用物的象征意义来表现人的情感)。
(2)融入:
演员要求入戏,就是完全把自己当成戏中角色,而忘记现实世界的自己。作家和读者也要有入戏,完全融入在小说世界里,找到身临其境的、真实般的体验感。
小说内容生动、细腻,容易使人身临其境。小说内容要自然和日常的口语化,如果用文学式的修辞渲染(例如忧伤开满山岗),读者会觉得脱离现实生活,而无法身临其境。
三、中心思想、亮点、写作大纲
(1)中心思想:
如果把写一篇小说比喻成建造一座城市,文章的中心思想(美好、深爱和深情)就好比作者在这座城市的家,城市再大,每天生活也是围绕着家。
(2)亮点:
文章的亮点好比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游览过这座城市的人(读者),回忆起这座城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地标建筑。
写小说不是从头到尾的规划,而是先想出亮点,然后思考实现亮点需要做哪些铺垫(一步步实现亮点的过程),于是开始回头思考。
建造一个城市,也是先建造地标建筑,然后围绕着地标建筑,开始繁华和扩大。
(3)写作大纲:
写作大纲好比绘制城市规划图,而具体写文章内容,好比城市开始具体的施工建造。如果城市规划图做的不好,建造出来的城市也就不好。
既然小说构思是以亮点驱动的,那么写作大纲就是这些亮点和这些亮点之间的连线,而不是从头到尾的概括故事。
四、描写
(1)人物描写: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样貌(年龄、相貌、表情、体型、穿着、携带)、身份。
心理描写:1.自己说:主角告诉别人自己的心理(设置一个能和主角谈心的人),以及主角内心的自言自语。2.别人说:其他人物说出主角的心理(侧面描写)。3.作者描述主角的心理(正面描写)。4.读者自己去体会主角的心理(省略描写)。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物、气候。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风土人情。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人物的样貌和身份。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情节:人物在环境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状态。
(4)具体细腻、生动的描写:
写的具体细腻和生动,读者脑海中就能形成清晰详细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有真实般的体验感。
例如:“一男一女撑着伞,在雨巷中行走。”细腻的写:“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小巷中,有一对男女,同撑着一柄浅蓝色小伞,在湿滑的路面上蹑足而行。那男的一手撑伞,一手搂住女人肩头,只将半个身子探进伞内,另半边却任凭风吹雨淋,湿漉漉的衣服紧贴着后背。”
增加细腻:
1.语言、动作、心理、表情、姿势、空间位置,一起用上、相互搭配。
例如:“明天见”说完他就走了。改为:他微笑(表情)的说:“明天见”,说完他高兴的(心理)摇摆着手(动作)走出了门(空间位置)。
2.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也能增加细腻。
3.名词前多加形容词(例如大小、形状、颜色、材质、归属)来修饰名词,动词前多加副词(例如程度、频度、方式)来修饰动词。
小说的节奏:如果写的很细腻,而且各种描写都不省略,小说字数也会大幅扩增,但是小说的节奏就变慢了。例如原本一件事一千字说完,现在变为两千字说完。少写读者认为很不重要,想要跳过去的内容。
写景要注意角度、时机、前后对比。例如:“铁门外,本就少有行人的街道显得更加空旷。植在道路两旁的古枫在雨幕中飘摇,散落地面的枫叶统统被街边流动着的积水冲进下水道中。偶尔会有路过的车辆用灯光刺破黑暗,溅起路面的积水呼啸而过。但那只是短短的几秒钟,接着,整条街又会恢复暴雨降临之夜的平静。”
(5)小说中有些描写,无法直接做成影片。
1.作者抽象的概括:作者写角色“他一天忙得很”是生活描写,但是这句话是抽象的概括,而不是具体的描述,所以在影片中没法直接制作出来,但是小说人物说他自己一天忙得很,就能以语言的形式制作出来。
2.作者描述角色的身份和处境状态:小说开头写“他是一个老师”,可是影片开场,他走在街上,谁知道他是干嘛的。作者写角色“他现在很穷”,这句话也没法直接制作出来,要从角色言行中表现。
3.作者描述角色的心理:作者描写角色“其实他内心郁闷。”这句话是内在表现,影片中也无法直接制作出来。但是由角色自述或别人说角色郁闷,就能以语言的形式,在影片中制作出来。
4.很多文学式的修辞渲染无法制片,例如“忧伤开满山岗”,在散文里是个好句子,但是在影片里,完全无法制作。
五、基本规范
符合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规范。
没有错别字和偏僻字。
用词准确,语意表达清楚,逻辑合理(思路不混乱)。
合理分割:不要有超长的句子,否则读的人喘不过气,不要有超长的段落,否则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会不舒服。小说每章三千字左右就可以,否则读者会阅读疲劳。小说一般要求三万字以上。
不要用真实的人名、地名、公司名和机构名,以免惹上纠纷。角色名写的太多,读者就记不清谁是谁了。
不要急于投稿,文章写完要仔细检查。
六、角色分类和塑造
(1)角色分类:
按照重要性,角色分为主角和配角。
剧情分为主线剧情(主角的生活,但也有配角在内)和支线剧情(配角的生活,主角偶尔会露个脸)。支线剧情用于辅助主线剧情。
双主角(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起,是主线中的主线,因为和所爱的女孩在一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最重要的生活。而男主角个人生活、男主角和女配角的生活、女主角的个人生活、女主角和男配角的生活,都是单主角的主线剧情,重要性会弱一些。如果没有主角,只有配角,就是支线剧情,重要性最弱,可有可无。
对主角有利的人是正面角色,对主角有害的人是反面角色。
反面角色尽量不要塑造成坏人。反面角色的坏是被迫的:为所爱的女孩谋取利益,或追求所爱的女孩,但常规手段又无法达到目的,被迫用损害他人的手段。或者好人受到胁迫,不得已做出损害他人的事。这样的反面角色并不是真正的坏,而且最后变回好人。
(2)角色塑造:
1.让人认可的角色:表现一个角色可爱,不是光靠作者写“他是一个可爱的人”,而是靠角色的言语和行为来体现他真的可爱,这样才会被读者认可。
人物只有在特定的情节中,才能展现出真正的魅力。所以要描写人物,就需要安排能展现他的情节。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这样的情节,把诸葛亮的智慧凸显出来。
2.合理的角色:人要有定性,不能前后判若两人。不要把女孩塑造成男孩的性格,小孩不该说复杂的大人话。角色在特定处境下,应该有特定的情感反应和该想到的事情,如果没有或少有,就不合理了。
3.情感清楚的角色:角色的情感、性格、态度、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清楚明确的,不要给人模糊的形象。
4.个性和特点:不要“千人一面”,每个角色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例如:性格差异、兴趣爱好和特长、缺点、口头禅和习惯动作。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三国演义》中,张飞那种狂躁的性格,只能当武将,诸葛亮那种沉稳的性格,只能当军师,如果设计张飞当军师,诸葛亮当武将,就显得很别扭。
七、人称
第三人称小说:作者作为局外人,描写各个角色,“他怎么怎么样”。
第一人称小说:作者把自己想成主角,主角自述,“我怎么怎么样”。
第一人称小说的缺点:
(1)不适合拍成电影,剧本都是第三人称的。考虑长远发展,就写第三人称小说,并避免那些不能拍成影片的描述方式。
(2)第一人称小说只能以主角的视角,写主角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事情,限制比较大。
(3)主角自言自语的说“我怎么怎么样”,听着有点怪。
第三人称小说也包含了第一人称小说的特点:第三人称小说里,角色也会自述,类似于第一人称小说的模式。
八、叙述顺序
(1)先后顺序:
顺着时间和事件的因果,由前往后的叙述,这是最基本的形式。
(2)倒序:
回忆过去。回忆不要写得太多,因为读者并不喜欢看太多的回忆,而喜欢看剧情怎么向前发展,想知道结果怎样。
回忆中的回忆:从相册的照片,回忆到过去,在过去的生活中,又从另一张照片回忆到更早的过去。
(3)插叙:
插入支线剧情(配角的故事),用于辅助主线剧情。
插入角色的梦境或幻想。(角色做梦时,实际生活并没有向前发展,所以不是先后顺序,但是如果写做梦梦见过去,则是倒叙)
(4)并叙:
分叙同时发生的事,这种用法较少。
九、剧情发展的推动力
(1)主动:内心情感的自发表现,满足需求和欲望。
心怀美好、痴情,就会自发主动、自然而然的产生美好、痴情的言行。只要有事可做,就有事可写,这样剧情就会向前发展。
满足需求和欲望,也会自发主动的做事,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作者要给角色制造需求和欲望。例如:和所爱的女孩原本是邻居,后来女孩父母工作调动,她搬家到外地。于是周末假日,男主角就坐火车去见所爱的女孩。如果作者没有设置“搬家”,男主角也就没有坐火车去见女主角的需求和欲望了。
(2)被动:解决问题和危机,矛盾冲突。
问题或危机来了,不得不解决,这就有事可写了。
故事发展是起伏的:平静的生活过久了,问题或危机就会出现,解决问题或危机,重获平静的生活,过段时间新的问题或危机又来了。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总方向是前进的。如果没有曲折,而是直线过程,故事很快就结局了,曲折能让路变长、变远,也就是能增加文章的内容。
矛盾冲突:
1.哲学上讲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因为有矛盾,就要矛盾斗争和化解矛盾,从而要做很多事,这就有东西可写。
2.常见的矛盾冲突:情感冲突(例如爱情竞争)、利益冲突(利益斗争)、观念冲突(两人想法不一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欲望与阻碍的冲突、内心的矛盾冲突(例如男主角在女主角和女二号之间难以做出抉择)。
3.维持矛盾(设置阻力来拖延矛盾):有些读者看小说,替主角着急,希望矛盾赶快化解,可是有些矛盾化解了,小说也就结局了,所以要维持矛盾,使矛盾不要轻易化解。因此对于作者而言,既要构思怎样化解矛盾,又要构思怎样维持矛盾。很多小说,爱情成功了,故事也就结局了,所以不要让爱情轻易成功,要设置阻力(矛盾斗争)。
4.弱化角色:如果角色是完美的、无敌的,生活中就没有问题和矛盾了,或者问题和矛盾轻易就解决了,剧情就无法向前发展。
十、剧情发展的阶段
(1)开端(矛盾的产生)-发展(矛盾斗争中)-高潮(消除矛盾的关键事件,也是故事的亮点)-结局(矛盾消除)。也有“起、承、转、合”的叫法,“起”是起点,既开端,“承”是承上启下,就是发展下去的意思,“转”是转折点,也就是故事的高潮,“合”是合起来做总结,既故事结局。
(2)作家是小说世界的构造者,但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作家也要遵循:陌生人、认识的人、好朋友、恋人这样的发展规律。如果一见面就成为恋人,剧情发展就太跳跃了,显得不合理。可见越自由的作家,可能水平越低,而越受限制的作家,其实是因为善于铺垫和伏笔,从而逐渐的、合理的发展剧情,减少巧合和跳跃式发展。
过渡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之间,设置一个过渡阶段,使剧情发展有个渐变过程。好朋友阶段和恋人阶段之间就有一个过渡阶段:表面上是好朋友,而彼此心里已有爱意,只是还没有表白。
剧情发展的中断:
(1)作者想要维持矛盾,不想让矛盾早早化解,在化解矛盾的事情上,可以设置一个突如其来的事,打断矛盾的化解。
(2)作者想要设置悬疑,不想早早让读者知道真相,在化解悬疑的事情上,也可以设置引起中断的事。
十一、铺垫和伏笔
任何事件的产生,都需要原因和前提条件,设下原因和前提条件就是为后面事件的产生做铺垫。
写小说就是先产生一个好点子(剧情的亮点),然后再想这个好点子在剧情中发生,需要做哪些铺垫(原因和前提条件),然后去写铺垫。
巧合变因果,就要用铺垫:
小说中,巧合写的太多,读者感觉很假,如果用因果的形式(原因产生结果),就会显得自然而然。铺垫就是先制造原因,从而引发后面的结果,这样结果就不用以巧合的形式出现了,从而把巧合变成了结果。
例如:男主角路上碰见坏人,而一个武林高手正巧经过此处,帮助了男主角,这样写,读者感觉怎么这么巧。应该改为铺垫的形式:男主角去看武林大会,武林高手也要去参加武林大会,这就是铺垫(设置前因),那么武林高手在路上碰到男主角,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前因产生的后果),而不是巧合。
铺垫和伏笔用法相似,但稍有区别:铺垫比较明显(因果关系明显),而且铺垫与事件的间距较小(原因很快就会产生结果)。而伏笔比较隐蔽(因果关系不容易看出来,要仔细分析才能得知),而且伏笔与事件的间距较大(因果关系就更不易看出了)。
《美丽人生》中,前面经历有些事情,遇到有些人,都是为后面的剧情做准备,这就是伏笔。看前面剧情的时候,觉得只是单独一件事,等到看后面的剧情,才知道前面的剧情如果不写,后面的剧情就无法发生。
铺垫意味着小说并非总是前面的剧情决定后面的剧情,有时是后面的剧情(后果)决定前面的剧情(所需的前因),于是回头补加前因(设置铺垫),所以要反复修改小说。
前后呼应:有铺垫或伏笔,后面就要有呼应,否则就白做了。
去铺垫和去伏笔:
“伏笔”可以作为原因和前提条件,为事情的产生做铺垫。而“去伏笔”是关闭已满足的原因和前提条件,使原本该发生的事不发生,从而把剧情向另一个方向引导,而不按原本应有的自然发展方向。例如:到探险地,遇到危险,但是车坏了(去伏笔,关闭回去的前提条件:车正常),回不去,只能与危险做斗争(去伏笔产生的结果)。如果按照按原本应有的自然发展方向,不写车坏了(没有去伏笔),大家遇到危险,立马坐车走了,也就没有后面斗争的精彩剧情了。
伏笔作为预先提示:
伏笔说一个事物的功用和后果,但是主角没有使用这个事物。后来主角使用了这个事物,就不用再说明功用和后果了,现使用现解释就不好了。或者主角说别人做什么事,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伏笔),结果后来主角自己做了这种事,那就不用再解释这件事有什么样的后果,只要写做了这件事,读者自己就知道后果了,也就成了暗示的写法。
十二、明线和暗线
明线是指剧情的发展变化,是可以直观看见的外在事物,而暗线是角色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需要分析才能得知。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中,明线是物体的发展变化,而暗线是物体所寓意的情感变化。想用一个人的生活来反映一群人的生活时,明线是主角的个人生活,暗线是反映出与主角处境一样的一群人的生活。总之,明线就是直观明显看到的事,暗线是需要分析才能看到。
伏笔也属于暗线,因为因果关系不容易看出来。例如“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指一件小事,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大事。例如:因为儿童摔坏小家电,所以导致一场火灾。这样的因果关系,显然不容易看出来,用蝴蝶效应一步步的解释:晚上,儿童摔坏小家电,导致电子短路,所以插电时,导致电阀跳闸,家里停电。晚上漆黑,所以点了根蜡烛,睡着后,风把蜡烛吹倒在地,引起了火灾。
十三、关联和考虑全面
关联又叫“线索”,就是用“线”把不同的事物穿连起来。
链式关联(前后关系):因果链:事件的发生需要原因和前提条件,该事件又会产生后果,该后果又会作为其它事件的原因或前提条件,从而继续引发其它事件,于是事件之间形成链式发展。阶段链:前后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前提条件关系,例如小学、中学、大学。
并列关联(多种选择):一个原因可以产生多种后果,多种后果之间是并列关系。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多种解决方式之间是并列关系。
环式关联(剧情回环):链式关联首尾相接,就成了环式关联。例如:安稳生活(问题和矛盾还没出现)-有麻烦的生活(问题和矛盾出现了)-回到安稳生活(解决了问题和矛盾)。有些小说,故事结束的场景和故事开始的场景一样,表现人生的道路上,走了一圈又回来了。
有的人说话聊天时,能滔滔不绝,就是善于从一个情感事件关联到另一个情感事件。
事引事、事生事:由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由一个事引出另一个事。如果一个事情完了就完了,后面可能就没啥写了,所以写一个事情时,又引发出其它事情,那就有新的事情接着写。也就是说:写一个事时,要充分利用这个事去搞出其它事、引发出其它事,所以作者要有“搞事能力”,使一事生两事,两事生四事,可写的事越来越多。
小说各部分要紧密关联,但是过度的关联和巧合的关联,读者感觉假。例如:去公司面试的路上,救了个人,正巧是公司老板的妻子,所以面试就通过了,这样显得很假。
考虑全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变化应造成多处反应,这是作者考虑全面的重要体现。
一个人生活情感和生活处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他的恋人和亲朋好友,所以写男主角生活情感和生活处境的变化,就要写其他人对此事的反应,这也体现别人对主角的关心。例如:女主角和女二号都很关心男主角,男主角出事了,只写女主角的反应,而忘写女二号的反应,给读者感觉女二号对男主角漠不关心。男主角出事了,把每个人对此的反应都写了,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四、故事开始和结局
(1)吸引读者看下去:
小说要有吸引人的故事简介和精彩的故事开头,否则读者看了故事简介或故事开头,觉得没意思,就不会继续往下看了,那么后面写的再好都没用。
故事开始,为了吸引住读者:第一,亮点可以提前到开篇。第二,设置悬疑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第三,让读者有所期待,这是吸引读者看下去的重要手段。例如人们看电视剧,到了睡觉时间,还是继续看下去,因为想看到期待的事情实现。一个期待完成了,就要创造下一个期待,始终吸引住读者。
(2)故事开场:
故事背景-男女主角相聚-搭话相识-建立第一印象-两人情投意合-成为朋友。(相聚只是相识的机会,还要写搭话而相识)
(3)第一印象很重要:
对于爱情小说,如果第一印象塑造的不清楚,后面看剧情,感觉这个人是模糊的。一个模糊的性格,怎样让男主角一见钟情,怎样让观众一见钟情。但是对于悬疑小说,刻意把角色塑造的模糊,给角色戴上神秘的面纱。
(4)故事结局:
故事结局是事情的结论,宣告主角在矛盾斗争中取得了最终胜利。
以精彩的亮点作为结局,或令人意想不到的剧情反转作为结局,不要再画蛇添足。
十五、支线剧情,以小拼大
第一,支线剧情(配角的生活):
支线剧情都是辅助主线剧情的,对主线剧情没有作用的支线剧情,就没有意义。支线剧情不是必要的,而且支线剧情不能写的太多,否则喧宾夺主。
(1)配角做的事(支线剧情),帮了主角:
例如:除妖师(主角)上山除妖,但不知道妖在哪里。设个支线剧情做铺垫:两个村民上山砍柴,一人被妖抓,一人逃下山。然后再回到主线剧情:除妖师遇到逃下山的村民,那个村民告诉除妖师妖怪在哪。这样配角给主角提供信息,帮助了主角。
(2)配角遇到麻烦事(支线剧情),需要主角去帮忙:
例如:配角住宾馆,忘带钱了,只好打电话叫主角去帮忙。
(3)配角的经历交代故事背景:支线剧情作为故事前奏。
例如:配角进入客栈,被妖怪吃了,随后除妖师(主角)进入客栈。这样配角就先交代了故事背景(客栈的情况)。
(4)侧面描写:作者不直接描述主角,而是让配角说主角怎样,也就是用配角来体现主角。
例如:配角们聚在一起,谈论对主角的看法,或主角的行为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5)主线剧情可以引出支线剧情,支线剧情也可以引出主线剧情:从一个人物(配角)引出另一个人物(主角),从一个故事(支线剧情)引出另一个故事(主线剧情)。
例如:几个配角去看表演,路上谈论主角表演水平高,配角们到了剧院,主角就登场了。随后故事描述主角,不再提之前的配角了。
第二,以小拼大:
善于写小故事(轻小说),而不擅于写长篇故事的人,可以写很多小故事,拼成大故事。
(1)主线剧情之外,还可以写很多小的支线剧情,讲述配角的生活。
(2)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之外,还可以写男主角回到家和妹妹的亲情小故事,还能写男主角和几个好友一起去打工的职场小故事。
(3)《Clannad》中,每一阶段的剧情,就是帮助一个配角,主角穿插到各个配角的生活中。整个动漫中,很大分量都是各个配角的故事,感觉就是很多小故事拼成的大故事。
(4)《悠久之翼》中,完全是几个小故事,相互穿插,拼成大故事,没有唯一的男女主角,几个故事的地位是平等的。
(5)《日常》中,看似讲述两批人的两个无关故事,后来两批人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故事。
(6)男主角是文学社作家或漫画家,写的小说或画的漫画,又可以作为故事中的故事。
十六、真实与梦幻
(1)真实感:
合理:合理是小说的基本原则,就是符合情理和道理。就算写的不好,起码要写的合理,不要给人感觉荒诞。
现实(不是科幻和魔幻),现代的城市环境(不是古代)。
人的强大是相对的,而脆弱渺小是绝对的。个人挣钱生存的压力,建立家庭和养家糊口的压力。
多写平凡的日常生活琐事,更接近现实的日常生活。
少用巧合(巧合变因果),少用夸张。
细腻、生动的描写,可以让人身临其境。
(2)幻想和梦境:
幻想和梦境可以突破现实的约束,可以写些夸张和巧合的内容,因为是梦嘛,不需要以现实的标准来评判。
作者描写了一段惊奇的内容,读者后来才知道原来描写的是主角的梦境,或主角演出的话剧。
假醒:爬在桌子上睡着了,梦见自己被人叫醒,读者以为真的醒了,其实还在梦里,被人叫醒不过是另一场梦的开端。
梦中梦:在梦里(第一层梦)睡着了,又做了另一场梦(第二层梦),从第二层梦里醒来后,回到第一层梦,还需要再醒来一次。
十七、悬疑和意料之外
第一,设置悬疑,吸引读者的好奇心:
(1)从悬疑到真相:先设置悬疑,吸引读者的好奇心,逐渐揭开谜团。
(2)从真相到悬疑:先说真相,然后回忆悬疑到真相的解谜过程。
(3)半真相:先把真相说一半,留有悬疑,要想知道真相的另一半,就要继续阅读,然后故事以回忆方式展开。或者先把最终结果说一半,而另外一半的最终结果,剧情的当前阶段还无法确定下来,是个悬疑,要等剧情发展到最后,才能确定下来。
第二,意料之外,给读者惊奇:
卓别林有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
编剧时,要让读者意想不到,就要先要迷惑和误导读者,让读者偏离真相,然后再说出真相,让剧情大反转。
作者刻意迷惑读者,并把读者向错误认知的方向引导,然后剧情忽然大转折,产生真相。读者这才知道,之前被作者迷惑,并刻意引导到错误的认知。这样才能写后面转折到真相,如果读者一开始就看到真相,后面就没法写转折到真相了。作者也可以设置一个配角,说一些话,刻意迷惑主角,这样也就迷惑了读者。
意料之外,但要在情理之中,不要荒诞。
十八、患难见真情,激发情感
(1)患难见真情:
有的人到底怎样,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看不出来,需要一些特殊的事情来体现这个人到底怎样。
危难和诱惑考验人心:在危难和诱惑面前,坏人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真面目:大难临头各自飞,或为利益而不惜损害朋友。而好人证明了自己的好:在危难面前,不抛弃所爱的人,在诱惑面前,选择所爱的人,而舍弃巨大的利益。
患难是展现深情的机会。例如所爱的女孩转学到外地,失去她,反而更爱她。每到周末,就坐火车去她家找她,感动了她。
过于阳光乐观,对人生的悲哀视而不见,也是情感残缺的表现。
选择见真情:为了所爱的女孩,而舍弃了巨大的利益,从而体现爱情更有价值。
(2)激发情感:
有时,深爱和深情是激发出来的。男主角对女主角爱意平淡,有一天,男主角看到女主角和别的男孩亲热,男主角的爱意忽然变得强烈。
别人说些贬低挖苦的话,刺激主角做些事证明给大家看。
情感状态:通常态和激发态。通常情感下,不想做或不敢做的事,受了刺激后,情感被激发,鼓起勇气去做。例如:男主角的通常情感:喜欢女主角,但不敢表白。男主角的激发情感:看见女主角和别的男孩在一起,男主角受了刺激,于是鼓起勇气去表白。
十九、对比
(1)一个人,通过前后对比,能体现这个人改变了多少。例如:一件事,以前不敢做,现在敢做了,这种对比,来体现进步。
(2)剧情回环到当初的场景,同样的事,再次出现,但有不同,不同的方面形成前后对比,令人感慨。例如:故地重游,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没变,但是人老了。
(3)人生的温暖与寒冷是相对而言的,体会了人生的寒冷,对比中,才能够体会人生的温暖。
(4)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例如:正面角色开始很落魄,后来很荣耀,而反面角色开始很荣耀,后来很落魄。强烈的对比效果,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5)对比就像玩过山车,高低落差越大,越刺激人心。
二十、以小见大
有些小细节能反映大问题,所以细节不代表真的小。
例如:有人送主角一把小椅子,这样写来体现主角穷,连把椅子都要人施舍。再接着写主角家里只有十几平方米,没有地方放置这个小椅子,只好还回去,又一次用椅子体现了主角的穷。读者就会想:为什么主角这么穷,因为主角卖掉了自己原来的大房子,省吃俭用给妹妹治病,体现主角的伟大。
二十一、借指和暗示
(1)借指:
男主角暗恋女主角,男主角给女主角讲他朋友的求爱故事,其实指的就是男主角自己,男主角问女主角:“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女孩,你愿意接受那个男孩吗?”
女主角的名字和某个物体的叫法一样,男主角说喜欢那个物体,来借指(象征)喜欢女主角。
(2)暗示:
一个事情,不直接说明结果,但可以推理出结果。至于推理出什么样的结果,可以在之前的内容中,以伏笔的形式提示读者。
二十二、积累情感素材,参考和启发
看小说主要是感受和记住里面的情感(事件形式),以后作为参考和启发。
看小说时,投入情感,才能够记住情感。例如深爱的事情,就容易记下来,并深深的在心中留下“烙印”。反之,无情、冷漠、没兴趣的看,几年后就会彻底忘记里面的情感。
看小说不仅要记住情感,还要记住情感(事件形式)之间的关联,否则脑海中只是一堆情感碎片。
参考和启发:
《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身中情花之毒,自知无药可救,命不久矣。为了避免杨过殉情,小龙女在断肠崖写十八年后与杨过在此相聚,黄蓉则骗杨过,说小龙女被南海神尼救走。小龙女希望杨过因此有活下去的动力,而且小龙女觉得十八年后,杨过也就淡忘她了。参考这个情感素材,获得启发:女主角得了白血病,没有告诉男主角,为了避免男主角殉情,女主角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她要搬家到国外,十年后在此相聚。
通过参考和启发,一个情感素材,可以变成很多个情感素材。尤其是感人、优质的情感素材,参考和启发后,产生新的情感素材,就是自己的宝贝了。所以看小说不要急,遇到好的情感素材,就要先暂停阅读,开始参考和启发,从而产生新的情感素材,并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完一篇小说,要扪心自问:我收集到了多少情感素材,通过参考和启发,又新产生了多少情感素材,量化统计一下,来判断学习效果。
二十三、小说、剧本、散文的区别
小说与剧本的区别:
(1)剧本写的是影片中能直接制作出来的东西。
小说中,抽象概括和心理描写无法直接制作成影片,需要先转化成人物语言的形式。
(2)剧本按场景划分,每个场景出现的内容不要太少,而小说不用按场景划分。
(3)人称的区别:剧本只有第三人称,而小说有第三人称的,也有第一人称的。
(4)格式的区别:剧本的人物说话,每次都要写清名字,说话内容不用加引号。而小说不需要每次都写说话人的名字,主要靠读者根据上下文,体会谁在说话,说话内容要加引号。
小说与散文的区别:
(1)创作小说和剧本时,作者脑海中是具体的影像画面,而不是散文那样文学式的抽象思维。
(2)小说和剧本中,人物说话要自然的口语化,用语要清楚具体,而不是散文中渲染式的文学修辞手法和书面化的语言。
(3)散文说一件事,是为了体现一个道理或见解,而小说和剧本是为了表现生活情感。
二十四、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的比喻词很明显:像、好像、仿佛、似、好似、似的、如、宛如、犹如、如同。
2.暗喻的比喻词不明显:是、成为、变成、成了。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3.借喻直接省略比喻词:
例如:“飞跃的羚羊,勇夺金牌。”飞跃的羚羊指田径运动员。
(2)借代:用一个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个事物。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不含比喻关系,而且比喻强调的是“喻”,而借代强调的是“代”。
例如:一个人被称为“小红帽”,是用她所戴的小红帽来表示她整个人,并不是想要把她比喻成帽子。
(3)拟人:用人的特征来表现物,把物说的像人。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4)拟物:用物的特征来表现人,把人说的像物。
例如:“那个女孩的腰,胖的像个水桶。”
(5)夸张: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
例如:“班里静的连掉根针都能听见。”
(6)对比:把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突出不同点或相同点。
例如:“青年是朝阳,老年是夕阳。”
(7)衬托: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例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8)排比:结构一致,意思相关的并列句。
例如:“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9)对偶:结构一致,意思相对或相反。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而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而且排比句中,每句话的开头常有词语重复出现,而对偶句没有。古诗和对联,一般都是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