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图书 书评
  • 正文内容

《我包罗万象》:一个震撼、瑰丽、超乎想象的微生物世界

阅读:1142 次 作者: 来源: 虎皮柚子  发布日期:2019-09-04 16:27:00
基本介绍:

  在风车王国-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全世界唯一的博物馆——微生物博物馆(Micropia Museum)。与其说它是个博物馆,不如说这是一个大型的互动式实验室。馆内不仅培养着700多种微生物,还有很多有趣的互动装置。

  “0米亲吻”(Kiss-0-Meter)装置:它可以显示人们接吻过程中交换的微生物数量。

  全尺寸扫描装置:一台相机,扫描游客全身后,对面一人高的屏幕上会显示出一副微生物影像。人们可以知道在特定部位有哪些微生物,以及他们在那儿会怎样活动。

  微生物博物馆的铭牌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靠得很近很近时,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美丽、震撼,超乎你想象。”

  这也是看了埃德·扬的《我包罗万象》这本微生物科普作品后我的感受:震撼、瑰丽、超乎想象。

  《我包罗万象》是一本关于微生物的科普书,但它又绝不仅仅只是在讲微生物,透过微生物,作者埃德·扬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个我们从未踏足的神奇世界: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场景。

  作者埃德·扬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科学记者。因为出色的生物医学报道和生命科学传播工作,埃德·扬获得了众多新闻奖项,还有一只以他的姓(Yong)命名的查岛鸲鹟(濒临灭绝,极其珍稀)。

  译者郑李博士,是科学松鼠会的会员,也是一名科普作者。郑李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目前在佐治亚理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作者、译者一样的专业和出色,保证了作品《我包罗万象》的优秀阅读体验。

  一、震撼:在地球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是绝对的主角

  你知道吗?地球已经存在了45.4亿年。这个时间跨度以人类的寿命而言,已没有任何直观的感受。为了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埃德·扬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虚拟日历”——把整个星球的进化历史浓缩为一年。

  你读到这段文字的瞬间是在虚拟日历的12月31日,午夜的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刚于9秒前发明了火药),人类本身也才存在了不到30分钟。顺着地球演化史往前推:恐龙直到12月26日前还在统治世界,26日那天,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除了鸟类,恐龙家族灭绝。

  植物于11月占满地球;10月之前,地球上几乎所有活物都只是单细胞生物,不为肉眼所见;自3月的某一刻起,生命初现,而且直到10月,它们都一直维持着单细胞的模样。

  也就是说,所有我们熟悉的可见的生命体,所有当我们提起“自然”一词时会联想到的种种生命,在地球的整个历程中,都是后来者。

  在虚拟日历的3月到10月,这段地球生命的演化进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甚至很长时间内它们是唯一的存在,是地球上的绝对主角。

  二、超乎想象:微生物的广阔舞台

  微生物无处不在,而且它们的数量是个天文数字。据估计,每个人身上约有100万亿个微生物(其中大部分生活在肠道内),银河系大约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也就是说:我们肠道里的微生物数量,远远超过了银河系的天体数量。

  无论是在最深的海沟,在沸腾的地热温泉,还是在南极洲的冰层里,微生物都顽强地生存着。即使在云端也有它们的踪影,因为微生物可以充当雨雪形成的凝结核。上天入地,到处都是微生物的广阔舞台。

  微生物赐予了动物神奇的能力。比如河豚,浑身是刺,吸入空气会全身膨大:它们利用一种细菌来特制体内的河豚毒素,这种毒素十分致命。

  比如戴胜,非常可爱的一种鸟类,它们能分泌出一种富含细菌的油腺,涂满蛋体表面:这种油腺含有可以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能防止有害的微生物穿透蛋壳,保护里面的雏鸟。

  某种线虫,会向昆虫体内注入有毒的发光细菌,杀死昆虫;美国内战期间,同样的发光微生物进入过士兵的伤口,并帮助他们消毒,当时的军队把这种神秘的发光现象称为“天使之光”。

  三、瑰丽:面对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人类的探索从未停止

  350年前,安东尼·列文虎克(荷兰人)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有如神迹一般的东西;350年后,微生物博物馆矗立在荷兰,不仅展现了350年来人类不断探索的脚步,也反映了人类面对微生物时不断改变的态度。

  从发现细菌到细菌学成为一门应用科学,科学家陆续发现了麻风病、伤寒、肺结核、霍乱和鼠疫的病原体细菌,此时人们“谈菌色变”,人类和微生物之间敌我分明,人们力图彻底消灭微生物。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生物学家一直在边缘领域辛勤工作,致力于揭开微生物的另一面。1962年,西奥多·罗斯伯里的《人类原生微生物》问世,首次系统整合了微生物群系的研究工作,这为步履蹒跚的微生物研究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0世纪60年代末,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卡尔·乌斯(Carl Woese)开始了一项古怪但非常精专的小研究:收集不同的细菌,分析一种存在于所有收集到的细菌中的核糖体分子——16SrRNA。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比较足够多的物种的亲缘关系,为人类真正迈进微生物世界铺平了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诺曼·佩斯(Norman Pace)在老朋友卡尔·乌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方法——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通过提取微生物DNA并测序,研究出其遗传组成和群落功能。从此,我们有了一套完整理解地球生命的研究方法,彻底轰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但即使是这样,正如微生物学家杜博所言:“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目前识别出的细菌)只是全部微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们肉眼并不能看到,我们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走得有多远,就能拥有多么瑰丽灿烂的未来。

  每一个“我”都是一个广袤的世界,这完全改变了我对微生物,对自己,对地球的认知。这个世界比以往我们所知道的更为奇妙,更为有趣。埃德·扬在《我包罗万象》中带领我们见识了微生物世界的神奇、科学世界的精彩,让人大开眼界,惊叹连连。

  “科学不是供奉在象牙塔里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陪伴着人类的文明。”译者郑李老师的话犹言在耳,这样精妙、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看。


标签:书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