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图书 书评
  • 正文内容

《唇典》:如何在文学书写中安放东北民间人情博物馆?

阅读:1307 次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日期:2018-03-24 19:07:35
基本介绍:

  长着一双“猫眼”的主人公满斗,有神奇的夜视能力,12岁时为了小姑娘求救的玩笑,满斗踏上了陌生的旅途……最近出版的作家刘庆长篇小说《唇典》,在半个多世纪的跨度里展开叙述,东北东部山区白瓦镇的众多人物命运浮出水面。

  如何在书写中安放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学原乡”?日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刘庆创作研讨会上,陈思和、程德培、郜元宝、杨扬、王宏图、张莉、张新颖、何平、张生等多名评论家齐聚热议。在业内看来,这部54万字长篇通过对东北地域半个多世纪生灵万物、生命形态的独特体察,全景再现20世纪东北跌宕起伏的变迁史,完成了文学标本意义上的提炼。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收获》杂志社主办。

  “字有字典,词有词典,唇典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出生成长于东北大地的刘庆说,书名《唇典》正取“口口相传之意,是无字的经典,嘴唇上传承的故事,绵延出口口相传的民族史、民间史。”比如,书中的萨满能用木、石敲击出各种节拍的动听音节,学叫各种山雀的啼啭,能站在猪身上做舞,猪不惊跑,他们传讲家族和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成为唇典,如长河之水滔滔而诉。

  “小说《唇典》尝试建立了一座与东北有关、与边疆有关的民间人情世态的博物馆。”《作家》主编宗仁发评价,从小说中看得出对作家萧红的承继,比如书中一些描写令人想起萧红《呼兰河传》里大地坑淹死猪的情节,还有两个人关于植物挂满窗的对话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莉发现,《唇典》让人认识了不一样的东北,跟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相近,《生死场》写了天地不忍、生死混沌,《唇典》也有相通的追求。

  除了萧红,另一位东北知名作家迟子建也被屡屡提及。《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谈到,读《唇典》很容易联想起迟子建的长篇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作品中同样写到了萨满——这种女性接近于圣母,敢于拯救别人的孩子,书中用清晨、中午、傍晚三个时段的诗意象征来概括女萨满的一生。

  小说中写到了曾经发生在东北大地的坚强与挣扎。在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看来,比起前两部作品,《唇典》拓展题材加入了民族志乃至人类志的元素,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族群的兴衰。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学昕说,《唇典》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渗透,使东北地域的文化人格得以呈现,为叙事增添了能在现实里低空飞翔的重要人物。

  评论家程德培也对《唇典》中的人物塑造印象深刻,“不完全是正面写,也不是进入人物内心写,而是写得像幽灵一般,很精彩,我感觉这些人物都有仙气,或者说模糊感。”在他看来,小说就应该有这种使命,把许多黑白分明的东西悬置起来,写出不可认知性。

  《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也是《唇典》的责编,她谈到,小说写出了萨满在东北地区的日常性,这种写作态度跟其他写灵魂、魔幻、传奇性是不一样的。“这种日常性流淌于百姓生活中,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显然又高于世俗。”

  换言之,小说既不祛魅,也不加魅,而是植根于东北大地上个体的平凡与神性,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精神原动力的再度追寻。评论家张新颖对小说中丰富完整的生活世界感到惊喜,其中穿插了许多看似陌生的动物、植物名词、特殊的比喻等,塑造出独属东北的辽阔天地,“如果把这些个性化的文学书写去掉,小说中的这个生活世界就荡然无存了,会变得枯燥单调。”

  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符树芬说:“生命的本质要追求高贵和自由,即便生存的空间比较狭隘,但是生命的尊严有回旋的余地和空间。小说正是在比较苍凉、喧嚣的空间里开拓出辽阔奔放的美学价值。”


标签:新闻,书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